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完整word版)经络腧穴考试重点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四.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二)十二经脉的名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三)十二经脉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四)十二经脉作用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五)十二经脉的分布特征(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六)、十二经脉走向特征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七)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排列顺序)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行中间,太阳少阴行在后,肝脾中都交叉变(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八)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九)十二经脉的衔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五.奇经八脉的含义及功能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奇经八脉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妊养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统帅作用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带脉,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维护阴阳平衡。六.十二经别定义以及特点定义: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特点.: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离),深入体腔(入)与表里经别同行(合)从头顶部出来(出)七.十五络脉定义、特点、作用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面的任脉络,躯干后面的督脉络,躯干侧面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故称十五络脉。特点:①十二经脉的别络从人体经络别处后均走向其表里两经,阴经的经脉别走于阳经,阳经的经脉别走与阴经②十五络别出之外的穴位均能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③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作用:沟通了表里两经,统帅了孙络浮络八.十二经筋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九.十二皮部的定义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十.经络的作用(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十一.腧穴定义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十二、腧穴的分类(一)经穴的定义,特点,经穴总数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2.特点:有定位,有定名,有定经,有主治3.经穴总数:361个«内经»约160个«针灸甲乙经»349个«铜人针灸腧穴图经»354个«针灸大成»359个«针灸逢源»361个(二)奇穴的定义,特点1.定义: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2.特点:(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十三、腧穴的作用(一)诊断作用(二)治疗作用1.邻近作用:是所有腧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病症的作用。2.远道作用: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所具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这些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3.整体作用:治疗局部,远隔部位,全身的疾病十四、腧穴的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手太阴肺经:肺,喉咙病,胸部病手厥阴心包经:心,胃,神智病,胸部病手少阴心经:心病,神智病,胸部病手阳明大肠经:前头,鼻,口齿病,眼病,咽喉,热病手少阳三焦经:侧头,胁肋病,耳病,眼病,咽喉,热病手太阳小肠经:后头,肩胛,神志病,耳病,眼病,咽喉,热病足阳明胃经:前头,口,齿,咽喉,肠胃,神智病,热病足少阳胆经:侧头,耳病,项,胁肋,胆病,眼病,神智病,热病足太阳膀胱经:后头,项,腰背,肛肠,眼病,神智病,热病足太阴脾经:脾胃病,腹部病足厥阴肝经:肝病,前阴病,腹部病足少阴肾经:肾,肺,咽喉病,前阴病,腹部病任脉:中风脱证,虚寒,下焦病,神智病,脏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部病,神智病,脏腑病特定穴特定穴定义: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特定穴的分布: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交会穴一、五腧穴1五腧穴的定义: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2五腧穴的分布将“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3五腧穴与五行配属阴经井属木,阳经井属金4五腧穴的临床应用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按季节因时而刺3)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神志荥——热病输——关节痛经——喘咳合——六腑病症5五腧穴的内容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府少冲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二、原穴1定义:原穴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2临床应用:“五脏有疾也,应取之十二原3内容: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三、络穴(一)定义:络脉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络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个络穴,加任脉、督脉络穴及脾之大络,称“十五络穴”。(二)临床应用:治疗其表里两经的病症(三)内容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四、郄穴(一)定义:郄穴是指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二)临床应用阴经郄穴多治疗急性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疼痛。(三)内容郄是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病反应点,临床能救急。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穴,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膀胱金门肾水泉心包郄门焦会宗,胆郄外丘肝中都五、背俞穴(一)定义: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均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二)临床应用:五脏病症。(三)内容: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六、募穴(一)定义:募穴是指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二)临床应用.治疗:多用于对相关腑病的治疗(三)内容: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厥阴心包络。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京门肾,肝募期门胆日月。七、八会穴(一)定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所会聚的八个穴。(二)临床应用:主治热病。(三)内容:腑会中脘脏章门,筋阳陵髓会绝骨,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八、八脉交会穴(一)定义: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分别位于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二)临床应用:主治十二经脉,奇经的病证(三)内容: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九、下合穴(一)定义: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均在膝关节以下或附近。(二)临床应用:是治疗六腑病的重要穴位。(三)内容: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委中胆阳陵泉,三焦下合是委阳十、交会穴(一)定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二)临床应用:即能治疗本经的病证,又能治疗所交经脉的病证。一.腧穴的定位方法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大类二、骨度分寸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三,手指比量法: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标准度量取穴,又叫寸取穴法。常用指寸定位法: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纵向比量以及背腰部腧穴的横向定位。拇指同身寸:以拇指关节的横度为1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的宽度为3寸。多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以及背部的横二.腧穴理论的形成1内经以前的文献: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2内经记载最早为经,而非穴,经脉最早3内经记载了160个腧穴4内经以后的文献:难经,伤寒杂病论5内经时期是针灸发展史上第一次大总结6九针是针灸第一个里程碑7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针灸发展史上第二次大总结8魏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9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自甄权。惫急千金方,唐,孙思邈10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354个,成书次年铸“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很大,提供最早的教学用具。11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穴359个,是针灸史上第三次大总结。第一部分:十二经脉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
本文标题:(完整word版)经络腧穴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1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