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生物必修二全册复习课件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重点掌握: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三.基因分离定律四.运用遗传规律解题技巧一.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作为实验的材料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3.豌豆一次能繁殖大量后代。性状:生物体形态特性和生理特性的总称。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家兔的白毛与短毛B.人的体重与身高C.小麦的高秆与大麦的矮杆D.鸡的毛腿与光腿P×F1高F2高矮高×矮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相关概念:杂交与自交正交与反交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性状分离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遗传因子显性遗传因子(D)隐性遗传因子(d)显性性状隐性性状(2)遗传因子成对出现纯合子(DD,dd)杂合子(Dd)(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配子中只有一个遗传因子。(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结论: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得到F2中:(1)表现型比例:(2)基因型比例:显性:隐性=3:1DD:Dd:dd=1:2:1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高茎矮茎Dddd×测交配子DddDddd高茎矮茎1∶1测交后代3034五、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六、运用遗传规律解题技巧1、由亲本推断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概率亲本基因型组合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1︰1AaAA:Aa:aa=1:2:1Aa:aa=1:1aa全显全显全显显性:隐性=3:1显性:隐性=1:1全隐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方法一: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够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来表示,隐性性状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方法三: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推断。(1)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为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XAa(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为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AaXaa(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AAX__(4)若后代性状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都是隐性纯合子。aaXaa显隐性状的判断方法方法一:高茎×矮茎→高茎方法二:高茎×高茎→矮茎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方法(植物自交动物测交)(1)纯合子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杂合子可产生多种配子。(2)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3)纯合子中不含有等位基因,杂合子中含有等位基因。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适用范围: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性状遗传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3.细胞核遗传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二对或二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5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秆玉米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A.高矮之比是1∶1B.全是矮秆C.高矮之比是3∶1D.全是高秆B6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既有高茎又有各有矮茎,让后代高茎豌豆全部自交,则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A.3:4B.1:1C.9:6D.5:1主要考点: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四.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PF1个体数:315108101329:3:3:1黄色圆粒绿色皱粒黄色圆粒F2黄色圆粒绿色皱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粒形圆粒种子皱粒种子粒色圆粒:皱粒绿色种子黄色:绿色315+108=423101+32=133≈3:1黄色种子315+101=416108+32=140≈3:1豌豆的粒形、粒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YYRR黄色圆粒yyrr绿色皱粒YRyrYRyRYryrYyRr(黄色圆粒)P配子F1配子F1××YRyRYry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性状之比:9:3:3:1遗传因子之比: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RYRYryrYryrYRyRF1161161161161164162162162162(4种)(9种)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YRYryRyryr配子:测交后代:1:1:1:1杂种子一代隐性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yyRryyrr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的F1测交试验结果表现型项目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实际子粒数F1作母本31272626F1作父本24222526不同性状的数量比1:1:1:1结论:实验结果符合预期设想,四种表现型实际子粒数比接近1:1:1:1,从而证实了F1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是自由组合。四、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遗传因子-基因2、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如D和d。注意:D和D、d和d则不是等位基因,而是相同基因。五、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一.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二.从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三.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四.科学的设计了实验的程序。有关概率的计算1、乘法原理:多个独立事件(相容)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事件发生概率之积。(既是A又是B)2、加法原理:互斥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事件发生概率之和。(不是A就是B)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一代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有()A.1/16B.4/16C.9/16D.10/163.纯合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豌豆杂交,F2中产生的不同于亲本性状,而又能稳定遗传的占()A.1/16B.1/8C.3/8D.3/164、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ddRR,1/8B.ddRr,1/16C.ddRR,1/16和ddRr,1/8D.DDrr,1/16和DdRr,1/85.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基因(t)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基因(A)隐性,它们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孩子,则下一孩子只有一种病和有两种病的几率分别是()A.1/2,1/8B.3/4,1/4C.1/4,1/4D.1/4,1/8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主要考点:一.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区别二.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三.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四.受精作用对象:时期:特点:结果:过程: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一、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4个精子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联会、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末期: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末期:各形成2个精细胞变形精子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分裂2N4N间期第一次分裂DNA变化曲线第二次分裂2N4N间期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变化曲线第二次分裂2N4N间期第一次分裂染色单体变化曲线第二次分裂2N4N间期第一次分裂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变化曲线DNA染色体染色单体返回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比较精子形成卵细胞形成形成场所细胞质分裂方式产生的生殖细胞数生殖细胞是否变形相同点三、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动物睾丸动物卵巢两次分裂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产生等大的子细胞精细胞变形后成为精子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均为不均等分裂,产生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卵细胞不需变形染色体的行为1个卵原细胞1个卵细胞+3个极体1个精原细胞4个精细胞四、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项目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不相同分裂的结果同源染色体有无联会,四分体出现细胞分裂的次数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相同精细胞或卵细胞和极体体细胞有无两次一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亲代细胞的一半染色体复制一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的相同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的区分方法:三看法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一定是减II偶数: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无:一定是减II有: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若有联会、配对、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位于赤道板两侧、分离则是减I无特殊行为:一定是有丝分裂减1后期减2后期减1后期减2前期减2前期减2末期减1前期减1中期减2中期减2后期有丝后期1.通过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经过受精作用产生的合子,又恢复了亲代的染色体数目。高等动物(2N)受精卵(2N)卵细胞(N)精子(N)(雌)减数分裂(雄)减数分裂受精作用2.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不同种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以及生物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七、形成的生殖细胞的类型的问题AaBb精原细胞AAaaBBbb初级精母细胞aabbAABB次级精母细胞ABABabab精子AaBb精原细胞AAaaBBbb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AAbbaaBBAbAbaBaB精子1.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个AaBb的精原细胞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2.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2种,AB、ab或Ab、aB,4个精子两两相同4种,因为一个个体有n个精原细胞,数量很大。所以形成的精子类型为22。精子形成的类型:8、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其上含有n对等位基因,能产生几种精子?某雄性个体,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其上含有n对等位基因,能产生几种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其上含有n对等位基因,能产生几种卵细胞?某雌性个体,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其上含有n对等位基因,能产生几种卵细胞?2n2n21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重点掌握:一.萨顿假说;二.染色体,基因和DNA的关系。一、萨顿假说:内容:方法:依据: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基因和染色体行为有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行为染色体行为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在配子中只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基因和染色体行为有着明显的平行关系F2PF1红眼(雌、雄)×F1雌雄交配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红:白=3:1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3对常染色体+XX3对常染色体+XYXwXwXwYXXwXwYXwXwXwYXXwXwXwYXwXwXwXwXwYXwYP配子F1配子F2红:白=3:1摩尔根通过实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
本文标题:生物必修二全册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33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