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分析
1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分析分校天水教学点张家川是否申请学位本科班级姓名马芳芳学号1362001201039指导教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2011级(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分校:天水工作站:张家川班级代号:学生姓名:马芳芳学号:1362001201039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签字(盖章)年月日答辩小组评价意见及评分签字(盖章)年月日分校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小组意见签字(盖章)年月日省电大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签字(盖章)年月日说明:1.答辩小组应填写评价意见,小组成员均应签名(盖章)。答辩小组不应少于3人。2.此表附于封面之后。3.此表由分校、工作站自行复制。目录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分析...........................(1)中文摘要.........................................................(1)一、引言.........................................................(1)二、长子形象.....................................................(2)(一)不同的长子形象的塑造...................................(2)(二)类似的社会文化背景.....................................(4)三、女性形象.....................................................(6)(一)家族与时代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6)(二)对女性品质的赞美.......................................(7)(三)对压制女性的封建制度批判...............................(7)四、结论.........................................................(8)参考文献.........................................................(9)英文摘要........................................................(10)致谢............................................................(11)1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分析摘要: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这两部中日文学史上的双璧有着颇为相似的叙述背景而且都涉及到了从封建专制时代向近代民主时代转变过程中家族关系上必然要碰到“家长制”问题、长子问题、婚姻问题和妇女问题等。两位作家以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表现了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彰显了封建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两部作品对封建思想的颠覆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都起到了推动人们思想进步的历史作用。本文通过分别对两位作家塑造的“长子形象”、“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同时对隐于其后的文学与文化的诸种因素进行了挖掘和探讨。关键词:比较分析;长子形象;女性形象;巴金;岛崎藤村;《家》一、引言20世纪的上半叶,在世界文学的迅速融通和广泛交流中,在批判和清算封建宗法制度的时代语境下,中日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同名文学作品涌上文坛,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表现着战斗的主题,共同探索着艺术的真谛,这其中,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灿若双璧,尤为引人注目。岛崎藤村的《家》成书稍早,出版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巴金也以同样的书名发表了一部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小说。尽管这两部长篇小说发表的时间相隔数十年,但是它们的叙述背景颇为相似。这两部长篇所描述的“家”都处于一个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而且,这两个家都在必然地走向瓦解。同时,两位作者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了从封建专制时代向近代民主时代转变过程中家族关系上必然要碰到的几个问题。比如“家长制”问题、长子问题、婚姻问题和妇女问题等。它们都勾勒了封建家庭的腐败、封建宗法制度的顽固、封建制度的糜烂,彰显了封建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具有一种惊人的巧合。毫不夸张地说,这两部作品在继承前辈创作的基础上,对封建思想的颠覆与对现代小说的建构,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新高度,不啻是唱给封建家族的绝妙的二重葬歌[1]。因此,研究这两位作家的同名作品,对了解中日文学交流和东亚文学发展的态势,2对认识中日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参照价值。二、长子形象(一)不同的长子形象的塑造巴金的《家》里的大哥觉新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有着个人追求的人,他有着相爱的恋人,也感受到了旧式大家族的沉闷、窒息、束缚,也同样希冀着自由,希冀挣脱现实束缚在他身上的锁链,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长子长孙的责任以及义务。为了家庭,他牺牲了他个人的一切,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恋人,被迫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被迫作出许许多多有违他个人意愿的事情。正太是岛崎藤村的《家》中桥本家族的长子。他接受过新的思想,喜欢读具有新思想的舅舅三吉写的书。在他的眼里,家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窒息、阴暗、单调”。他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包括婚姻恋爱的自由。但是,婚姻在母亲那里首先是“家与家的婚姻”。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指望他,认为他有责任牺牲他个人的一切。面对着这些,正太虽然觉得“家随它怎样都成”,但是在行动上却不得不屈从于“家”为他所安排的一切,接受包办婚姻,并在父亲离家出走以后履行长子的义务[2]。觉新是巴金刻意塑造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巴金在塑造觉新这个人物时,将重点放在了对他的双重性格的塑造上。同时巴金还着意发掘觉新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动荡和痛苦。