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第二节《重力》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1)
《重力》教案江苏省运河中学冯方永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教学策略:通过大量典型实例,分析概括,教师点拨三、设计思路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可安排组内合作,组间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等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筷子一支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飞船升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五、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引入新课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提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学生回答问题时“由于地球的吸引”一般来讲会回答出的。关于重力并不熟悉。讲授新课1、关于重力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但重力并不等于吸引力。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搞清重力不是吸引力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提问:如何测出物重?注意:测重力时测力计要竖直知识总结:重力的概念需由教师给出,测物重则让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2、探究影响物重大小的因素(1)提出猜想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2)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学生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测出的学生(争第一)让老师检查。表扬争第一的组。学生进行猜想。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无关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无关……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讨论制定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个人及小组的竞争第一,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的能力,发动学生广泛猜想,若猜想因素较多,可采用复式教学,分小组分别对不同因素进行验证教材列举的两个因素已给出研究方案,若学生提出其他可行的实验方案,应给予表扬。探究物重与质量关系时应注意数据表的填写和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与各组的答案可能不同不能简单的判断其对错,而应引导学生讨论原(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关系式:G=mgg=9.8N/Kg强调g值要记住,要知道其物理含义投影练习,熟悉公式(4)交流与评价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知识总结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在探究中体验成功快乐,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回答得出的结论。叙述g的物理意义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因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已知g=9.8N/Kg求G=?解答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3、重力的方向通过将重物系在铁架台上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提问:测物重时测力计为何要竖直?用线提起重物,此时的线称为重垂线,提问:在实际中有何应用?知识应用思考:能否应用观察实验,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学生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学生讨论后回答重垂线来检验水平,课后思考设计一利用重垂线来检验水平的工具,想想重垂线还有哪些应用。4、重力势能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知识总结:准确掌握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重力方向的应用以及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观察举高的物体落下后筷子深陷沙中。观看水力发电站等应用重力势能的视频录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道学习物理非常有用。将物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兴趣。深刻体会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请学生看课本P48“生活•物理•社会”,放映“神州五号”升空和人类登上月球的情景片段。本课小结(略)。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48页,“”中的1~4题。观看录像,激发求知欲。学生回答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通过看书、观看录像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科技成就,加深对重力的理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板书设计二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2、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G=mg其中g=9.8N/kg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物体由于被举高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诱思探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2、引导探究。力图避免“灌输”式教学,每个结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探究过程。在重力大小教学中,教师设置疑问,引导猜想,自然引出课本中的探究活动,留出思维空间,由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大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点。3、启发诱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1)鼓励学生动口说。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开始的,在本节课中对力的方向,通过观看、联想,以生活感受而动口说,使他们热情高涨的参与师生间的共同讨论,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动手检查桌腿是否竖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兴趣,培养能力。4、课堂与课外紧密结合,重视知识的课外延伸作为本节课的课外延伸,课后布置了设计制作检验水平的工具,作为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起到巩固课内知识,,而且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和能力。
本文标题:第二节《重力》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69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