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时间结构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时间结构作者:李萌萌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马亭亭弗吉尼亚·伍尔夫新论——以二十世纪早期伍尔夫在中国的传播为视角2006即便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位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无疑是个掷地有声的名字。作为一个颇具梦想家气质的博学文人,她孜孜不倦地追问着生命的本质,捕捉存在的瞬间,探究人类的内心世界。伍尔夫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涵盖了小说、散文、书评等诸多领域;此外,她还给后人留下了数目可观的日记和信件;其传奇的一生也相当吸引人的眼球:出身书香门第,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灵魂人物,女同性恋者,数度精神崩溃并最终溺水自尽。由于伍尔夫自身的重要性以及可供研究资料的丰富和趣味性,学术界关于她的著作、文章以及传记可谓洋洋大观,从多种角度对伍尔夫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国内伍尔夫研究中尚有些空白,包括对伍尔夫所著的三本传记及多本他人撰写的伍尔夫传记的研究;对伍尔夫针对其他作家、作品的随笔式文学批评(不涉及文学理论建构)的研究;对伍尔夫与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其他成员的相互影响的研究,然而,国外伍尔夫研究在这些方面也有所涉足。面对这种研究局面,本文力图找到一个新鲜的视角来审视伍尔夫的重要观点和著作。具体地说,就是站在东方看西方,以伍尔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交流和碰撞作为切入点来反思和评价其间折射出的伍尔夫的特征,暨伍尔夫的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中举足轻重的三个关键词:“时间”、“女权主义”和“诗化散文”。由于20世纪早期是伍尔夫的作品和理论首次亮相中国,开始和中国学者面对面接触并与中国本土文学发生了最初的碰撞,因而这种交流珍贵且典型,极具文学和文化意义。所以,文章锁定了20世纪早期这个时间段。论文的第一章通过对伍尔夫的理论和作品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传播背景、译介研究等事实的考证'梳理伍尔夫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概括特点并分析原因: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伍尔夫是以意识流代表作家的身份被中国人逐渐熟悉并接纳的。由于当时各种文学思潮纷至沓来,加之伍尔夫作品展现出的社会上层知识女性精神世界对读者群提出的智力上的挑战,导致了零散的译介研究局面。第二章通过中国作家对伍尔夫作品和理念的借鉴、吸收以及中国作家与伍尔夫的不谋而合,确认伍尔夫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为研究伍尔夫的作品和理论及其在异族文化中的传播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具体作品入手,将中国现代文学中深受伍尔夫《达洛维太太》的时间观念和技巧影响的《九十九度中》与原作进行比对,指出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以一天作为故事的框架以及两种时间技巧暨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的应用使之成为中国版的《达洛维太太》;采取史料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回顾伍尔夫生前唯一的中国女学生凌叔华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权主义思想,揭示出两位女作家通信过程中,伍尔夫信件里的女权主义思想对凌叔华产生的莫大髟响;一对风格颇为类似伍尔夫的中国作家废名进行个案分析,指出尽管文化背景分属东西方,但废名和伍尔夫似乎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叙事散淡跳跃以及创造诗化意境的道路。通过伍尔夫和中国现代作家的对话,深化了我们对伍尔夫的理解和评价。第三章以前两章作为背景和基础,转而对伍尔夫的三个突出特征“时间”、“女权主义”和“诗化散文”分别进行解读,得出以下观点:一两种时间,即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相互交织的观念和技巧是伍尔夫成功走向真实的桥梁和手段二伍尔夫的女权主义并非所有妇女谋求解放的圣经,而是带有强烈种族色彩的西方女权主义;三诗化散文不是伍尔夫的僭越,而是她写作中的突出优点和特色。2.学位论文郑艳婷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要作品解读其叙事技巧2008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在人类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伍尔夫既不是一位匆匆的过客,也不是一位哗众取宠者。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创作实践中,她都以丰硕的实绩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存在的独特性,她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座无法绕开的丰碑。