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科学争论对物理学发展的意义
科学论争及其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包含无数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共同努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物理学家是人,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而物理学是人创造的,所以就会有局限性,所以物理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是科学家勇于创新,敢于纠正错误,坚持真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物理学发展至今,历史上有很多例子都说明了,科学争论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后人推翻前人的错误论断,建立科学的概念,开创科学的新纪元。如伽里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提出匀速运动和匀加速度等概念。如牛顿在伽里略、开普勒等人的基础上,对力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综合,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定律,完成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突破前人的思想方法,创立新的科学思想。往往能深化人类的认识,将物理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物理学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需要新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下面以物理学史上三次著名科学争论之一的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论争为例,进一步说明科学争论对物理学教育的价值。光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物理学分支之一。光的本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热衷探讨的问题。17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争论达到了空前激烈的地步,也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也是光学大师,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是这样认为的:光是由一颗颗像小弹丸一样的机械微粒所组成的粒子流,发光物体接连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射高速直线飞行的光粒子流,一旦这些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冲击视网膜,就引起了视觉,这就是光的微粒说.牛顿用微粒说轻而易举地解释了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现象。由于微粒说通俗易懂,又能解释常见的一些光学现所以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承认和支持。但是,微粒说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几束在空间交叉的光线能彼此互不干扰地独立前时,为什么光线并不是永远走直线,而是可以绕过障碍物的边缘拐弯传播等现象。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和牛顿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与微粒说相对立的波动说。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由发光物体振动引起,依靠一种特殊的叫做“以太”的弹性媒质来传播的现象。波动说不但解释了几束光线在空间相遇不发生干扰而独立传播,而且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不过在解释折射现象时,惠更斯假设光在水中的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速度,这与牛顿的解释正好相反。谁是谁非,拉开了近代科学史上关于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动的激烈论争的序幕。尽管波动说可以解释不少光学现象,但由于它很不完善,解释不了人们最熟悉的光的直进和颜色的起源等问题,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再加上当时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还无法测出水中的光速,便无法判断牛顿和惠更斯关于折射现象的假设谁对谁错。尤其是牛顿在学术界久负盛名,他的拥护者对波动说横加指责,全盘否定,终于把波动说压了下去,致使它在很长时间内几乎销声匿迹。而微粒说盛极一时,居然在光学界称雄整个18世纪。进入19世纪以后,曾被微粒说压得奄奄一息的波动说重新活跃起来。一个个崭新的实验事实,使波动说雄姿英发,应付自如,进入了一个“英雄时期”。第一位向微粒说发起冲击的是牛顿的同胞托马斯•杨。1801年,年轻的托马斯•杨一针见血地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托马斯•杨为了证明光是一种波,他在暗室中做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光的干涉实验。我们知道,干涉现象是波动的一个特性,托马斯•杨的成功,证明了光确实是一种波,它只有用波动说才能解释,微粒说对此一筹莫展。给微粒说以沉重打击的第二个实验是光的衍射实验。衍射现象也是波的基本特性之一,这是一种波在传播过程中可以绕过障碍物,或穿过小孔、狭缝而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设计了一个实验,成功地演示了明暗相间的衍射图样,在微粒说看来,光的衍射现象则是不可理解的。给微粒说以致命打击的是对光速值的精确测定。牛顿和惠更斯在解释光的折射现象时,对于水中光速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谁是谁非,难以证实。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物理学家菲索和付科,分别采用高速旋转的齿轮和镜子,先后精确地测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只有空气中速度的四分之三。又一次证明了波动说的正确性。经过反复较量,波动说终于压过了微粒说,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到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总结了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光的电磁理论。到80年代,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证明电磁波确实同光一样,能够产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利用光的电磁说,对于以前发现的各种光学现象,都可以做出圆满的解释。这一切使波动说锦上添花,使它在同微粒说说的论战中,取得了无可争辩的胜利。正当波动说欢庆胜利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以太存在的否定和光电效应的发现,这些新的实验事实又一次要置波动说于死地。波动说认为,光是依靠充满于整个空间的连续介质——以太做弹性机械振动传播的。为了验证以太的存在,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使用当时最精密的仪器,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结果证明,地球周围根本不存在什么机械以太。没有以太,光波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呢?面对这一波动说难以克服的困难,微粒说跃跃欲试。光电效应的发现,使微粒说再次“复辟登基”。所谓光电效应,就是指金属在光的照射下,从金属表面释放出电子的现象,所释放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大量的实验证明,光电效应的发生,只跟入射光的频率有关,只要入射光的频率足够高,不管它强度多弱,一旦照射到金属上,立刻就有光电子飞出。而从波动说的观点看,光电效应是绝对无法理解的。因此,波动说完全陷入了困境。而爱因斯坦运用光量子说——全新意义上的微粒说,把光电效应解释得一清二楚。至此,光的微粒说又昂首挺胸。活跃在科学的舞台上。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抛弃波动说,而是把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辨证地指出:“光——同时又是波,又是粒子,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他的光量子理论的两个基本方程E=hν和p=(h/λ)中,把粒子和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人们在形式上赋予“争论”多么不同的表述,但从本质上讲,“争论”是科学知识一个的组成部分;关于概念、方法、解释和应用的分歧,是科学的真正生命线和科学发展中的最重要的创造因素之一。因此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既要尊重科学,又不盲目崇拜书本;学习物理学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敢于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本文标题:科学争论对物理学发展的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91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