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0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蚌埠一中200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据此回答1—5题。1.《史记·楚世家》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A.吴越争霸B.葵丘会盟C.楚庄王称霸中原D.齐魏争霸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3.春秋时的诸侯国与战国时的诸侯国最大的不同是A.领地的大小B.国家的实力C.政权的性质D.对周王的态度4.法家思想在战国后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下列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古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据此回答6—8题。6.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C.巩固了国家统一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7.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长城D.统一文字8.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A.以什伍为基层单位B.职位由朝廷任免而非世袭C.以编户为基层单位D.直接接受朝廷命令和监督制度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承秦制”,但不是对秦制的“拿来主义”,而是在秦制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据此回答9—11题。9.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是A.刺史制度B.内外朝制度C.察举制D.编户齐民10.西汉选官最主要的途径是:A.乡举里选B.殿试C.察举D.九品中正制11.对西汉编户齐民制度性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B.是一种赋税制度C.是一种地方行政机构D.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考古资料可以丰富我们对古代历史的了解,回答12---13题12.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你判断这座墓葬的年代应该是A.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说明是原始社会晚期B.青铜器是商朝的标志性器物,应该是商朝C.西周流行青铜铭文,应该是西周D.文字是小篆,应该是秦朝13.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中关于《秦律》的内容,可以印证下列哪一史料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C.《诗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亦必多,民亦如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据此回答14-16题。14.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1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16.范缜的思想与王充相比,一个重要的发展是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论B.更深刻认识并阐述精神和肉体的关系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坚决的批判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其繁盛的原因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据此回答17-18题。17.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A.重用人才B.轻徭薄赋C.善于纳谏D.减轻刑罚18.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是我国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9-21题。19.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20.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1.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对后世及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22-23题。22.隋唐对世界科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①首次把火药用于军事②比较准确掌握太阳运行的规律③在海船上使用罗盘针④发明了望、闻、问、切的医学诊断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3.唐都长安,成为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原因是①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③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吸收外来技术和文化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都受到了唐政府的尊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体现了灾难和先进的双重性。据此回答24-27题。2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25.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①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②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③自然经济瓦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④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26.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根据是A.中国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27.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正当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这说明林则徐①对外商注意区别对待②鼓励正常贸易,反对鸦片走私③主张对外开放,反对闭关锁国④坚持正义立场,讲究斗争策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探求中华民族发展,富强之路,是进步的中国人不懈的追求,据此回答28—31题28.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抵御外来侵略B.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D.是否学习西方文明29.我国近代最早含有“奖励技术发明,兴办新式学校”内容的社会改革方案是A.《资政新篇》B.《定国是诏》C.《钦定宪法大纲》D.《变法通议》30.《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A.更加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B.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C.主张学习西方,英才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31.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差异在于A.向西方学习的内容B.向西方学习的目的C.向西方学习的手段D.向西方学习的结果2006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57年,据此回答32---35题。32.儒家思想创立并完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之为“孔孟之道”。其核心是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B.《诗》《书》《礼》《易》《春秋》C.“三常”“五纲”D.恭、宽、信、敏、惠33.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写出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用孔子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B.儒家思想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基础,影响深刻C.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不敢鲜明地打出自己的旗帜D.康有为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能真正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34.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以德治民”的主张,现在“以德治国”,说明A.对传统文化要绝对地继承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应批判地继承C.孔子的思想在当今仍继续沿用D.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生命力35.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3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准富者请雇工,不得买奴,始笑外邦”;矿藏开采,“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尤大者准省及省外之人来采”。这表明他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②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③主张采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方式④维护平均主义分配方案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7.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38.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成为全国规模群众的革命运动,这充分说明A.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B.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无产阶级是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39.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A.工人运动遭受挫折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党正确分析了国情D.共产国际的支持40.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加接近史实本质?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玩偶皮影之对,列强其后也二、主观题(本大题共四小题,共60分)41、(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邻;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英才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三倍其多,而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包拯奏报》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3分)(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2分)(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5分)42、(22分)2006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形式先生诞辰140周年,11月1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纪念大会。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殚精竭虑,不懈奋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
本文标题:200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0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