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6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何况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2)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3)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4)青于蓝。婉贞博学而(5)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6)思也。众应之。顷之,婉贞率诸少年束甲而(7)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8);其行,巾帼英杰而(9)。解析:(1)(2)(3)(4)(5)(6)(7)(8)(9)2.其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解析:(1)(2)(3)(4)(5)(6)(7)(8)(9)(10)(11)(12)(13)3.以“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2/6(15)。4.焉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解析:(1)(2)。(3)。(4)。(5)。(6)。(7)。(8)5.因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途经绍墓,因(6)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7)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8)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2)。(3)。(4)。(5)。(6)。(7)。(8)。6.于“燕燕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燕子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不亦乐乎?(1)。(2)。(3)。(4)。(5)。(6)。(7)。7.与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1)。(2)。(3)。(4。(5)。(6)。(7)。8.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无乃(7)炒作自高耳。(1)(2)(3)。(4)(5)(6)3/6文言虚词小故事虚词重要性的小故事,用于开篇讲虚词之时在中国台湾,书面语还保留着许多文言词汇。有一对年青夫妇,白手起家,借款六十万元创建了一份不小的家业,家丁也很兴旺。男人也许是因为太过于劳累,不幸中年得了重病,为了保住这一份家业,立下遗嘱,一式三份,子女一份,律师一份,妻子一份。“吾与妻供款六十万创此家业,子女继其业者不得变卖,否则,妻有权收回其早年投入之资金……”但继承这份家业的还真的不争气,不到五年,好好一个企业就无法经营了,子女又不图上进,就想着变卖,这时妻子提出诉讼,说根据遗嘱,当时父亲是向妻子借了六十万元,因为“与”可以理解为“跟”的意思,例“未得与项羽相见”。子女却说,这里的“与”是连词“和”,例“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因此这六十万是父亲与母亲一起借的,因此母亲只有30万元。双方争执不下,又无法确定当时立遗嘱的语境,只能这样判决:(60+30)÷2=45万。实际上妻子应得30万,但是一个虚词影响了15万元,也就是说一个虚词可以价值15万元嗯!以上故事纯属虚构,以下更是虚构: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何况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2)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3)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4)青于蓝。婉贞博学而(5)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6)思也。众应之。顷之,婉贞率诸少年束甲而(7)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8);其行,巾帼英杰而(9)。解析:(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假设。(3)代词,你,你的。(4)连词,表转折。(5)连词,表递进。(6)连词,表修饰。(7)连词,表承接。(8)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不译。翻译: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不是蛇鳝的洞穴却没有可以寄托的地方,何况是战争啊?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如果有意,只需看着我的马头跟着我走就是了。”婉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个豪杰,但是青出于蓝却胜于蓝,婉贞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反醒自己,不只是(为了)仿效书生的终日思考。(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众人都答应了她。不久,婉贞带领着村中的少年捆好铠甲之后就出战去了,果然取得了大捷,众人都赞叹说:婉贞,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罢了,她的行为,真是一个巾帼英雄啊。2.其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4/6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解析:(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形容词词头,起强调作用,可以译成“多么”)(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翻译:狐狸对狼说:“羊肉大概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块吃吃,饱饱口福。”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3.以“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解析:(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任用”。翻译:“秉烛夜游,确实是有原因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美,那么出门就不会有什么伤害,如果不这样,那么,凭借我的容貌在出现在大街上,那么一定会恐吓惊吓人们。所以我自己就把书作为自己的伴侣,(在书中)抛弃危险而且路途远而不敢去的怯懦,羡慕举着火把进入深洞中的勇气,陶醉在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淌的美景……畅游书海来极尽天地间的乐趣,象这样的话,即使把帝王之位给我,我也会舍弃它,怎么能因为一个皇冠的原故而放弃精神的安逸呢?因为我有这样的心意,所以长能长期享受安逸的乐趣。我虽然在康熙六年来到京师,但是最终没有跟权贵们交往。以上是我的内心独白,希你们能理解我,所以不必有“贤能之人不被重用,忠臣不能重用”的感叹!4.焉5/6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音节助词,不译。(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译文: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陡峭,山谷狭窄,没有料到在此地竟然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搏击战斗,但无奈进退两难,没多久,死亡将尽,因而导致大败。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像这样骄傲轻敌,怎能不败呢?即使万千兵马又对他们有什么益处呢?单单是他们的骄纵,若要斥责的话,他们必然没有脸面活在世上了。5.因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途经绍墓,因(6)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7)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8)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5)副,于是,就。(6)介词,经由,通过。(7)介词,因为。(8)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译文:根据才能授于官职,不是凭借门第的高低来录用人,并且不沿用旧制,这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它常常趁着人不防备的时候,偷袭别人,就如在乌巢焚烧粮草一样,这一场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就乘势攻古破了他,成就了官渡大捷。我途经袁绍的墓地,通过守墓之人到他的墓前拜祭。他的气量怎是常人可比,他因此得众人之心,并以此统一了天下。因为他有非同寻常的气量,所以能成就不同平凡的事业。6.于“燕燕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燕子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不亦乐乎?(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2)介词,
本文标题:文言虚词小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8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