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春节记忆精选作文篇一:春节记忆精选作文残雪留寒,羊羊得意。不闻爆仗噼啪响;不见亲朋酬酢时;不尝酒肉桌桌满;不觉年味岁岁淡。年逝年来,春去春归,此刻此景,异乡异客。爆仗梦中扰,吊钱上了窗,饺子出了锅,红包占了手,桃符压了邪。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紫气东来,春光伊始,愿得来年“喜羊羊”。20XX年2月,我与加拿大寒冬的初次见面,多伦多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春节前夕,难得清闲,伴着窗外雪纷纷,静静地阅读着网上的文章,几分惬意。无意中,“春节”两个字印入眼帘,内心一颤,《北京的春节》-老舍。六年级时学过此文,语言朴素却不乏生动,我至今印象深刻。今日再次拜读,一见如故,备感亲切。虽与今日相隔百年,却毫无隔世之感,望着桌前日历,百感交集,勾起了我些许的春节记忆。按照传统天津的春节差不多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最热闹也就是三十儿到初五几天而已。腊八节意味着春节的开始。虽说是传统,但家里一般不怎么熬腊八粥。腊八醋一定要泡的,奶奶家总会提前泡上一大桶,过年时那醋色味双全,一直可以吃到出正月。年前少不了备吃的,现今大都是冷冻的食材,加热即食挺方便。奶奶一般会做好素什锦,顿好牛肉、猪肉,炸好丸子,买些酱货置于冰箱,预备着过年。二十四,扫房子。现今大都是钟点工的活,拿一扫帚裹上布,房顶,柜顶无一死角,有扫除一年倒霉之意。二十六顿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道酉。2老讲究儿,搁在今日定有些许不适宜,或许我家唯一按照这个讲究的就是二十九那天,贴道酉。道酉即为如今的“福”字,“吊钱儿”。“吊钱儿”天津的特殊称谓,在市区很常见。象征红红火火,幸福吉祥。若家家户户贴上几张“吊钱儿”,“福”字,总能热热闹闹地映托出几分年味儿。每年年前,我和爸妈都会去天津古文化街。古香古色的建筑群,配上灯笼及富有春节特色的霓虹灯,像是办喜事,人来人往些许嘈杂,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有的摊位一年就出来这么几天。我总能在戏楼前面空地上,黑压压一片众多卖“吊钱儿”的小棚子找到那个摊,买了几年与老板熟了。“福”字、“吊钱儿”买几张,大小,贴在哪,我门儿清。有时还会画上一张家里的平面图,都是我一手设计的。再配上一副对联,几盏灯笼,好似家庭庙会一般。小时候爸妈还喜欢给我买华服(汉族传统服饰),一般三十儿穿上,戴上阿哥帽,再配上一双老美华的布鞋,乍一看,大户人家的少爷,甚是讲究。当然到古文化街一定要来上一碗一碗热腾腾的茶汤(天津小吃),端着热腾腾着茶汤,嘴里冒着热气,看着来来往往穿梭于戏楼前的人们,手里拎着刚买的年货,每每此刻此景,说不出的欣喜。二十九的晚上,贴上买回来的“福”字,“吊钱儿”。我享受此过程,搬着梯子满屋跑,能折腾一晚上。爬上梯子,熟练地接过爸爸在下面递给我的擦好牙膏的“吊钱儿”(为了揭下来时方便,所以“掉钱儿”都用牙膏沾)。贴时要注意要正面朝外,而且讲究必须是双数。大概摆好位置等待爸爸一声令下“贴吧!”这才贴好了一个。立体的“福”字比较棘手,由于胶带固定不住,所以有的时候会拿钉子楔在墙上。爆仗声中一岁除。3年三十总是被楼下的放炮声吵醒,虽说已经是中午,但总是困意十足。懒散地起床,换好新衣服。傍晚原本风雨不透的道路上仅有屈指可数几辆车,整座城市如空城一般。年夜饭在外边吃,我们一大家子,几家亲家也总会聚在一起,管他味道好与坏,一年一次,热热闹闹。小时候吃完年夜饭总闹着要去姥姥家,后来懂事了知道初二才是“回娘家”的日子。前几年吃完年夜饭会在小区前面放上几个烟花,阵势不次于焰火表演,那时候总会引来四周居民的驻足观望。近几年,雾霾严重,我也长大了,少了童年对烟花的神秘感,就不买花了。回到家,大人们包饺子,我挑三拣四地看春晚,看看微博,微信,熬到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楼下的鞭炮声川流不息,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素馅饺子,象征来年平平安安。压岁钱来喽!“爷爷奶奶过年好!”“大大娘娘过年好!”红包就拿到手了。