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秋声赋欧阳修------------------相关知识走近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进入了人生的秋天了。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与诗的关系:清人刘熙载:“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秋声赋—-欧阳修-骚体赋:先秦(屈赋)—汉朝(拟骚,下同)—六朝—唐朝—宋金—元明清文体赋:先秦(屈原〈卜居〉、〈渔父〉、荀赋、宋玉)―汉代文体大赋—汉末文体小赋—六朝文体小赋—唐朝仿汉大赋、文体小赋—宋朝仿汉大赋、一般文体赋、欧苏新文体赋—元明清文体赋骈体赋:六朝—唐—宋—元明清律体赋:唐—宋金—清-关于“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秋声赋》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悚(sǒn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淅沥(xīlì)•绿缛(rù)渥然(wò)•黟然(yī)葱茏(cōnglóng)-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侧耳倾听,说道:“奇怪啊!”第一节:表修饰正名作状,在夜里从奇怪定语后置定后置标志-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初听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波涛在夜间突起,风雨突然而来,它碰在物体上发出金属相互撞击时的铿锵之声。(再听)又似奔赴敌阵的军队,正衔枚快跑,听不到号令的声音,只听到人马行走的声音。而,表并列表并列,又突然在军队快跑只名作状在夜里同澎湃-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判断句-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明确:秋声思考:第一节内容-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秋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2、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明确:比喻-3、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些比喻的妙处何在?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风雨波涛金铁行军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由缓到急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秋之声化虚为实(方位)(强度)(节奏)-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学习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文中所写秋声有什么特点?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我说:“哎呀好悲伤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要来呢?要说那秋天呈现的情状啊,它的色彩凄清惨淡,烟雾弥漫白云聚集;第二节:什么那呈现色彩很盛的样子聚集判断句取独-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它的容颜清朗,天空高远,太阳明亮;秋气凛冽,刺人肌骨;秋意萧索,山川寂静空旷。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悲悲凄凄,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啸。容颜秋气刺秋意所以发出-它用来摧残草木使其凋零的东西,不过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掠过拂拭表承接表并列表原因用来遇到代秋气…的原因就是(秋风未起时,)繁茂的百草互相争盛,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但草被秋风一吹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代草木它们零落衰落的原因,是因为秋气的余威。-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心志发语词在时令季节是征伐之象把作为判断句这-天之于物,春生秋实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对于名作动,结果实-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是悲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了,就会令人悲伤是已经表承接-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期,就必然衰败。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表承接,就必然衰败-1、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明确:秋的情状、对秋气的议论。思考:第二节内容-2、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惨淡,烟霏云敛清明,天高日晶栗冽,砭人肌骨萧条,山川寂寥实虚秋之为状秋之状烘托秋之声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正因为秋有此声此状,所以它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3、作者认为“秋状肃杀”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明确:“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秋气所致。-秋之心秋以为心秋以为责秋为何物?天地之义气肃杀杀戮秋之心联想-4、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对秋气进行议论的?明确: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反复铺陈、渲染;紧扣秋声。秋声:多层次比喻,写尽秋声之声势;秋状:多侧面描写,突出秋状之威力;秋心:多方位连类,强调秋心之肃杀。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清)吴楚材-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人是动物,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许多忧虑有感于内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是使动,使…受到干扰使动,使…受到劳累-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内心有所触动,一定会消耗人的精气。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内心取独-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当然会使那些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想去和草木争奇斗盛?动词,“成为、变成”;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应考虑到底是谁使自己受到残害,又何必怨恨这秋声呢!”使考虑也可按课本注释-1、面对着萧条肃杀的秋景,作者有何感叹?明确: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思考:第三节内容-2、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童子没有回答,低着头睡着了。此时只听见四壁虫声唧唧,好像应和着我的叹息。第四段:没有表修饰只应和-对比欧阳修童子对比映衬在本文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秋声远近强弱缓急草木荣枯强调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增添文章的情趣1、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2、“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明确: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引发读者同声感叹。-欧阳修是构思全文的?听秋声绘秋声议秋气描秋状叹人生-有人认为童子是个蒙昧无知的孩子,他对于主人要求“汝出视之”只是敷衍了事,亦不能应答主人的问话,只知“垂头而睡”,在文中出现只是用于陪衬欧阳修的形象。也有人认为童子天真无邪,既无“百忧感其心”,亦无“万事劳其形”,更无忧思“动于中”,所以是作者倡导的人生境界。你怎样理解童子的形象?任伯年(清代):秋声赋课堂讨论-写秋声具体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眼所能及。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不能到。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两者的佳作。-说一说本文的独到之处。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人生之秋-起:秋夜读书耳闻秋声,与童子问答起承:由秋状(色、容、气、意、声)、秋色(刑官、兵象、音乐)承转:由秋声转到人事,从形象转到抽象;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感悟人生合:有问无答,虫声亦秋声,秋声唤心声,小处起、小处收文似看山不喜平-众说纷纭•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二、中心主旨《秋声赋》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和渲染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三、写作特色1.写景状物融入情感(以秋声传人情)。作者在这篇赋中所描摹的秋声、秋状、秋心的事物,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读后让人如临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愀然难以为怀。-2.对比映衬,独具匠心。这篇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比;写草木,有荣枯消长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正陷入人生无眠的叹息之中,童子却“垂头而睡”,漠然无动。通过对比,以童子的单纯映衬作者的多愁善感。-3.铺陈押韵,富于音乐美。铺陈,就是对某些内容作铺张的描写,所以古人说:“赋,铺也。”(《楚辞·悲回风》王逸注)例如本文对秋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对秋之为状从其色、其容、其气、其意来描写,都是铺陈的写法。由于赋要铺陈,也就必然要求辞藻要比一般散文丰富华美。在赋里,有的地方用散文句法写,也有的地方要用韵。例如本文写秋声的一段中,“异哉……风雨骤至”是散文句法,接着“其触于物也……但闻人马之行声”是押韵的。随后,“余谓童子……汝出视之”,又是散文句法;而写童子的对答“星月
本文标题:秋声赋-公开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02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