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新课程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现代史2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高三新课程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现代史2专题二(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据此回答1—7题1.1895—1900年间,侵占山东地区的外国侵略者有()①俄国②英国③日本④德国⑤法国A.①④⑤B.②③④C.③④D.②④2.下列有关洋教的叙述,正确的是()A.洋教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侵略而传入的B.洋教是近代由外国传入中国的各种宗教C.《黄埔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D.随着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山东,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恣意横行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中国问题上的相应表现是()A.德与沙俄联合干涉,使辽东半岛归还中国B.英德分别开设汇丰银行和德华银行C.先后强租胶州湾和威海卫D.和袁世凯订立《善后借款合同》4.19世纪末,英德对华贷款合同规定不得提前还清贷款。主要是为了()A.长期控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B.和其他列强争夺权益C.攫取高额利润D.勒索更多的权益5.下列事件为俄国把中国东北变为其势力范围提供直接条件的是()A.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B.发动日俄战争C.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修筑中东铁路合同D.策动外蒙古独立6.1900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对外宣战,南方数省却与上海各国领事协议“东南互保”,形成“南北判若两家”的局面,其用意不包括()A.借外国势力镇压义和团B.保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C.试图脱离清王朝而自立D.抑制南方人民的反帝斗争7.19世纪末的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其实质是()A.要求对华贸易机会均等B.主张严格区分势力范围C.维护中国的关税制度D.倡仪协商关税制度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既冲突又稳定,据此回答8—13题8.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A.武力镇压B.严守中立C.扶植代理人D.维护满清统治9.直系军阀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并与西南军阀相勾结,这实质上反映了()A.中国各界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B.中日民族矛盾趋于激化C.美英反对日本独霸中国D.中国人民反对巴黎和会10.辛亥革命后,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在我国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制造分裂事端,主要是借助于()A.中国政局大变动的混乱局面B.中国各派系军阀的卖国投靠C.袁世凯复辟帝的迫切欲望D.上述地方统治势力的独立野心1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侵华权益的焦点是()A.对中国海关的控制权B.对中国路矿的控制权C.对京津地区的控制权D.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12.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的态度由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又变为扶植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后”,造成这一系列转变的决定因素是()A.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得失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C.袁世凯的卖国求荣D.清政府已土崩瓦解13.下列对一战期间美日在华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美国联合英国共同对付日本B.其矛盾集中体现于府院之争C.各国扶植代理人明争暗斗D.日本的扩张冲击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相对稳定。但美日在华争夺日益激烈。据此回答14—17题14.1922年,吴佩孚提出了“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最符合哪些国家的利益()A.美国和日本B.英国和日本C.英国和美国D.欧洲列强15.直系军阀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并与西南军阀相勾结,这实质上反映了()A.中国各界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B.中日民族矛盾趋于激化C.美英反对日本独霸中国D.中国人民反对巴黎和会16.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中国两大主要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王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B.帝国主义初步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D.清政府,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7.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是因为()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立宪派的支持③掌握北洋新军④革命党人的妥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横加阻挠和干涉,据此回答18—22题18.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的直接目的是()A.占领济南,扩大军事侵略B.阻止南京国民政府“北伐”C.帮助奉军对蒋介石作战D.维护在山东的侵略特权19.为破坏北伐战争,在长江流域制造了一系列惨案的帝国主义国家是()A.英国B.日本C.美国D.法国20.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的目的是()A.武装占领东北B.阻止国民政府“北伐”C.威迫张学良独立D.在东北扶植新代理人21.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帝国主义在上海实行()A.高压政策B.金元外交C.保持中立D.欺骗手段22.1927年,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主要是由于()A.蒋介石的野心日益膨胀B.陈独秀对蒋介石妥协退让C.蒋介石和汪精卫争权夺利D.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十年峙,美日两国加紧侵华。据此回答23—26题23.1927年秋,英美促成宁汉合流,是要国民政府()A.进攻日本支持的奉系军阀B.加紧镇压人民革命C.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挑起新军阀混战24.在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中,美国首先与中国缔结关税条约,是为了()A.率先控制中国市场B.扶植初掌政权的蒋介石C.取得在华外交优势D.缓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情绪25.1931年,日本加快侵华步伐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B.