一个世纪以来,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并且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尽管如此,伍尔夫的研究目前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特别是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系统研究即是一个有意义的有待发掘的领域。目前,国内学者从叙事学角度对伍尔夫作品的研究仍为数不多。因此,本论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尝试对伍尔夫主要作品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叙事技巧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伍尔夫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运用的一系列叙事技巧是她打破传统文学创作模式的工具,使她拥有了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风格,更确立了她在世界文坛文学大师的地位。《墙上的斑点》、《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被公认为伍尔夫在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这三部作品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伍尔夫的叙事技巧。本论文旨在运用叙事学中相关概念及理论来解读伍尔夫在其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的叙事技巧。伍尔夫在文学实验与创新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她对自己独特的叙事观的追求,即力求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真实的人物,反映真实的人生。正是在这种叙事观的指引下,伍尔夫创作出了许多传世之作,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并且指出了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体现出的主要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于叙事学与伍尔夫的叙事观进行了概述,明确指出了论文的理论依据,并且提出正是伍尔夫的独特的叙事观激发着她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叙事技巧不懈地实验与创造。在这一章中,首先概括地介绍了叙事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有关叙事学的不同定义。然后,从总体上阐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叙事观,即塑造真实的人,反映真实的人生,并指出正是在其独特的叙事观的指引下,伍尔夫一步步成功地接近了她所追求的“真实”。第二章详细地阐述了伍尔夫在叙事主体,即人物塑造方面的叙事技巧。通过运用热奈特的“聚焦”理论对伍尔夫在人物塑造方面所运用的叙事技巧进行阐述,重点在于伍尔夫在人物塑造方面善用的“内聚焦”。另外,本章也通过叙事学中“零聚焦”与“自由间接引语”理论阐述了伍尔夫小说中呈现出的隐含的叙事者的特点。在这一章的论述中,首先对于叙事主体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对伍尔夫在叙事主体方面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叙事技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第一个方面,阐述了伍尔夫小说中人物叙事情境的建立,即让人物“说话”。伍尔夫摒弃了传统小说中所善用的全知叙事者的创作模式,采用了人物叙事的方法。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中,伍尔夫所善用的人物叙事被称为“内聚焦”。通过对叙事学中有关“聚焦”理论的阐释,并结合具体例证,重点阐述了伍尔夫更善用的“不定式内聚焦”和“多重式内聚焦”。伍尔夫将叙事的“焦点”锁定在人物的精神活动中,从而实现了透过人物来叙事。本章的第二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伍尔夫小说中所体现出的隐含的叙事者的特点。与人物叙事在其小说中所占有的主导性地位相比,伍尔夫小说中叙事者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呈现出隐含的特点。这一叙事效果的实现主要通过两种手段的运用,即“零聚焦”及“自由间接引语”。对于“零聚焦”的运用,伍尔夫采取有意限制的原则,在其小说中,“零聚焦”主要用于介绍人物内心世界以外的信息,处于辅助性地位,并且以虚线穿插的状态时隐时现地存在于“内聚焦”中。此外,伍尔夫选择了“自由间接引语”作为表现其人物内心世界的主导性话语形式,从而使人物与叙事者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很适宜造成隐蔽的叙事效果。第三章论述了伍尔夫在叙事时间方面的独特叙事技巧。首先,本章介绍了伍尔夫的时间观。伍尔夫的时间观与哲学家柏格森的时间观相似,认为时间有两种形式:即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伍尔夫重心理时间而轻物理时间,在其小说创作中,伍尔夫打破了传统小说创作中单一的线性时间设置。基于这种时间观,本章对伍尔夫在叙事时间方面的叙事技巧分析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时序与时距、时间与空间以及“存在的瞬间”。在时序与时距方面,首先阐释了叙事学中有关时序的理论,并结合具体例证指出伍尔夫小说中的时序明显地呈现出“无序化”的特点,这也正是她尊重人的“内在真实”的表现。