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史下册测试卷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史下册测试卷Ⅰ卷选择性试题(共7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十月革命前夕,在俄国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经济B、仍然占优势的小农经济C、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D、外国资本操纵俄国经济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主张是A、近期举行武装起义B、武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联盟D、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3、下列历史事件顺次的正确排列是①苏联的建立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放弃③苏联开始实施“三五”计划④《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4、苏联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经济本质上一致的地方是A、都是国家政权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都是依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调整C、都是奉行自由的经济政策D、都是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5、1922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A.日本一战期间独霸中国B.中国政府参加一战C.德国划山东为势力范围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6、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的相似之处有①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②恢复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③体系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④大国间斗争与妥协的产物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从反面显示了A.垄断资本主义的崩溃B、分期付款消费的不可行性C.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D、国家调控经济的必要性8、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日本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小,但同样给日本造成巨大困难,并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A、封建残余严重B、国内市场狭小C、军事开支过大D、经济基础薄弱9、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后制造“国会纵火案”的真实意图是A.建立一党专政B.打击共产党势力C.赢得西方国家支持D.屠杀犹太人10、德意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了三国轴心,这一史实说明当时世界日益尖锐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B、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11、慕尼黑协定签订产生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是A、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B、德国最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了扩大战争的进程C、致使苏联与英法集团关系最终破裂D、使英法处于极其不利的战前形势中12、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B、美国改变“中立”态度C、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D、苏联的参战13、下列二战期间的战争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有①中途岛海战②阿拉曼战役③不列颠之战④淞沪会战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14、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制度的不同B.意识形态的分歧C.国家利益的冲突D.增加其黄金储备的需要15、联合国成立的基础是A、大国强权政治B、各国主权平等C.美苏战时同盟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6、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英镑维持了其中心地位B.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C.美元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美元与各国货币可以等价交换17、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C、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18、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于A、斯大林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19、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实践了A、德黑兰会议决议B、开罗会议决议C、波茨坦会议决议D、雅尔塔会议决议20、二战后,英国制造印巴分治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印巴人民民族自治的要求B、埋下印巴冲突的种子C、保持英国对南亚地区的影响D、缓和印度人民的反帝情绪21、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相似之处有A、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B、吸收外资、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C、改革单一的经济结构类型D、以其他国家的成功范例为指导22、1998年5月3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的欧洲货币。”这表明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②有利于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23、世界经合组织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据1996年度报告统计:在29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50%是通过知识经济实现的,这说明①知识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②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③知识经济是发达国家的专利④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A、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B、稳定的政局C、发达的科技和教育D、强大的军事实力25、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是A、其出现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B、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它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D、它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选择题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答案Ⅱ卷非选择性试题(共75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3分,共41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惟一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全国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二绝大多数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大国的兴衰》材料三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世界现代史》上册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2分)德国成为“修正主义”的历史原因与意大利是否相同?(1分)为什么?(2分)(2)结合材料二和三,说明为什么将不再“忍受下去”?(4分)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1分)(3)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1分)为什么?(3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摘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摘自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年人均产值份国家类别1970年1992年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回答:(1)根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4分)(2)根据以上材料,评价材料3的观点。(3分)(3)材料4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根源何在?(2分)(4)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分)28、阅读以下材料: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卷四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摘自《列宁选集》卷四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3分)并说明其目的。(1分)(2)结合材料二理解新政的实质。(2分)(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何会发生矛盾?(2分)(4)材料一和材料四中的农业政策有何相同点?(2分)(5)通过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3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29题11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1分共34分。)29、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6分)分析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并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3分)30、世界现代史上,美国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2分)31、德国和日本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态度却不同。据此回答:(1)二战前,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2)比较二战后初期盟国对德国和日本处置上有哪些不同?(6分)(3)面对今天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逆流,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3分)试卷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DBABDD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DCDBCBAC题号2122232425答案BBCAC二、材料解析题:26、(1)指力图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限制。(2分)不相同。(1分)意大利不是一战的战败国,德国是战败国,在该体系中受到制裁,纳粹党在国内煽动复仇情绪,得到广泛支持。(2分)(2)一战后德国经济逐渐恢复,又成为超过英、法的世界强国;(2分)德国经济实力与它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不平衡,势必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2分)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1分)(3)有道理。(1分)二战前,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法西斯控制本国政权与意大利构成了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侵略势力。英、法帝国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势力。苏联成为实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分)27、(1)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4分)(2)材料3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尽管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世界近现史下册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3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