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2016年6月 1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精神,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模式和机制,结合清华大学实际,整合全校创新创业资源,全方位推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基本条件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优良传统。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组织了“挑战杯”等科技赛事,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成立清华科技园。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协会,1998年清华大学在全亚洲首次发起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随后该项比赛发展成为全国性赛事。同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MBA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教育课程。1999年清华科技园成立了启迪孵化器。2003年起清华大学开始系统建设创业课程,2010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始举办公益创业实践赛,将创业与公益相结合,用商业化手段运营公益项目,该项赛事也已经推广至全国。2015年5月4日青年节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信清华大学学生创客,勉励他们丰富创客文化、播撒创客的种子。2015年6月11日,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清华大学一直引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以不同形式、层面和角度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生态系统。目前学校已经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2015年面向全校开设了2学分的通识课程《创业导引》,邀请了20余位创业名家为学生授课。同时,作为清华教改重点举措之一,学校正在大力推进的 2 培养方案改革突出强调了授课内容注重创新、授课方法注重互动、培养方案管理注重灵活。学校重点建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15门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小班授课,师生密切互动引导学生“做中学”,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创新教学模式的先行和示范。另外在2015年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成为学校首个创新创业本科辅修专业,已招收71名学生。2015年5月,学校正式推出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变百分制为相对等级制,共分12个等级,引导学生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定位到真正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来。2.重点打造三创教育平台,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近5年来,学校重点打造了“兴趣团队”、创+、“iCenter创客空间”和“x-lab”等“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平台,推出“校长杯”创新挑战赛、清华创客马拉松、清华创客日等赛事和活动,承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为了解决大学生创客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场地等资源瓶颈和国内缺乏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等制约大学生创业发展的问题,清华大学整合社会资源,于2014年12月28日成立了清华创+这一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商业和公益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创+平台、创+网站、创+实训和创+空间,服务青年创业者和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2015年10月,1.65万平方米的“清华iCenter”已投入使用,是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每年可支持3000名学生活动;清华x-lab倡导学科交叉、探索未知、体验式学习和团队协作的教育理念,探索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集学生教育、团队培育、资源聚集和学科交叉的“三位一体”生态平台,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校友和老师持续提供创意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服务。截止2015年12月底,清华x-lab共聘请了23位“驻校企业家”和31位“驻校天使投资人”,与100余家中外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引入10家专业机构驻校,涉及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 3 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以“挑战杯”为龙头建设涵盖百余项学科竞赛的赛事体系,组织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清华“创客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北京分赛区选拔赛、全球创客马拉松北京站比赛、国际创客教育论坛等系列活动,2014年起连续举办的“校长杯”创新挑战赛,每届有百余支团队参赛,前两届“校长杯”十强团队共获专利117个、融资总额1.98亿元人民币。建立专业的协会平台,成立学生创客空间协会,累积会员逾1100人;成立职业发展协会,组建KAB创业俱乐部;设立兴趣团队培养计划,已有700余名本科生参与到未来汽车、未来航空等20余支兴趣团队。3.开拓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清华-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项目。2009年启动“清华-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项目”。该项目以培养未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家领袖,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一年内修满7学分并完成英文商业计划书者可获得双方共同签发的结业证书。建立了创业交流平台和创业导师网络。2009-2014年项目共六期,357名学生获得双方共同签发的结业证书。项目鼓励学生参加研究生技术创业计划大赛并努力使学生融入中关村的领先技术企业,通过与孵化器、总部基地、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共建,提高学生发展产业技术、管理技术企业的能力。同时重点建设创业基地,为促进学生创业从理念转变为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清华-帝国理工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2010年,由清华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英国首相计划行动共同资助实施了“清华-帝国理工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项目整合双方学术与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提高博士生学术与职业发展相关技能,加强双方博士生和导师的联系,该项目提高了博士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增强了规划力和领导力,加强了双方导师和学生的联系。4.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2015年6月11日,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清华大学发起并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得到了国内众多高校和相关企 4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积极响应。“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联合各成员单位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和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全国高校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共同引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5.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清华大学组建了从项目管理、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到技术运营、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在内的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在科研项目的组织上,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开展重点基础研究、高技术科学研究。同时,在重大项目完成之后进一步将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推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断探索拓展和深化校地合作的模式,建立地方研究院。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助地方的资金、体制优势联合建立研究与产业基地,实现了清华大学与地方的协同创新,推动了地方的高新技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引领技术前沿、服务于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海外知名跨国企业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框架合作、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设立合作研究基金、海外技术许可与转让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积极开展前瞻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与交流。6.5个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基础“清华大学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果: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开通两年多来,汇聚了近400门国内外名校课程,选课总人次突破500万;2015年3月24日新开通“中国创业学 5 院”频道,推出系列创业在线课程,选课人数突破5万,其中校外选课人数占91%。另外在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方面,2015年7月9日,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发展中心(以下简称H+Lab)在清华科技园成立。幸福科技发展中心将在增强创新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创造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幸福感。“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果:自2013年iCenter依托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成立以来,举办了一系列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如全球创客马拉松、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国际创客教育论坛、清华创客日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创客代表性人物参与。目前该项目服务参与双创项目和双创活动的学生每年超过10000人次,同时发展多个学生创客社团并拓展技术支撑到学生的双创项目中。已经初步建成设计与实现工作坊、快速原型制作工作坊、跨学科项目工作坊、学生创新社团工作室、学生项目团队工程孵化器等,同时开展相关课程建设,覆盖全校理工文法艺等各个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教育活动,还开展了多项面向其他高校学生、职业院校师资和中小学生的创新课程及活动。“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果:2015年6月,全球创新学院(GlobalInnovationeXchangeInstitute,简称GIX)正式成立。GIX是两所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在大西雅图地区创办的开创性创新教育机构,还将扩展引进更多全球领先的创新资源。“清华大学服务于‘智能芯片+智能硬件’双创开放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果:在智能芯片和智能硬件相关的加工、集成领域,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拥有国内高校领先水平的完整4英寸、1微米集成电路工艺生产线,及成套的三维硅微加工工艺设备,多种先进的用于新型微纳电子器件研究的专用工艺设备,以及相关的测试系统、SUN工作站服务器、微纳电子器件与系统设计、模拟软件等先进的设计、模拟环境,可很好地满足各种新型微纳电子器件及系统研制的需求。实验室在新型微电子器件、传感器、及智能芯片和智能硬件的设计、制造、与测试领域均长期居国内前列,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 6 果:清华大学在药学相关领域已经汇聚了一大批国际顶尖人才,形成了一批药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拜耳、强生、罗氏、施贵宝等国际著名医药公司纷纷前来我校合作,为未来的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1月22日,在瑞士达沃斯,清华大学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协议,携手共建“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这标志着清华大学药学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高度认可。⼆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智能芯+智能硬件’双创开放平台”,以及“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5个重点工程为依托,全面落实推动双创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通过本示范基地的建设完善双创政策环境,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调动双创主体积极性,发挥双创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二)战略定位和实施路线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高等学府,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将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大学使命,与“学生双创“和”“教师双创”一体两翼实施路径的高层次创新创业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及科学研究优势,努力探索形成全球视野、中国特色、引领示范的高校创新创业模式和制度体系,在高校示范基地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探索建设国际领跑“双创”研究型大学。 7 将着眼于以下四个层次,完成建设目标:•形成国际一流的开放双创基地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人才水平、科研实力、软硬件基础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锐意进取、大胆创新,
本文标题: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6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