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他的身上有着巴金大哥的影子,巴金之所以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就是因为他试图借这个典型人物来“挖掘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怯懦苟且的国民性”,来揭示在封建大家庭中开始觉醒的长子的悲惨处境和无奈的生存状态,使人们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凶残暴虐,从而也就会唤起人们对于陈腐的封建主义观念,对以及专制的封建家长制的敌视与仇恨。因此,巴金在小说的第六章的开始处就决定了觉新的命运。“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他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他的年轻的肩上”,“忘记了过去的一切,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信服新的理论”,但同时又“喜欢无抵抗主义”,喜欢“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双重性格的人:旧家庭的暮气十足的青年,与两个兄弟相同的新青年。他读的是传播新思想的书报,过的是旧式生活。在巴金看来,处于旧式封建大家庭中的长子们为了家庭,为了3父母,为了自己的亲人,不得不抹杀自己的个性,放弃个人的希望,牺牲自己的幸福与青春。这样,在对觉新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巴金显然不仅仅是要写一个为家庭牺牲的旧式的封建大家庭的长子更主要的是深掘我们的国民性中可悲的一面,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正太在岛崎藤村的《家》中虽是一个主要的人物,但是我们对他的内心世界却无法看得十分清楚。这也许和岛崎藤村的日本自然主义的文学观念有关。他可以把另一个主人公三吉的内心表现得真真切切,却无法让正太以及其他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在读者面前。因为三吉的内心就是作者本人的内心,描写自己的内心对于岛崎藤村来说显然是游刃有余的,也是他的自然主义文学观中的“客观、如实、自然的描写”所容许的。而在对于正太的描写上,他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他只能从正太的言谈举止神态等客观描写来表现正太的内心变化。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岛崎藤村无意像巴金那样去塑造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其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他的这种文学观念。正太虽有着因“家”所造成的苦恼,但是在岛崎藤村的眼里他并不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牺牲者。在对正太的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治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新的时代里,岛崎藤村所关注的不是新与旧的碰撞、冲突、矛盾,而是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与“旧”的联系,而这种“旧”又主要体现在血缘的遗传上[3]。其实,岛崎藤村也看到了正太身上存在的矛盾,这就是正太试图寻求光明未来的愿望与黑暗现实的矛盾。而岛崎藤村对于这种矛盾并不打算在小说中展开。巴金以觉新的内心矛盾塑造了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弱者形象,以此揭示出我们民族怯懦的国民性,暴露出封建专制家族制度对青年人的精神摧残,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家庭中长子可怜可悲的境遇。而岛崎藤村只是试图告诉读者在他的家族里曾有过正太这样一个背负过家庭重担的年轻人,而他又在历史的变动过程中轻易地扔掉了这副重担,让读者在正太这个求新又难以脱旧,生活和事业上都是失败者的人身上感受人生的悲凉。巴金在他的人物形象上凝聚着的则是对于社会的控诉,对于封建旧制度的批判与反抗[4]。对巴金来讲,写个人不是为了记录、表现某一个人,而是要通过一个人的典型塑造写出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痛苦。岛崎藤村在他的人物形象上集中着他对人的观察,体现着他的客观如实的文学理念。然而岛崎藤村笔下的社会却只是为了描写他的人物形象的一个背景而已。所以,尽管巴金和藤村都在他们的《家》里写了处于历史变动中的旧式封建大家族的衰落,都写了这种大家族的长子形象,但是他们的创作意图,他们的具体的形象塑造却是截然不同的。4(二)类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表现具有相同社会文化背景的“长子”形象上,岛崎藤村与巴金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因为中日家族制度的不同,或者说中日家族制度在现实社会中的反映的不同,所以促成了巴金与岛崎藤村在小说中的长子形象的不同。巴金笔下的高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这种大家族在中国社会中是一种理想的传统家族类型。它标志着人丁兴旺、家境富裕、幸福和谐。能够作到四世同堂需要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家族人员的长寿,还要保持稳定的秩序。而这一切并不是任何一个家族都可以做到的。所以,作为这样一个大家族的家长,高老太爷竭力保持家族的稳定秩序也是可以理解的。岛崎藤村也在他的作品中向读者展现了日本的两个旧式的“大”家族。在小说的第一章里,岛崎藤村就让读者看到了桥本家族的风貌。这个家族是由桥本达雄、他的妻子阿种以及他们的一双儿女,还有家中的众多雇工所构成的。事实上,如果将桥本家的雇工排除在外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大”家族也就谈不上有多大了,与平常的普通人家没有多大的差异,也是远远比不上高老太爷的那个四世同堂、拥有数十人口的封建大家族那样大。再看岛崎藤村笔下的另一个“家”——小泉家族。这个家里除了长兄阿实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只有一个身有残疾、需要他们照料的弟弟和他们共同生活。阿实的其它两个弟弟,一个早就成了人家的养子,一个也另立了门户。在这个家族里,不仅没有了以往的显赫,也没有了旧式大家庭的形式,有的只是旧式大家庭的意识。所谓家族的大小,一方面和家庭的人口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几代同堂有关。中国的四世同堂就是家族之大的典型例子,高老太爷的家族就是如此。众多人口同居一堂共同生活,必然就会使得家族关系复杂化。要使家族人员的关系和谐稳定,就需要一种可以维持家族秩序稳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在封建家族里要求人们对以家长为代表的长辈们尽孝,以求得封建家族结构不失衡。所谓“孝”就是要求把“孝顺父母、养亲事亲、儿子绝对服从父亲,尊重祖宗作为伦理道德行为的根本规范”,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家族伦理的轴心,成为维持家族组织结构和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杠杆”[5]。在高家,处于家族最高地位的高老太爷的权威的基础就是这个“孝”。他与觉新三兄弟的冲突也来自于这个“孝”。在高老太爷看来,遵守孝道,绝对服从,抹杀个人意志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对觉新他们来讲,这一切都是对个人的束缚、压迫,
本文标题: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06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