其次,阐释了有关时距的理论,并结合具体例证指出时距设置在伍尔夫的小说中主要是通过与人物的意识因素相结合而实现的。用人物的精神活动代替事件是其小说时距设置所要强调的方面,简单的外部事件中插入了大量的人物的精神活动,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本容纳的空间。在时间与空间方面,伍尔夫溶时间于空间中,模糊时空的界限,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极强的空间感。伍尔夫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其对于时间蒙太奇与空间蒙太奇的灵活运用上。其中,时间蒙太奇主要被运用于表现单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而对于空间蒙太奇的运用主要体现为一种宏观上的结构并置,即同步叙述。最后,本章阐述了由伍尔夫创造性地提出的“存在的瞬间”这一最能体现其在叙事时间方面独具个人特色的叙事技巧。正是对“存在的瞬间”游刃有余的运用,伍尔夫成功地接近了人物的“内在真实”,反映了真实的人生。论文的最后部分为结论部分。在上述各章的分析及阐述的基础上,对弗吉尼亚·伍尔夫主要作品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叙事技巧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指出伍尔夫叙事技巧的创造性、独特性和灵活性。本论文主要运用至今仍处于发展状态并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叙事学的理论,分析研究了伍尔夫主要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较具代表性的叙事技巧,其创新之处在于它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主要叙事要素在伍尔夫小说文本中的体现。从而,我们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先锋派美学的拥护者和写作手法创新的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不愧为一位不朽的小说家。3.学位论文王玮“后印象主义”绘画手法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短篇小说中的运用2008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20世纪英国乃至西方最杰出的女作家,而且她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一起并称为“四大意识流小说家”。她的九部小说、女性主义文章、评论集、一部写罗杰·弗莱传记及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日记和书信都是英国文学宝库中的巨大财富。根据1985年出版的《伍尔夫短篇小说全集》,伍尔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数量达46篇之多。对伍尔夫短篇小说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主要围绕着意识流的特点,分析小说反传统的写作手法和在时间上的实验革新,或者侧重分析小说的主题蕴含,揭示其关于人生意义、死亡、人类思维特点、作家和写作、男性文学传统等主题思想的表现。而对于她的众多短篇小说所表现艺术形式之一-绘画,却鲜有学者论述。绘画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发展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后印象主义”也不例外。本文将从“后印象主义”所涵盖的三个层次对其短篇小说,尤其是有代表性的三篇(包括《蓝与绿》、《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将“后印象主义”的表现形式--色与光,“后印象主义”的涵盖内容--瞬间的印象,以及“后印象主义”的本质精髓--有意味的形式,这三个层面相结合,以达到表现主观真实的最高境界。第一章着重讨论了“后印象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色与光在短篇小说中的运用。色与光不仅是以外在自然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主观化”表现,更是主观的、自由和随意想象的世界里的组成元素。第二章通过分析“后印象主义”的三种表现技巧:简化法、变形法和多角度法,进而论证了伍尔夫短篇小说中所捕捉到的一个个瞬间印象与“后印象主义”绘画的相通之处。简化法意味着伍尔夫如何从人生万象之中选择其创作的素材。根据其对生活意义及“真实”的理解,伍尔夫选择瞬间的印象作为其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她的短篇小说大部分都是以瞬间及瞬间的印象为素材,运用简化原则,由此达到平衡、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此外,其短篇小说还经常使用后印象派的创作技巧,通过变形、夸张与多角度等技巧来构筑其短篇小说主体的形象,凸显人物的性格。第三章重点讨论了“后印象主义”的本质与伍尔夫短篇小说所碰撞的产物--有意味的形式,通过三个角度--主观情感与客观描写、视觉联想与想象、印象式的叙述与议论,来证明“后印象主义”对艺术家主观感受的加冕无疑是与伍尔夫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的。总之,伍尔夫充分借鉴“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手法,进行了短篇小说写作手法上的创新和实验性的尝试,进而
本文标题: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时间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