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词曲篇目及备战演练第16首饮酒其五统编教材八上第25课
古诗词曲篇目及备战演练第16首饮酒(其五)(统编教材八上第25课)考情检索:2010年/2018年备考卷整体把握这首诗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诗人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环境;三、四句议论,以设问的形式揭示“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五至八句细致描写采菊的过程,体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最后两句抒发感情,让人领悟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教师用书链接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答案】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译文①建造房舍(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②请问您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③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④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⑤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主旨诗人通过写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自己归隐田园的悠然自得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答案】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在苏轼之后,学者们大多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清代学者何焯就说:“就一句而言,‘望’字诚不若‘见’字为近自然,然山气、飞鸟皆望中所有,非复偶然见此也。‘悠然’二字从上‘心远’来,东坡之论不必附会。”(《义门读书记》)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对“见”“望”不同表达效果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视为一说,不必拘泥于阐释苏轼的说法。1.(2010·河南)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2.(2010·河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答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答案】示例:设问修辞,诗人以“君”自指,自问自答。强调因为心境闲适,远离尘俗,所以处所也显得偏僻安静,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本文标题: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词曲篇目及备战演练第16首饮酒其五统编教材八上第25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94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