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文化概论总体整理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总体整理笔记妙妙:30:55中国文化概论本学科主要内容:介绍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概念,介绍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类型、特点、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要考察古代的政治、经济、伦理、哲学、文学、历史学、科技、艺术、教育等。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阴法鲁著2.《中国文化概论》王宁主编3《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编4《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编5.《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编6《文化与价值》张岱年著绪论一、文化概念二、关于文化与人文、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三、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相应的历史地理环境,都是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中蕴育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为其提供基本的空间和条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之所以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1.疆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为秦朝。公元210年秦朝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此后历代中原王朝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还拥有过今天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共1000多平方公里。2.政区: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及异姓亲信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即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叫分封制。分封制还不属于行政区划。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基本行政区划制度(封建制也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为历朝历代所保留)。东汉末期,以往的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合并、撤销了一些州县,将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二级制。唐代开元年间在全国设置了十五道。安史之乱后在州上设方镇,形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宋代设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全国先后设十五路至二十四路。元代中央政府称中书省,入主中原初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此为行省制的由来。明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将原来的省改称布政使司。1427年后,全国划分为两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或十五省。后设置总督、巡抚辖区。清代设十八省,以总督或巡抚为长官,以下有府(或直隶州、直隶所)、县(散州、散所)二级,每省下设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中华民国设省—道—县三级制。二、民族、人口:1.民族:境内56个民族中,绝大部分是在中国境内形成的,或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除汉族而外,匈奴、鲜卑、羯、氐、羌、沙陀(突厥的一支)、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的政权,其中蒙古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早在春秋时代,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就已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以后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2.人口:公元2年,在汉朝直接管辖区域内的人口有近六千万。12世纪初的北宋末年,其境内人口超过1亿。加上辽、西夏境内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1850年,中国人口突破4.3亿。历史上,中国人口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经历过无数次起落。大规模的天灾人祸发生时,人口损失幅度达20%以上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甚至超过50%。即使如此,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一般也在五分之一以上。在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的条件下,中国无疑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力,维持、促进了农业社会的辉煌。关于人口分布和迁徙: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京畿地区人口密度大,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人口稀少。以后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和人口的南迁,南方所占全国人口比例逐渐增大,以至超过北方。10世纪以后,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南方。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相当频繁,规模甚大。14世纪中叶以前,移民的主流是由北向南,即从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及更南地区,其中以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的三次南迁影响最大、移民人数最多。在明朝初年,数百万人口被从长江以南迁到江淮之间、淮河流域,从长江中游迁到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此后直到20世纪前期,移民的主流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疆。随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的兴起,又有大量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这些城市。此外,历代统治者以行政或军事手段将人口集中在首都附近,边疆或其它地区的强制性移民,敌对政权间的掠夺性移民,北方游牧民族、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也曾多次发生,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来自中亚、阿拉伯甚至欧洲的移民在中国定居,融合于中华民族。中国人也不断移居海外,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从15世纪以来就以东南亚为主要移居区。19世纪中叶以后,向海外移民的规模日益扩大,移民及其后裔的数量已达数千万。三、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5%。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在我国大陆东南侧的大陆架宽阔缓斜。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即“三大阶梯”。数千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地形、地貌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至“沧海桑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阶梯内,比较明显的有: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3.海陆变迁;4.黄土高原的变迁;5.沙漠的变迁。四、气候: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第二节地理环境的作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定意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有一定的决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这对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恩格斯《反杜林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2.地理环境极为完整,山脉河流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由于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及大地域、人口多、族群多和农耕生产方式等原因,容易产生大一统的国家政治理念和产生大一统的王朝。社会的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而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甲骨文中就有了“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如《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历代王朝总以追求”四夷宾服“、天下归心为王朝强盛的标志。天下”“四方”观即追求统一、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念,它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拥有半壁河山、偏安一隅的王朝都短祚,企图分裂者终难得逞。3.中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令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的起源: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起源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仰韵文化、龙山文化,已经从渔猎过渡到农耕生产,已经显示出农耕文明,表明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已在黄河中游地域开始形成;同时,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农业文明,如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和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存,都表明这一点。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典籍中所津津乐道的远古“有道帝君”的作风,都是一些创始农业、辛勤耕耘的君子,如禹、后稷(姜嫄之子)、公刘、神农。《周易·系辞下》: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1)《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歌)(2)《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餕至喜。”(3)《老子》“小邦寡民”的理想:“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农耕文明虽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黄河中下游农业率先到达较高水平,此地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自然也就成了封建政权力量相互较量争雄、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地区)。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如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农耕区域渐次向南扩展。而秦汉统一后,南北文化易于交流,汉晋以降,北方边患渐多,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由于迁徙及战死的因素而大量减少,生产力大受破坏,而江南战乱较少,相对于北方,它得到较大的发展,生产的巨大潜力开始发挥出来。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1.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经济成份并存:农耕自然经济并非一种单一型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它的体制下允许多元化的经济成份并存。这些成份互相对立同时又相互依存、补充。(1)纵向:远古村社经济——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奴隶制经济残余残存于封建经济中;贵族分封制度一度中断,但至明代亦存。(2)横向: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关于商品经济的特点:(1)中国的农耕经济并非纯粹的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其中也保留有商品经济一定的余地与比重。按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对立的,我们不能清楚它在我国产生的确切时间,但可以肯定,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它就已经悄然出现,并且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在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商品交换与市场流通的记载,另据《周易·系辞》云:神农创“市”,表明农业与商品经济同步产生。不过,与农业相比,商业的出现要晚一些,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据《左传》、《国语》记载,当时郑有“逵市”、“羊肆”,晋有“绛市”,吴有“米市”。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到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2)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概论总体整理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8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