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大庆油田城市建设历史
口述历史研究成果总结——大庆油田的城市建设目录前言...........................................................................................................................................1背景介绍...................................................................................................................................1阶段划分...................................................................................................................................2一、油田会战初期阶段...................................................................................................2二、城市雏形形成阶段...................................................................................................2三、城市建设起步阶段...................................................................................................3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阶段...........................................................................................3总结...........................................................................................................................................4前言我的奶奶生于1941年,十九岁时离开故乡安徽,与我的爷爷共同来到刚刚发现的大庆油田,参与石油大会战。1996年退休,共在大庆油田工作了36年,先后从事基建,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经历了大庆油田发展的各个时期。我的父亲生于1970年,十七岁参加工作,先后从事钻井,采油,安全,生产保障,油田保卫等工作。我组于2015年6月三日对我的奶奶和我的父亲进行了电话访谈,访谈时长两个小时。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六十多年以来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大庆城市建设的变化和发展。以下是我们的成果总结。背景介绍“工业学大庆”,这是一条上了年纪的人都耳熟能详的口号,这条口号于1964年由党中央正式提出。其中“大庆”,就是我的故乡,迄今为止中国陆上规模最大的油田。1960年1月,石油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准备加快松辽地区勘探和油田开发,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石油部提交的报告,石油会战由此开始。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组织了人员自带设备,国务院一些部门人员、退伍的解放军战士和转业军官,以及老一辈石油人(其中就包括我的祖父)组成的石油大军进入东北松嫩平原,展开了石油大会战。随着石油会战的开展,规模庞大的石油大军以及他们的家属的的生活安置问题日益凸显。会战初期的军事化管理的社区形式无法适应日益增加的人口和各种产业的需求,大庆的城市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展开的。阶段划分一、油田会战初期阶段大庆的第一批居民就是由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人员、国务院一些部门人员、退伍的解放军战士和转业军官,以及老一辈石油人组成的石油大军。其中占人口半数以上的是在役军人或者退伍军人。在石油会战的初期,石油部下属的无数个钻井队是这个时期居民聚集区的最基本单位,由于可开采地区的分散性,每个钻井队必须经常在数口油井之间往返,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庆没有形成太多固定的建筑。各个钻井队自己携带的帐篷就是这个时期住房的主要形式。这个阶段的大庆油田根本没有城市和社区的概念可言。石油开采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个油井钻探完成后,采油队必须赶赴下一个地点进行钻探,所以,那个时候大庆的生活更像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游牧生活”。所以那时在大庆没有形成完整的行政区划,行政系统的职责由油田的有关机构(即采油队和钻井队)代为行使。二、城市雏形形成阶段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参与开发的石油工人数量越来愈多,他们的家属慢慢迁入(其中就包括我的奶奶)。与此同时油井相继投产,开采位置渐渐固定。于是在这种固定采油点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出现了大庆第一批的固定建筑。这些建筑的主要居住人员包括:石油工人的家属、进行油井日常维护工作的工人,油田机关单位从事文职工作的干部。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平原地形平坦,植被以草原为主,缺乏木材等建筑材料。而这个地区属于寒温带,冬春季节风力极大,十分寒冷。为了解决上述人员的住房问题,广大油田群众创造性的发明了干打垒的建筑形式。干打垒是一种极为原始的半地下住房类型,其大部分空间位于地下,顶部以防水帆布和茅草覆盖,主体以绳索支撑。为了解决当时的居住问题,特别是即将进入冬天,为了抵御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大庆油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建成了将尽一千个干打垒,暂时性的解决了职工居民的住房问题。在这个阶段,在几个开发比较早的油田附近,以及会战总指挥部所在地,出现了大庆油田最早的一批平房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属于单位的办公楼,或者精密设备的仓库,并不用于居住。这些干打垒和简陋的平房建筑共同构成了大庆城市的雏形。三、城市建设起步阶段以上是我的祖辈对于大庆油田开发初期城市建设最深刻的记忆,但是到了我父亲这一代的时候,从他们的描述中我可以感觉到大庆城市建设的变化。在我父亲的记忆中,大庆的第一批多层建筑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当时的大庆分化了各个采油厂的管辖区域,确定了厂区的位置,各个采油厂开始以厂区为中心进行居民区的建设。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大庆的居民楼从建筑风格具有很浓厚的苏式建筑色彩——墙壁厚度极高,窗户大多属于多层,门窗面积比较小。这些居民楼的建设也体现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居民是石油工人和家属,房子全部按照行政级别以及每户的人数进行分配,设区的设置以采油厂采油矿为基本单位。居民住房中首次出现了自来水,液化气,采取集中供暖。伴随着这些居民区产生了大庆的第一批居委会,大庆的行政区划也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同时,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居民区附近,建设了一批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医院,学校,公园,广场,工人俱乐部等等。在居民区附近有了集市的出现,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这些集市中进行着小规模的各种农副产品的交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也是大庆商业最早的开端。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对于大庆油田的影响并不如南方沿海那样迅速猛烈,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庆也没能独善其身。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大庆的商业繁荣的阶段,开始出现规模比较大的农贸市场和百货商场。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在城市中心出现了大庆最早的高层建筑。在这个阶段,大庆的城市建设出现了一个鲜明特点,即工业区与生活区的逐渐分离。商业取代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因素。这个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大庆人从单位分配的住房中搬到了远离采油厂的新的城市中心。城市发展的方向由围绕采油厂转向了围绕商业中心,围绕交通枢纽。大庆的城市中心完成了转移。现在大庆的城市建设已经完全脱离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与影响,现在的大庆,是“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环境优美怡人,今天的大庆,正在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总结作为一个石油经济常年占到经济比重八成以上的城市,大庆的整个城市都烙下了深刻的国企印记,半数以上的大庆人和石油及其相关产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庆的城市建设也一直具有极其浓厚的石油经济的色彩。大庆城市建设的每次变化,都与石油生产的阶段性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的大庆城市建设与其他城市并无太大差异,也许只有小区里还能见到的抽油机、油泵,还提醒着人们这个城市的特点,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城市五十多年来的沧桑变化。
本文标题:大庆油田城市建设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66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