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新高考模拟地理试题(校模拟卷)含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新高考模拟地理试题(校模拟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岩溶湿地是一种独特的湿地类型,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署(EPA)将其定义为:岩溶湿地属于地下水湿地系统的一种,与其所在地地表水存在与否无关,其内通常发育有溶洞或地下河。下图为我国某地岩溶湿地水文系统结构及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岩溶湿地广泛分布于我国A.三江平原B.伊犁河谷C.云贵高原D.三江源区2.该岩溶湿地最可能位于A.背斜顶部B.向斜槽部C.背斜两翼D.向斜两翼3.该湿地主要补给水源为岩溶地下水,该岩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是图中A.大气降水B.南北两侧裸露碳酸盐岩C.中部湿地D.中间第四系黏土含水层【答案】1.C2.B3.B【解析】【分析】1.根据定义可知,岩溶湿地发育于可溶性岩石分布区,故岩溶湿地广泛分布区可溶性岩石广布,四个选项中只有云贵高原岩溶地貌广布。C正确。故选C。2.根据图示地下水的流向及图示区域多泉可以判断,该岩溶湿地最可能位于向斜槽部,因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槽部压力大,有助于泉的出现。B正确。故选B。3.该题问的是补给区,A错;南北两侧裸露碳酸盐岩为可溶性岩石,易发育溶蚀裂隙,有利于雨水沿裂隙下渗到岩溶层,B对;湿地发育在黏土层上,黏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C、D错。故选B。2.图1为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该气象站某日山谷风风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日气象站()A.白天为东北风,夜晚为西南风B.白天为西北风,夜晚为东南风C.白天为东南风,夜晚为西北风D.白天为西南风,夜晚为东北风2.关于该日气象站山谷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测量得出,谷风较山风湿度大B.山谷风转换所在时间受季节影响小C.山风转谷风时,当地气温显著下降D.受积雪冰川影响,山风的速度更快【答案】1.B2.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热力环流的应用。1.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10点到20点为谷风,20点到次日10点为山风,所以白天以谷风为主,夜间以山风为主。因此白天谷风应为图中西北方的气象站吹向图中东南方山峰,是西北风,夜间的山风应为山峰吹向气象站的东南风。故选B。2.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山风存在时间比谷风长、风速大,说明山风风源地更加强大。受图中西南方山峰附近积雪冰川影响,使山顶温度进一步降低,温差加大,气压差加大,风力更强,D对;山风和谷风在运行过程中都越过天池水面,吸收较多的水汽,使风的性质变得湿润。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山风风速比谷风风速普遍较大,山风比谷风吸收的水汽更多,风力性质更湿润,A错;天山天池为我国西北地区,纬度高。夏季与冬季昼夜长短差异大,导致白天升温时间和夜晚降温时间差异大,对山谷风转换的所在时间影响大,B错;山风转谷风原因是当地气温持续升高,导致高低压中心的变化导致的,C错;故选D。【点睛】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爬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风。山谷风转换原因是高低压中心的变化。3.下图示意世界部分雅丹地貌分布区及锯齿形雅丹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锯齿形雅丹地貌图为观测者向北拍摄的照片,则该地盛行A.西南风B.西北风C.南风D.东风2.甲地区无雅丹地貌的原因可能是A.地壳活跃B.气候湿润C.风力较弱D.人为破坏【答案】1.B2.C【解析】【分析】1.依据“锯齿形雅丹地貌图为观测者向北拍摄的照片”,可判定地貌呈西北—东南走向,偏东宽,偏西窄;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所致,所以该地应盛行西北风。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甲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所致,因此甲地风力微弱。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所致,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4.北京市的街道大多横平竖直,如棋盘状。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职能B.交通条件C.地表形态D.水源分布【答案】C【解析】受历史因素影响,古时封建社会人们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把道路建成“方格状”,街道多为东西-南北走向,皇宫修建成坐北朝南,所以北京二环路内道路呈方格状;在现代时期城市建设中,为使北京交通更为便捷,政府修建了二环至五环环行公路,加强了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政府修建了多条向城外呈放射状的公路,加强了城市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形成了北京的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城市向周边面状延伸是因为北京市周边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利于城市向四周延伸。故答案选C项。5.下面三幅景观图主要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以上三幅景观图主要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A.降水季节变化显著B.气温年较差小C.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D.地表水缺乏2.图一中平坦的顶部说明该地貌形成于A.岩浆侵入岩B.河湖沉积岩C.变质岩D.火山喷出岩3.图三景观图为观测者向南拍摄照片,则该地盛行风向为A.东风B.西风C.南风D.北风【答案】1.D2.B3.B【解析】【分析】试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地质作用的影响1.由图可知该地貌为雅丹地貌,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所以全年降水量小,气温年变化较大,地表水缺乏,以荒漠景观为主,故答案选D。2.由图可知图一岩石顶部平坦,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所以应该为沉积环境下的河湖沉积岩,故答案选B。3.图示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迎风坡侵蚀作用较强,坡度较陡,又由于照片向南拍摄,故该地盛行西风,B项正确。故选B。6.海洋研究者常采用海表温度、海平面2m气温、海平面10m经向风(南北向风)和海平面2m气温积温等参数用于诊断海洋气象因子与海冰面积的关系。下图示意2018年某时段我国某海域气象因子与海冰面积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表示该海域海冰面积变化曲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2.2月9日-10日海冰面积异常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前一日A.海表温度上升B.海平面2m气温积温上升C.海平面2m气温上升D.风向由偏南风变为偏北风【答案】1.A2.C【解析】【分析】1.首先明确这是我国某海域,时间是1月初至3月初,图中海平面10m经向风已标出,且可以看出大多时间风速在负值区,应该是北风,寒冷干燥。正值应为南风,比较温暖。这段时间内,海冰面积应该是先扩大后减小,①曲线变化符合,A正确。②曲线一直在0℃附近,应该是海表温度,海水降温慢,升温也慢。