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成果名称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成果完成人姓名杨屹陈咏梅白守礼许家喜李保山成果完成单位名称北京化工大学成果科类理学类别代码0711推荐序号11025成果网址日·1·一、成果简介(可另加附页)成果曾获奖励情况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等级授奖部门2003,2006,20073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育部2007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育部2003-20107门精品课程国家级教育部2007,2009,20103门双语示范课国家级教育部2008化学化工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教育部2009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育部2012,20137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育部2012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成果起止时间起始:2001年1月实践检验期:5年完成:2009年3月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对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所需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我校理工同校、化学化工同强的优势,构建了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功地实践了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工融合之路。该项目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立项及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支持。(1)确立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理念。以培养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研究开发潜质和工程能力的应用理科化学人才为目标,在育人的全过程中贯彻科学与工程一体、理论与技术相融、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2)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2·师资队伍。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含应用化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化学”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为支撑,依托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为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教师中90%有博士学位,50%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20%有工程化经验。有3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1名应用化学学科的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和4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构建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建设四模块课程群:化学理论基础、工程能力培养、特色专业方向、素质拓展;凝练四个专业方向:分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药物与有机合成化学和精细化学品;搭建三个教学平台:以精品课程为标志的课程教学平台,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实习-科研创新”三元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平台;由创新引智基地及北美和欧洲联合培养基地等构成的多渠道国际化拓展平台;全面培养理科基础雄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化学人才。(4)创建了具有理工融合特色的系列专业课程群。在人才培养中建立了《应用电化学》等系列理工融合的特色课程10门,其中《计算化学》和《复杂物质剖析》已分别成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均纳入国家级教材规划出版。(5)探索理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我校“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依托,在低年级选拔优秀应用化学学生与工科优秀生一起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施行理工融合,为培养应用化学拔尖人才奠定基础。(6)培养了一批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人才。在成果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既懂科学理论又懂工程技术的、受企业欢迎的人才。·3·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I.在教学实践全过程贯穿理工融合的理念1.在化学基础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理工融合思想。以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平台,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引入学科前沿及工程应用实例,启蒙学生理工融合的意识。2.依托校内工科教学平台为学生奠定工程基础。依托“化工原理”、“电工电子”和“机械工程”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等系列工程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进行应用性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工程基础能力。3.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工程实践和综合创新能力。以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及企业研发生产平台所构建的三元实践平台支撑了化学基础实验教学到工程实践一体化的“四层次、多方位”的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践-仿真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三阶段实习体系和“实验竞赛-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多途径研究训练。教师科研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学生得到训练。4.将理工融合思想凝练为特色专业课程。依托“化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的强势理科基础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工科优势,凝练出具有鲜明理工融合特色的分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药物与有机合成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四个专业方向。创建了《复杂物质剖析》、《计算化学》等具有理工融合特色的系列专业课程。II.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实践中培育理工融合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1.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针,建设理工融合、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采用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输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等方式,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4·2.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遵循三阶段模式(科学问题-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及产业化研究),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等项目中,培养和锻炼教师的理工融合意识和技术开发、工程应用能力。3.聘请企业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邀请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授课讲座;在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中锻炼青年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III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体现理工融合和国际视野。1.在人才培养试验区中,低年级理工学生同班,强化数理化基础和工程意识;高年级自主选择专业和个性化培养方案,有20%学生选择应用化学专业。2.构建了由双语教学体系、欧洲和北美联合培养基地、高校引智创新基地构成的国际化拓展平台,使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3.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800字)(1)理念创新: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对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所需人才的要求,确立了走理工融合之路的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理念,并贯穿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2)课程体系创新:科学地构建了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依托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以及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的学科优势,构建了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凝练出适合学科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分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药物与有机合成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四个特色专业方向,依托国家级精品课程群、国家级教学名师、·5·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优秀教学资源,成功实践了理工融合的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实现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3)课程创新:创建了理工融合的特色专业课。凝练出一批理工融合的特色专业课程,其中我校独创的多学科交叉、跨不同知识领域的、体系理工融合特色的两门课程《计算化学》和《复杂物质剖析》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由高教社出版的《计算化学》立体化教材纳入了“十二五”规划教材。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一)人才培养效果1.毕业生素质高,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①近5年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训练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约40人次,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②近40%毕业生升入“985”和“211”院校及中科院等攻读硕、博学位;近10%出国深造;就业率97%以上,成为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骨干。如潘军青在校学习期间从事电池研究,获得挑战杯国家级二等奖,留校任教后在废旧铅酸电池回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上均取得突破,论文发表在NatCommun上,专利在实施中。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①2009年来3名教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6名获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称号,4名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②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39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23项,出版教材23部。·6·③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约200篇/年,专利授权约50项/年,2009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各1项。④建成中试基地5个、产业化基地8个,近30项成果实现转化,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如盐湖资源有效利用的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⑤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学科排名升至第12名。(二)示范与辐射作用1.化学系列精品课程起到示范作用①7门国家级精品课升级为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常群和杨屹教授多次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或示范教学。②3部特色课程教材《计算化学》(“十二五”规划)、《复杂物质剖析》和《应用电化学》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理工融合的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①研发的化工实验装置已被东华大学等近80所院校和科研单位应用。②开发的化工仿真实习软件已被国内近百所院校使用。③2009年起承办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2012年举办北京地区高校巴斯夫杯化工原理课程竞赛,2011年和2013年承办北京高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论坛,将理工融合理念在北京高校推广。3.应用化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就受到广泛关注①张常群、杨屹、白守礼教授是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将先进教学理念引入我校专业建设中,并把经验推向全国。②我校多位教师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介绍特色专业建设经验。③苏州大学等80余所高校教师来我专业参观交流。④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光明网对杨屹教授做报道。·7·二、主要完成人情况主持人姓名杨屹性别女出生年月1964年2月最后学历博士专业技术职称教授现任党政职务副院长现从事工作及专长分析化学教师工作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联系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获国家第三届教学名师奖(2007年)2.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2001、2005、2009年)3.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2001、2004、2008年2项、2012年)4.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4年)5.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2年)主要贡献1.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整体构思和立项。2.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点负责人和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面负责应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精品课程群建设等工作,将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主要贡献3.作为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全面负责实验体系设计、实验教学质量保证等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体系的融合,建成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作为“仪器分析”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负责仪器分析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资源共享、新教师培训等工作。将理工融合的特色注入“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已将“仪器分析”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013年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5.主持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仪器分析》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物理化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有机化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在项目支持下,建成了由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三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和物理化学校级双语示范课组成的化学系列双语示范课。6.参编《大学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两部教材,均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化学实验》是北京市精品教材,《仪器分析》曾获第二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两部教材均已再版。本人签名:年月日·9·主要完成人情况第(2)完成人姓名陈咏梅性别女出生年月1971年5月最后学历博士专业技术职称教授现任党政职务应化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现从事工作及专长应用化学教师工作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联系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7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