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物画意象造型的艺术表现
人物画意象造型的艺术表现摘要:意象造型基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生生不息,影响着中国画家的审美追求和审美判断,追求“形似”、“传神”,达到自然身心的合一。意象建立在对客观形体的描写之上,加之画家自己的观察、感悟与理解而创作出来的,既能达到客观物象的“传神写照”,又能传递画家的主观情感。意象造型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生动准确而形象的传递出人物的形神特征,达到一种不言而明的状态。一、画论中的意象“意象”作为中国绘画的主旨精神,贯穿着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历史。“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传》,《易传,系辞(上)》有一段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圣人之意,岂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揭示了“意”与“象”的关系,对“意象”有了基本的概括。“立象以尽意”,用塑造的形象来表达人的情感语言。形象是艺术传达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丰富的、生动的,它由情感和感性事物的结合,再现人的审美意蕴并把它传递出去,这样的艺术形象把眼中具象的形象赋予思维,同时也帮助人们认识心灵和它的思想。意象造型贯穿人物传统绘画的始终,在中国历代人物画理论中,大都是围绕形神问题展开的。东晋顾恺之在自己的画论中,提出了“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把人物画的重点放在人物的传神的传达上,“神”指一个人的风神、风韵,即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他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强调“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失矣”,表现了造型技巧对传神的重要性。他的艺术理论中“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提出,明确了形是手段,神是目的。要做到传神,要建立在对客观形体描写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其他因素。南齐谢赫在其著名的“六法论”中关于造型提出“应物象形”。“象形”即造型,就是说造型的前提是应物,是根据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加之自己的艺术感悟而创作出的艺术形象。而对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是“气韵”,“气韵”是绘画生动的根本所在,是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首要准则。所以将“气韵生动”列在六法之首。他评论西晋画家卫协的人物画“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可见造型好坏的标准并不是以形似来评判的。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归乎用笔。”他将对象神韵的再现手段明确归于用笔。在讲究“用笔”造型语言的前提下,造型实际上是不会以视觉上的逼真作为追求的,所以中国画的意象造型并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而主张造型“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不受客观形象束缚,迁想妙得的意象造型,是因为画家并不直接对形象描绘,而是写立于胸怀的心象。倪瓒自谓:“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而。”“仆之竹,辽以写胸中意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直与斜哉!”倪瓒对“逸”的追求,代表了文人画家的绘画理想,他们“不求形似”是为了“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就是在肖形的基础上更得物象的神,更见画家的主观意趣。倪瓒虽是写竹,但与人物画也是异曲同工之妙,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完全不求形似,而是重视主观情感的抒发。可见付诸笔端的形象实际上是被主观处理过的形象,所以,意象造型既尊重客观物象的形状,在造型时又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注重精神活动,强调心物相契,如倪瓒,重神尚韵,从而创造出了比自然更有神采,更有内涵,更具意味的意象造型。这也是意象造型的特征所在。二、美学中的意象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并不是客观对象的模仿,而是画家的心中之象。它不但受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而且和画家的审美理想有着直接的关系。《老子》中有记载“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然万物是为“道”,“象”为物的形象,它不能脱离“道”,否则,“象”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轨迹,自然也,自然是自己;“象”客观事物的体现,是实物,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这种“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却又是“不可言”的。这不仅是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使然,而且是由于“道”本身所具有的不可言说性所致。这种不可言出的意是中国的文人从开始就把意象作为艺术表现的首要境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追求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的境界,他重视的是画家精神的体验,通过客观事物的主观处理,达到一种形似而神存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使画家注重神而不关心形抓住客观事物的形态,重视“无”“虚”“妙”,写出人的气质神采,于绘画中达到形而上,表现玄妙的精神境界。三、传统绘画中的意象在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意象”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思想基础。传统的工笔人物画造型在绘画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意象造型,这是一种非现实表现的艺术造型手法。从最早《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的单线勾勒的造型表现手法,到明代邹德中总结的十八描法;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染色的平涂为主,至现代高染、低染、高低染相结合。人物画不断地发展,欲渐丰富。但通过对物象的非现实性描绘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这种主观意象下的造型表现形式一直在发展完善。人物造型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要在尊重客观物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注重主观情感的传达,它更真实地表现出人物造型的神。人物形象既包括对画家主观意识的表达,也包含着对客观形象的表现,独特的造型手法成为传统工笔人物画特有的艺术特征。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不同,所造就的审美趋向不同,所欣赏的美的文化不同所形成的画风也不同。四、西方影响下的意象西方美学思想是基于严谨的科学理论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可理喻的东西是完美的,可见西方与中国哲学理念的不同。西方艺术后来注重人体的严谨的比例造型,绘画中立体感的光影表达。中国人物画家们吸收了部分理论,人物画有了另一种形式的发展,重视“墨骨”,“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之中矣”,取得画面的层次感和厚重感,层层晕染以达到形神兼备。另有发展起来的“江南派”,注意形体的转换关系,凹凸起伏。无论“墨骨”与“江南派”,都吸取了部分西方理性的思维,是理性下的意象造型。这样的人物造型更为具象似的准确,在“形似”的基础上也达到了“传神”。宋时的《田畯醉归图》人物线条古朴稚拙,意象造型更简洁、概括,“意”味偏多。无论传统与现代的人物发挥如何,人物画的刻画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达到内心的精神世界,“传神”观念仍保留下来。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对自然地接触中,意象造型的理解不断加深,人物的意象造型可以基于传统的美学思想,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并不断发展。
本文标题:人物画意象造型的艺术表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3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