吃完了饺子,炮声也渐渐平息了,我们就准备回家了。在我的印象中仿佛就没有一宿不睡的守岁。爸爸一般会去大悲院祈福纳祥,基本年年如此。正月初一的中午去奶奶家吃饺子。下午到舅爷家拜年,这或许是这一天最重要的事了。正月初一的晚饭是比较丰富的,奶奶年前精心准备的素什锦、炸丸子、炖牛肉、扣肉到这一天晚上才会出场。晚饭过后,沏好茶水,切好青萝卜,备好水果,支好牌桌,掏出那一年不见光的麻将牌。大人们开始打牌,年年都是爷爷奶奶输的最多,却乐在其中,过年图个热闹儿。我喜欢坐在边上“观战学习”,甚至有时候还是“替补”,一般打到十一、二点就结束了。正月初二,天津的“姑爷节”,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是姑爷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姑爷手里肯定要拎着富有特色的“京八4件”,马路上人来人往,大都拎着点心盒子。我们一般都是中午去姥姥家吃饭,姥姥也会在年前准备素什锦、炖牛肉之类富有春节特色的饭。“姥姥姥爷过年好”,姥姥姥爷就会把压岁钱拿出来,而且不止一份,因为初一好多亲戚拜年来就把钱给了,所以我喜欢初二,收到的压岁钱多。正月初三、初四多以家庭聚会为主。一天“娘家人”,一天”婆家人”。我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听相声。天津人民体育馆,郭德纲每年初三、初四都有天津的省亲专场,其中一天我和爸爸一定会去的,而且票必须是内场的,年年都座无虚席,听相声也成了天津人民过年的一种活动。正月初五这天“剁小人”,俗称“破五”。这天不能串门,家家户户要包饺子。初五回到奶奶家吃饺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把菜板剁得叮咚响,向邻居以示“剁小人”。这天过完了,春节的高潮部分也就结束了。正月初五以后,大都是朋友聚会。我们家一般这个时候都会出去旅行,一般会去南方暖和的地方或者出国。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三、十四这一段时间基本都外地旅游。这一段时间也是春节的“低谷”期。正月十五,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春节最后的小高潮了,这一天都会回到奶奶家,晚饭依旧很丰富,有鱼有肉。晚上还会把没放完的鞭炮解决掉,这天晚上的炮声会多一些。晚饭过后,大家一起吃元宵。相比年三十,这天总有些许低落,圆月悬空,伴着渐渐消失的爆仗声,这年就算过完了。正月十六“遛百病儿”。这一天大伙都会出来溜达溜达,祈求把身上不舒适的地方全部“遛”掉,象征来年健安康康。对于学生来说,那时候应该已经开学。二月二,龙抬头。放了学剪个头发,回家吃两口焖子,不知不觉的来到了5新的一年,春天来了。停笔向窗外一看,阳光明媚,光线透过窗户打在屏幕上,有些扎眼。洋洋洒洒两千多字,一篇以时间为顺序流水账,却是对春节满满的回忆,回忆甚多,感触颇多。临近春节,与家人电话闲谈,均埋怨年味儿不足,毫无心气儿。我笑道:年味儿看不见,摸不着,那是种心态,一种感觉。过去年前街上车水马龙,一派国泰民安之气氛,如今年前的马路上总会交通瘫痪,尤其周末,灯红酒路的城市中总弥漫人们年前的那种急躁,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胡同家家张灯结彩,弄的灯火通明,如今各大商场也是通红一片,年货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总循环着那首《恭喜发财》,再看看拿着广告单精挑细选的人们,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一大家子在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到了一年中最丰富的一餐,如今各大饭店爆满,除夕晚上的城市如同空城,街上走过弥漫着刺鼻的爆仗味,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当除夕晚上新年的钟声响起,那一声声的拜年短信,那一阵阵的爆仗声,那一锅锅的素馅饺子,也许是年年一成不变,让人们厌倦了,觉得年味儿淡了。全家团圆的那种气氛;朋友圈晒的各种美食;微博发的旅游照片;除夕晚上那熟悉的春晚;广播里那激昂的拜年声。这不正是年味儿吗?