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文综历史试题练习(二)
高三文综历史试题练习(二)命题人:罗文彬07年4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回答1—4题。1、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时期,江南农业都得到发展的共同原因有:①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②北方部分人口南迁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对《天朝田亩制度》和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反映了农民的愿望,使革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都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C、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时还不具备它们发展的阶级和经济基础D、两者对土地所有制的主张不同,主要是由于阶级立场不同造成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是A、重视农业生产的投资,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力B、主要致力于改革生产关系C、强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D、重视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4、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A、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B、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有利于苏联农业的长期发展D、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图或表能直观的反映历史事件发展的特点或轨迹。回答5—6题。5、从图一到图二所体现出的本质特征是图一图二A、形成民族政权的对峙局面,国家分裂B、民族融合加强,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C、国家从分裂到统一,有利于社会的进步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6、图三同反映了图三A、台湾人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B、日本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C、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外国统治中国的工具,遭到人民的反对D、台湾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步思想的传播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回答7—9题。7、下列措施或主张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是①鲁国推行“初税亩”②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③康熙实行“更名田”④“存天理,灭人欲”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8、维新派宣传变法时没有彻底批判儒家思想,而是借助了孔子的名义进行变法。这从根本上说明了A、减少了变法的阻力B、封建思想根深蒂固C、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9、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1957年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三件事共同的历史作用是A、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B、都有利于纠正“左”倾和右倾的错误C、都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D、都有利于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大国的崛起和衰落深刻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回答10—12题。10、导致西班牙、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后逐渐衰落与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下来的共同原因是A、都缺少资本积累B、在国内都缺少资本投资C、都拥有广大殖民地,获取高额利润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11、19世纪初影响法国争霸欧洲的不利因素不包括A、反法同盟武装干涉B、法国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C、法国国内动荡不安D、普法战争失败,割地赔款12、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经济都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因素是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C、实行改革与开放政策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二、综合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2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而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才而用之。”——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随之迁往北京。4月29日,北京临时参议院进行开院典礼,袁世凯、段祺瑞、宋教仁等出席。材料三宪政历程有关的一组图片图四《双十协定》原稿图五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图六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是宪政的曙光还是半年的休战——人民宪政的开端全会上——新的征程回答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百年中国宪政之路。(10分)(2)列举建国初期建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3分)(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转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4)从中国曲折坎坷的百年宪政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5分)14、(28分)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的内政,关系到国家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1861年3月,林肯发表就职演说。他指出:“我要根据宪法通过的最短的途径来挽救联邦,在奴隶制和有色人种问题上,凡有利于拯救联邦的事,我就做;凡无助于拯救联邦的事,我就不做……”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反脱离联邦法》便脱颖而出,在国会审议通过时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干扰和阻碍。材料二:美国内战开战不久,英国发表“中立”声明,但把南部同盟称为“交战国”。英国媒体称:“尽管我们同情(美国)北方,但一定不要忘记,那条棉花拧成的绳索却把我们与南方拴在一起了。”内战开始后,林肯政府虽对南部港口实行封锁,但并不禁止外国船只出入美国港口。内战初期,英国谷物歉收,林肯政府向英国大量输出粮食,挫败了南部同盟的“棉花外交”。1861年11月,南方派两名使节到英国、法国请求干涉,被北方查获,英国为此发出战争照会。林肯不顾社会舆论和政府中主战派的反对,释放了南方的两名密使,从而使英国失去了对美国宣战的借口,也使美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境。材料三: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材料四: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中国政府在向美国政府介绍《反分裂国家法》时,将“分裂”一词译为“SECESSION”,(南北战争时,林肯政府将南方脱离联邦的叛国行为称为“SECESSION”),这就凸显了我国的《反分裂国家法》与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反脱离联邦法》同是正义之剑。(1)据材料一,指出林肯政治主张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他实践这一原则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并分析林肯政府制定《反脱离联邦法》的历史背景。(10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伺机干涉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为挫败英国的干涉阴谋,林肯政府采取了哪些积极的外交战略?(8分)(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1979年至2005年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分别确定了哪些方针政策?(6分)(4)材料四提到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介绍《反分裂国家法》时,将“分裂”一词译为与美国南北战争中属于脱离、叛国行为相同的“SECESSION”,这体现了中国政府怎样的外交智慧?(4分)高三文综历史试题练习参考答案(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BDBDCACCABDD二、综合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24分)(1)梁启超、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而失败。(2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规定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临时约法》也被废除。(2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协会议和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施“宪政”。但蒋介石仍然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内战,这些措施未付诸实施。(2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在反右扩大化之后遭到践踏。(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正确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制定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推动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的复兴。(2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3)逐渐纠正左倾错误思想,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拨乱反正,解决冤家错案;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只要答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得6分)(4)①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和他们的先进分子始终推动着中国走民主宪政之路。(1分)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都无法走上真正的民主宪政之路。(2分)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借鉴人类文明,只有从广大人民利益出发,中国才能走上真正的民主宪政之路。(2分)14.(28分)(1)原则:制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2分)手段:依靠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2分)历史背景:共和党执政,林肯当选为总统;南方公开分裂国家,损害联邦利益;独立战争后,根据1787年宪法,建立了统一的联邦制国家。(6分)(2)原因:南方是英国重要的工业原料产地,美国分裂有利于英国对美国的经济掠夺。(2分)战略:维持北方与英国的经济贸易;理智处理两国之间的政治纠纷。(4分)(3)提出和平统一方针,实行经济、文化交流;提出国共两党对等谈判方针;确立“一国两制”的方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8分)(4)因为《反分裂国家法》与《反脱离联邦法》是正义之剑,使得白宫方面既要维护南北战争的历史定位,又要维护林肯总统的崇高威望,因此就不能贸然反对与《反脱离联邦法》有相同意义的《反分裂国家法》;(2分)也在法理基础上向美国表明了《反分裂国家法》针对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容干涉。(2分)
本文标题:高三文综历史试题练习(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4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