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国产险公司效率及其优化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产险公司效率及其优化研究姓名:胡三明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保险学指导教师:卓志20080401中国产险公司效率及其优化研究作者:胡三明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涂和东保险公司并购问题初探200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保险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并购风潮,特别是最近几年,国际保险业并购浪潮此起彼伏,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保险企业并购的范围之广、涉案之多、金额之大、效果之明显,从而涌现出一批保险“巨无霸”。并购潮不但迅速改变了世界保险业的地区和业务格局,而且对今后保险业的发展方向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后,保险业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国保险业必须适应世界保险业发展的潮流,采取以资本扩张为核心内容的并购以壮大自身实力参与竞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保险业与世界发达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保险企业间的并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保险业需要在正确判断世界各国经济新结构与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提高竞争力。本文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尝试着在这方面做点研究,以期为我国保险业的整合与发展及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提供一点理论参考和实务借鉴。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部分,分别为引言和一至四章,主要内容及观点概述如下:引言部分首先以图表和数字简单展示了国际保险业并购重组的浪潮,并以此引出问题,阐明本文探讨的现实意义,即希望通过较为深入地探讨在我国推进保险业并购的策略,为我国保险业的整合与发展及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提供理论参考和实务操作借鉴。最后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在为保险业的并购寻求理论依据。分为三节,从保险公司并购相关概念出发,探讨了保险公司并购的类型、动因和保险公司并购理论,为分析问题做好理论铺垫。第一节确定了本文中的保险公司并购概念,进而讨论了保险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保险公司并购的动因。第三节就保险公司并购理论做了粗浅地介绍及其分析,包括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新古典综合下的规模经济理论、效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及金融博弈论等。第二章分为三节,主要内容是探讨如何准确评估目标保险公司的价值以及如何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公司在选择并购目标公司时,一般都要先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而由于保险经营具有经营对象、经营期间、面临风险及盈利方式的独特性,适用于一般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如现金流量折现法和市场价格法等,却不能对保险公司价值进行准确地评估。因此,保险公司的价值评估过程必须考虑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定价。同时,在保险行业的经营过程中,产、寿险公司之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不同,因而其价值评估方法也不同。一般说来,市盈率倍数法能较好地反映产险公司的真实价值;精算评估法因充分考虑了寿险公司价值构成的独特性,能较全面而科学地估算寿险公司的价值。本章最后简要探讨了如何确定目标保险公司的并购价格。笔者认为,并购价格应以评估价值为基础,不过其确定还取决于并购方对目标保险公司的认同程度和并购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第三章首先就保险公司并购风险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保险企业并购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主要包括并购前风险、并购财务风险和并购后整合失败的风险以及保险公司并购所特有的退保风险。保险公司并购可能导致目标保险公司的合法地位消失,这就涉及目标保险公司原有保单相关权利的转移问题,而投保人此时可能会基于某种原因选择退保,从而带来退保风险——大量、集中的退保会形成经营风险,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公司经营亏损,偿付能力下降。针对以上保险公司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第二节着重探讨了保险公司并购的风险管理。科学的并购风险管理至少应包括:制定全面而细致的并购计划、谨慎选择目标保险公司、正确选择并购方式以及消除保险公司文化障碍等。第四章作为文章的结束,也是本文的着力点。第一节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大力推进和开展保险并购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如实现规模经济、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更好地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等等。第二节则对推进我国保险公司并购的策略做了粗浅的探索。笔者认为,在推进我国保险公司并购的进程中,政府及监管机构应加紧立法,并加强对保险并购的监管,按市场原则推进和保障我国保险并购合法、合理、顺利地进行。同时应加强配套环境的建设,如加强与投资银行的联系、引进和培养保险并购专业人才等,从而为我国保险公司并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而作为并购主体的我国保险企业自身则应大胆实施创新战略,争取做大做强,为大规模的保险并购打好基础,从而在日趋激烈的世界保险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2.期刊论文沈瑞国.周航加大应收保费管控力度-中国保险2006,(8)截至2005年12月末,全国产险公司应收保费81亿元,同比增长34.94%,高于同期保费收入增幅20.91个百分点.《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2004-2005)》指出,应收保费增幅较高的问题已成为目前保险业界亟需关注的重要风险点之一.应收保费的高速增长不仅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税费负担和管理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而且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埋藏隐患.应收保费的快速增长及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是产险公司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不着力解决,问题和矛盾会越积越多,不但成本付出更大,而且对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灾难性影响.因此,如何加强应收保费管理,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3.学位论文朱兴华外资进入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2007目前,中国保险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保费收入每年都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全国保费收入在1980年是4.6亿元,但到2004年底,保费收入达到4318.1亿元,同比增长11.3%,保险公司数量发展到近百家,总资产达11853.6亿元,现保费收入世界排名在15-20位之间。从过去的20年来看,保险总资产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另一方面,随着入世后外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准入限制逐步放开,外资保险公司大量增加,其正凭借雄厚的资金、专业化的管理、高水准的产品开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高精尖的人才等多方面优势,对中资公司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变化看,尽管截至2003年底,中资公司仍占据98%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公司占比不到2%,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其同比增长速度远超过中资公司。