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成果总结报告-四川大学
1/25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工程实践教育与科训体系相融合,培养互联网+时代软件双创人才完成人:洪玫林涛琚生根王鹏邰明松唐宁九孙界平赵辉李茂何丹完成单位:四川大学2018年4月2/25目录1引言..................................................................32建立双创教育课程体系...................................................42.1面向学生全面教育的“新生研讨课”............................52.2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竞赛指导课程群............................73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84建立科研训练体系.......................................................95专业竞赛与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96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双创人才培养生态环境..................................106.1多层次企业实训/习,校企协作育人.............................106.2开设企业课程和名家讲坛.....................................116.3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137开展双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37.1邀请国外专家授课,实施国际化课堂教育.......................147.2参与开设国际联合课程,实施现代化教育.......................187.3开展海外实训项目,直接接触国际IT前沿......................198建设双创教育支撑平台..................................................208.1建设多元化的双创实践教学平台...............................208.2建设双创教育的信息平台.....................................218.3建设跨学科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229双创教育的教学模式....................................................239.1课程模块化教学.............................................239.2翻转课堂教学...............................................2410结束语...............................................................253/251引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催生了创新创业型软件人才的需求,这为软件“双创”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新的挑战。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作出重要批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四川大学也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四川大学软件学院自2001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国际化、工程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工程教育、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本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托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致力于探索“工程型软件人才”的培养。2009年获得省教改重点项目“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针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校企合作等系列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并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双创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近4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该套教育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复制性,有广泛应用和推广的价值和意义。创新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跨界知识;审辩式思维(CriticalThinking)和创造性思维(CreativeThinking);独立、开放、求异的思想;深入理解“过程化”的创新原则;作为创4/25业人才,需要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领导力(Leadership);自律、包容、坚持、合作、承担责任的能力;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而目前国内的双创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双创教育的理念落后,缺乏实质性的教学内涵,双创教育缺乏实质性的内涵,相关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大,且没有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课程体系。(2)双创教育缺乏实践平台,双创教学水平低,双创教育缺乏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与国际先进的创新教育水平有相当的差距,教育的质量不高。(3)双创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脱节,教学成效有限,双创教学和训练的系统性、连贯性较差,且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学生参加的竞赛和科训项目关联度低。(4)双创教育与产业脱节,缺乏对社会和行业的认知,教学场景与真实世界相差甚远,学生缺乏对社会和行业的了解,适应性差,难以真正具备双创能力。2建立双创教育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重新设计”新生研讨课;将专业英语设计成介绍专业的英语课,训练学生将英语作为工具使用;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软件工程新技术专题”、“软件创新实验”、“双创教育”、“软件工程研讨课”等课程,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开设“专业写5/25作”课程,通过写作训练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开设“艺术鉴赏与人知识”、“视觉艺术”等系列人文科学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计“团队激励与沟通”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软件工程社会和职业问题”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软件工程经济学”训练学生在软件开发中考虑经济等问题。构造以“嵌入式系统”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2.1面向学生全面教育的“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促进学生以下六方面的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智能与学术能力;建立及维持人际关系;决定职业生涯与生活型态;保持个人健康及幸福;形成及整合生活哲学。结合双创教育,研究以新生研讨课为载体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达到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工具和技能的目的。(1)“新生研讨课”课程的内容设计,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大6/25纲。(2)翻转课程教学的设计,结合MOOC课程、基于研讨型课程的特点设计课程:课堂知识点设计和翻转课堂设计。(3)在学校课程中心建立了“新生研讨课(软件学院)”课程网站。(4)开设MOOC课程,形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活动+评价)+平台支持+学生学习手册+教师教学辅助手册。7/252.2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竞赛指导课程群建立“嵌入式系统”、“IT专业英语”、“IT项目和竞赛”、“IT历史、发展和现代生活”、“创新设计实践”、“软件开发实践”等课程群。经过4年实践,课程的部分项目取得优异成绩:表2-1学生项目及成果简介8/253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对于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作用,社团的组织和建设紧紧围绕以下方针。9/25依托机器智能实验室、人机交互实验室、天思实验室等科研团体,共建设有“独立游戏开发”、“信息安全攻击与防护”、“互联网高校巡讲站”、“移动互联马拉松编程”等校级精品项目。4建立科研训练体系建立“零起点、长效、以训促赛,训赛相长”的IRCZL科研训练体系,以工程实践、创新与协作能力为导向,研究平台与实践体系为依托,“教师科研-科技创新-学生竞赛”三位一体的科训机制。以“师傅授徒”,实施“五阶段”培养策略。5专业竞赛与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建立横向职业能力竞赛与纵向专业能力竞赛相结合的分年级的“网状式”双创竞赛体系,将专业竞赛与课程教学、科研训练、毕业设计、暑期专业实践、以及横纵向科研项目等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网格式、递进式”竞赛格局,联合学术型社团、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研究生科研团队等进行知识、技术、实现的辅导。(1)专业竞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参考竞赛,教学涉10/25及竞赛的准备,竞赛方案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2)专业竞赛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参加竞赛的支撑项目在学生的大创项目、参与教师科研、企业实习/训等的成果中孵化。(3)专业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将竞赛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进一步得到更完整、可转化的成果。6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双创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学生一站式知识能力获取:企业文化宣传-市场需求调研-行业业务流-新技术培训-创业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6.1多层次企业实训/习,校企协作育人一、二年级暑期校内实训,三年级为期4周的企业封闭实训,大四的企业顶岗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做毕业论文。11/256.2开设企业课程和名家讲坛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扩大知识面12/25和阅历,激发他们参与课程学习、成为创新人才的热情。(1)组建高质量师资团队,企业课程实行“双师配置”。图6-2企业课程和讲座(2)企业课程设置满足实用性,精细化要求。表6-2企业开设课程13/256.3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建校企合作实验室7个,为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提高环境。7开展双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教学资源,开设外教课程;与国外高校合作,联合开设国际课程;开展国际企业实习和实训项目;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等。14/257.1邀请国外专家授课,实施国际化课堂教育在教学计划中制定3~6学分的外教课程选修要求,开设国外高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聘请来自美国、芬兰、新加坡等国高校的教授,每年开设6门课程(240学时)以上,已开设软件工程专业课程20余门。15/2516/2517/2518/257.2参与开设国际联合课程,实施现代化教育与全球计算机专业排名第一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合作,参与“现代化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联合全球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12所高校,跨地域实施了开放大学(OpenAcademyProgram)项目,开设“全球软件开发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获得全球化的软件开发经验,探索将开源项目引入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及最佳方法。该课程实现国际化的校企合作,学生、大学教师、企业导师多元化人员参与教学,建立全新的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校际交叉、校企交叉教学;通过开源项目直接将学生带入全球化的开发团队中,通过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国际化意识,获得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直接经验,为培养国际化的软件开发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属全国首创。19/257.3开展海外实训项目,直接接触国际IT前沿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学院合作,开展暑期国际实训项目,开创国外高校实习的新模式。零距离接触新加坡名校和多员文化,感受国外不同的教育体制,掌握计算机前沿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与视野,为未来就业做准备。通过为期4-6周的课程学习、实践锻炼、文化体验,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取得强烈反响。该项目通过四川大学的试20/25点实验,现已拓展到浙大、西交大、电子科大等国内一流高校共计400余名学生参加。8建设双创教育支撑平台双创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的软硬件环境支撑,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四川大学平台上搭建了系列支持双创教育的教学平台。8.1建设多元化的双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虚拟实验室,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建设全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基本实验
本文标题:成果总结报告-四川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7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