③曲线温度一直在0℃附近波动,且大多数时间为负值,应该是海平面2m气温。④曲线数值逐渐下降,应该是海平面2m气温积温,是因为这一段时间海平面2m气温基本上为负值累积所致。BCD错误。故选A。2.2月9日-10日海冰面积异常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海表温度在逐渐下降,A错;④海平面2m气温积温也在下降,B错;③海平面2m气温上升,所以,C正确。此时风向由偏北风变为偏南风,温暖,D错。故选C。7.10月18日,日本共同社报道,第19号台风“海贝思”肆虐日本,令该国受灾惨重。下面示意图中,符合“海贝思”气流运动特征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是逆时针旋转辐合,中心盛行上升气流。读图可知,BD中心是下沉气流,BD错。C中心是上升气流,但是顺时针方向旋转,C错。只有A逆时针旋转辐合,中心盛行上升气流,A正确。故选A。8.沼泽湿地积水深度的变化反映着湿地需水量的变化,而湿地需水量的变化则是湿地水分收支变化的结果。下图示意实测的1997-1999年植物生长季三江平原某沼泽试验场湿地积水深度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测试场数据表明A.该地生物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B.该湿地水环境质量逐渐提高C.该地被开垦为耕地可能性增加D.该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小2.测试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积水深度水位总体变化不大B.该湿地蓄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C.没有地表积水干涸现象出现D.8月份总积水深度变化较小【答案】1.C2.B【解析】【分析】1.整体看,该地湿地的积水深度减小,1999年出现0cm,则推断该地的湿地面积减小,则该地生物多样性可能有减小的趋势,湿地水环境质量逐渐降低,该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ABD不对。湿地积水深度减小,则该地被开垦为耕地可能性增加,C正确。故答案为C。2.图中看,积水深度水位总体降低,湿地蓄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A不对,B对。1999年7月以后的积水深度为0,则出现地表积水干涸现象,C不对。从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看,8月份总积水深度变化较大,D不对。故答案选B。9.据资料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的偏冷海水已基本消失,开始了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的时期,据50多年我国的气象数据表明,在8个华北春夏极端连旱年份中,有7个发生在拉尼娜向卮尔尼诺转换的年份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当华北出现春夏连旱时A.大气环流异常,导致①②风力减小B.⑤运动增强,使副高强度逐渐增大C.③对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影响渐弱D.④⑤运动方向形成,强度逐渐变弱2.厄尔尼诺发生时A.秘鲁沿岸区会更加干旱缺水B.印度尼西亚易发生森林火灾C.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发D.太平洋西侧海域易发生赤潮【答案】1.A2.B【解析】【分析】1.读材料可知,华北出现春夏连旱多出现在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年份的春夏,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的年份,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②东南信风会减弱,热带太平洋从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变的过程中,会削弱西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被削弱后导致东亚地区的①夏季风偏弱,A正确。太平洋西侧赤道附近的⑤空气下沉运动会增强,削弱副热带高压,B错。温暖的表层海水会向东运动,③会增强,对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影响逐渐增强,C错。④⑤运动方向形成,强度逐渐变强,D错。故选A。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西海岸温带升高,降水最多,秘鲁沿岸区会引发洪涝现象,不会缺水,A错。受下沉气流影响,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如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区干旱程度增加,印度尼西亚容易发生森林火灾,B正确。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发生次数会减少,C错。太平洋西侧海域降水少,赤道地区表层海水大量向东运动,水温低,发生赤潮的次数会降低,D错。故选B。【点睛】沃克环流: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正常年份,信风推动表层海水向西运动,东岸上涌的冷海水补充,是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西岸暖流堆积,水温高,气流上升运动。太平洋东岸干旱,西岸湿润。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掌握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题的关键。10.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高的省市环境质量最好B.M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C.M低的省市处于城市化成熟阶段D.M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快2.以下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A.降低城市化速度B.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C.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D.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答案】1.B2.D【解析】【分析】本题以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M高的省区环境质量未必是最好的,M值的高低直接反映城市化状况,故A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口半城镇化率是指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而没有城镇户籍的农村人口,M高说明城镇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很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故B正确;城市化水平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M高只能说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无法说明城镇整体的城市化水平高低,因为还缺少城市户籍人口的数据,故C错误;M低说明城镇的吸引力弱,进城务工人员少,城市经济发展较慢,故D错误。故选B。2.降低城市化速度无法解决城市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籍的问题,该措施还会阻碍经济发展,故A错误;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无法解决城市务工人员没有城
本文标题: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新高考模拟地理试题(校模拟卷)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07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