日本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C.张学良服从南京政府,东北易帜D.趁国民党围剿红军之机26.1932年10月国际联盟调查团在所谓“中日冲突”的报告书中提出()A.维持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B.由“满洲国”统治东北C.恢复中国对东北的管辖和治理D.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据此回答27—30题27.甲午战争结束到“一战”前,与日本争夺中国最激烈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俄国28.1939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对正面战场作战的指导方针是建立长期围攻态势,消耗中国的战斗力。其战略意图是()A.扩大占领区范围B.对国民党内亲日派施压C.配合政治诱降策略D.配合对八路军的围攻29.以下各项,与1941年日本侵略军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的原因无关的是()A.企图扭转太平洋战场的不利局面B.敌后抗日根据地迅猛发展C.国民党战场的抗战态度日益消极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30.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结局表明()①正面战场仍是抗日的主战场②正面战场的形势严重恶化③国民政府仍坚持片面抗战路线④英美在华的绥靖政策破产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③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在沦陷区采取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方针。据此回答31—34题31.日本在沦陷区采取的政策不包括()A.抓丁拉夫,掠夺劳动力资源B.开办中国联合银行,滥发伪币C.以“中日合办”为名,将矿业、钢铁业交由日本公司专营D.对粮食实行“统制”32.日本搞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的相同点是()A.掠夺地产和矿产,以战养战B.培植殖民工具,以华治华C.肃清抗日革命力量,巩固占领区D.进行奴化统治,以日变华33.日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最主要目的是()A.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B.解决工业生产发展与国内矿产资源贫乏的矛盾C.摆脱国内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D.独霸亚洲并征服世界34.1938年日军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改变侵华方针,这表明()A.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B.中国军队进入局部反攻C.日军认识到中共是实现侵华计划的主要障碍D.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重大变化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据此回答35—37题35.国民政府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是()A.投靠美帝国主义B.利用美国抵抗日本C.获取美援,进行内战D.换取美国对“改订新约”的支持36.这一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主要是由于()A.美国取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的权利B.对中国的危害十分严重C.条约内容和“二十一条”相同D.该条约和“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形类似37.美国通过该条约()A.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和外交B.打破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C.夺取了英国在华侵略优势D.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二、材料解析题:(第38题10分,第39题10分,第40题14分,共34分)38.材料1:……叛党(太平军)正在帝国心脏区域迅速地无阻地进展中,目前这已使南京与北京同受威胁,……大不列颠一国,或是在中国海拥有舰队的三个外强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趁(中国)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我坚决相信无限制进入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外交关系,以及鸦片的合法化,都是当前可以获得的权益,并且,满可以在今后两个月以内,用正式条约获致之。——《阿礼国上文翰机密报告》1853年3月3日材料2:局势一天一天恶化,如果叛军再有很大进展,北京朝廷就会四处寻找外国援助的。除非政府用大力振奋起来,我看不出政府怎样能支持下去。……如果反叛运动表现任何复兴帝国的征象。或是有了定型政府的保证,那么让他们去搞是好的,然而不幸他们无此表现。因此事情就成为简单的选择问题了。是等待事情发展到一个不可知的结果呢?还是稳定现状?如果选取前一条路,现在我们的生意已经全盘陷入危险的境地,商人利益已经破灭了;如果选取后一条路,则这个灾难深重的帝国还有一线希望恢复其安全与和平,我们的生意也可望受到保护。——《罗伯逊致阿斯登》1861年5月10日材料3:这一场斗争(慈禧太后与辅政八大臣)的关键,主要看这一年我们和恭亲王交际中给他的印象如何而定。幸运的是,恭亲王信赖自己对我们的观察和经验所获得的结论,……他向太后保证,我们在此并无可怕之处,这方面他对太后之回京负完全责任。为了顺从恭亲王的意图,并证明我们是准备帮他把皇帝从那群恶党徒手里解救出来的,我和我的同僚们曾注意防止外国人冒犯皇帝一行人入京时的行列。……今附送恭亲王照会,他通知我已被任为首揆,仍负责外交事务,我给他的回文亦附来,回文措辞是有意给他撑腰的。——《英国派驻清政府公使致英国外交大臣的信》1861年11月12日(注:阿礼国是英驻上海领事,文翰是香港总督;罗伯逊是英驻广州领事;阿斯登是英驻印度官员)回答:(1)从材料1看,英国官员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2分)(2)从材料2看,英国官员此时主张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1分)为什么?(3分)(3)材料3反映了英国对中国发生的事件采取什么政策?(2分)它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39.材料1:“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引自(1931年7月《日本陆军省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材料2:“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引自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材料3:“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引自1932年8月25日《日本外相田康哉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请回答:(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是真实的?哪是虚假的?为什么?(4分)(2)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2和材料3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2分)(3)依据材料1和材料2的内容,驳斥材料3的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点(4分)40.材料1《凡尔赛和约》对中国问题有如下规定:第132条德国须将在天津、汉口所得租界退还中国,惟联军各国所有财产在下列德租界内者,中国不得更动。又,此退回之德租
本文标题:高三新课程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现代史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3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