有多少人一边浸在现代的“年味儿”中,一边埋怨“年味儿”没有了。“年味儿”其实没淡,只不过是换了种形式,就让有的人牢骚不断。现在人们所吐槽的“年味儿”淡了其实是对过去简单、幸福生活的一种思念罢了??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年复一年。春节过后也就意味着春天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紧张繁忙的一年又在这个崭新的春季开始了。愿诸位在羊年里身6体安康,笑口常开!篇二:春节记忆精选作文记得小时候春节是一年来心里最盼着的节日,因为过春节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不用上学、可以和邻居家的小孩到处去玩、可以去走亲串友。春节也是我们家乡最热闹的时候,我的家乡----被誉为“鼓子秧歌”之乡。腊月29下午7点左右是驱逐“年兽”的时候,那时候的春节最愿意干的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相传“年兽”当年就是被“福寿禄”三星用“炮竹”吓跑的,所以每当过年都会有放“炮竹”这个风俗。每次过年赶“花花集”(腊月25)都要跟爷爷要一堆鞭炮,买回家之后不等正点,我们那些小子就开始放响了,村里鞭炮一响浓浓的年味就有了,比谁家买的鞭炮多,谁家买的鞭炮响,那时候虽然害怕鞭炮,但是还是愿意玩。腊月25,这一天除了敢“花花集”买菜、买响、买对联、买年画、买灯笼、买新衣服之类的东西,还要扫屋子。新年新气象要除旧迎新,把屋子里的灰尘都打扫干净,拾掇的和新屋子一样,看着就舒适。腊月2⑺28,也是我们村里这些小子最喜欢的时候,这两天家里要煮肉、包大包子、炸麻花、炸藕荷、炸点心之类的,准备过几天伺候亲戚,这一天还要把对联贴上,大门和屋门都要贴上,买的漂亮的年画也都糊上,漂亮大红灯笼也都挂在大门外。这两天也得理个发,然后去澡堂子搓个澡,除旧迎新除掉过去一年身上的倒霉,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7腊月29晚上就热闹了,这天晚上要“摆贡”每户家里都端几样好菜来上贡,摆贡要摆三天,贡位写着玉帝、灶王爷、财神爷啊,再点上香,然后全家人全了烧纸、磕头,这样贡位就摆好了。上完贡就是自由时间了,叫上自己一个院里的兄弟姐妹凑一桌喝酒、吃菜、聊天,吃完了打牌一直打到明天早上。年三十也叫除夕,这一天中午一家人在家做一桌子菜,吃菜喝酒,晚上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喝着酒,外面有放烟花和鞭炮的,浓浓的过年气氛这时候是最浓的时候,当“春节联欢晚会”零点敲跨年钟的时候,这时候改下饺子吃水饺了,这时候通常每家每户都会放烟花。初一是挨家挨户在村里拜年的时候,那时候记得跟着大人去挨家挨户的转,初二就是去姥姥家拜年了,姥姥家今天人特别多,老姨们都凑到一块去拜年---热闹。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个风俗就是“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是“元宵节”这一天的表演节目,但是大家都会之前准备准备演练一下,所以初七、初八走完亲戚就可以训练鼓子秧歌了,同一个镇上的每个村子都会出一支秧歌队伍到镇上比试一下,然后到县上和市里去表演,表演节目有打鼓、打锣、打叉子、踩高跷、顶伞、挑货郎、扮小丑、猪八戒背媳妇、耍伞、炮手、举旗等,众多闹元宵节目。那时候卖小吃的都会跟着秧歌队伍走,卖甘蔗的,糖葫芦的,卖酸楂的等,这时候是我们这些小孩最快乐的时候。记忆中的春节都是浓浓的过年气氛,而伴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8渐渐的搬上了楼房,想做的这些事情也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渐渐的就很少有人去做了,年味也渐渐的在变,“花花集”也渐渐的变成了大型超市,年夜饭从家里也搬到了饭店,大鼓、叉子也换成了音响,孩时炸的好吃的也都是现成的了。。。。。。。。。
本文标题:春节记忆精选作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4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