如2004年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98亿元,同比增长45.7%。二是从中外资公司的营销模式看,外资寿险公司更注重依靠费用相对较低的个人代理人营销方式开展业务,个人营销保费收入所占比重接近90%,远远超过中资寿险公司不到60%的比例。同时,外资财险公司专注于效益较好的企业财产险、责任险和货运险,并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2003年外资公司在企业财险、货运险和责任保险的市场份额已经分别达到2.94%、5.98%和4.93%,企业财产险、货运险和责任险占外资公司总保费收入比重分别达38.94%、26.6%和18.34%。三是从外资公司较早进入的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市场发展状况看,外资公司发展快速。如外资寿险公司个人新单契约保费收入占广州和深圳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2003年外资寿险公司在广州的个人新单契约市场份额已经接近35%,上海和深圳分别为20%和15%左右。2003年外资财产险公司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达到4.07%。新世纪的中国保险产业将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洋保险,如何在最大限度的保障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前提下保障本土民族保险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政府必须考虑的严峻问题,毕竟这是关系一国金融经济体系安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引入外资是为了民族保险业未来更好地发展,限制外资是为了保护民族保险业的生存,决不能让为了发展而引入的外资成为本土保险的掘墓人,因而呼吁多给民族保险一些生存的空间,尽可能在外资立足未稳之时,通过政策性的优惠扶持一批有一定实力,能够抵御外资保险的本土保险巨头出现。因此,本文在对中国保险产业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集中度入手,通过对中国保险产业的规范分析试图找出中国保险产业现在的市场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此外,本文将以对中国保险产业的退出壁垒和税收政策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说明现阶段的保险产业政策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后民族保险发展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合理的政府规制政策改革方向。4.学位论文肖薇中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研究2007当前,中国保险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各保险公司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科技飞速发展,生存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人类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化: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保险公司的经营日益受到投资环境、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保险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环境的变化使保险公司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也使保险公司将风险管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保险公司需要切实研究风险防范的办法和途径,积极防范和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而内部控制正是保险公司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本文将从中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在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完善中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为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高效运作的基石,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应对经营风险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能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有助于保险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进而有助于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但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2004年以来,保险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中国人寿着手内控再造的“404项目”,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监管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然而,总体上看,中国保险公司内控建设水平仍较为薄弱,距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建设的意愿不强;各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寿险公司普遍强于产险公司,大型公司普遍强于中小型公司;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其建设速度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速度;内部控制监管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治理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力资源状况不佳和内部审计功能作用发挥有限,以及保险监管体系不完备是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受到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委托代理角度看,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一致的,处于较高层次的公司治理直接影响处于较低层次的内部控制;从内部控制实施的理论前提看,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有效配置人力资源,能使员工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发挥作用;人事政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内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公司组织结构可以让每个员工和岗位的责任得到落实,这是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这就要求组织具有清晰的结构层次、明确的岗位划分、合理的权责分派、通畅的信息渠道、有效的部门间沟通与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在公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双重职能,监督和咨询,对于内部控制的实施和不断完善是不可缺少的,其有效性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权限、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大量经验表明,监管机构对于内部控制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而中国保险主管部门,既是监管机构,又是行政管理机构,肩负着引领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双重责任,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作用则更加明显。国外内部控制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中国保险公司而言,政府监管应当成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要注意将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公司相关的负责人;重视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这是解决目前人力资源状况不佳的可行措施;应当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权限管理制度,落
本文标题:中国产险公司效率及其优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2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