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昆虫人与类疾病系别:xxx学号:xxx姓名:xxx成绩:昆虫与人类疾病1昆虫与自然的关系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超过75万种。其中单鞘翅目中所含的种数就比其它所有动物界中的种数还多。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的身体会分为头、胸、腹三节,有六只腿,复眼及一对触角。昆虫在生物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在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但昆虫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如蝗虫和白蚁。而有一些昆虫还能传播疾病,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如蚊子的叮咬可传播疟疾,跳蚤的叮咬能传播鼠疫,苍蝇通过污染食物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等等。还有一些昆虫可以作为病原体,直接导致人生病,如苍蝇的幼虫可以寄生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部位,引起蝇蛆病,有的昆虫吸血时,分泌毒素,有的接触了昆虫体表的毒刺、毒毛而引起中毒性的麻痹或过敏症;如蜂、蜈蚣的螫刺,桑毛虫、松毛虫及毒隐翅虫等引起的皮炎,严重者会出现死亡。所以,对这些危害人体的昆虫必须进行研究,搞清它们的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与疾病的关系及防制措施,以便有效地控制或消灭这些危害人体的昆虫及其所传播的疾病。2昆虫传播的疾病种类2.1昆虫间接传播的细菌或病毒性疾病常见的由昆虫传播的疾病如:黄热病、肠炎、鼠疫、森林脑膜炎、登革热、利什曼病、莱姆病、洛矶山斑疹热、西尼罗病毒、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这些疾病都是由昆虫携带病原体通过叮咬人体传播,其中很多疾病对人体都有极大的危害,致死率相当的高,虽然很多疾病我们并不会接触到,但不代表它不存在,这些疾病至今还在这个星球的一些地区肆虐着。以下介绍一下其中几种疾病:黄热病今天(12月3日)是古巴物理学家和科学家CarlosJuanFinlay诞辰180周年纪念日。他被公认为黄热病研究的先驱。综述:黄热病(英语又俗称“黄杰克”、“黑呕”,有时又称美洲瘟疫)是一种急剧性病毒病。过去,它曾经导致过一些毁灭性的疫疾。现虽早已有了特效疫苗,但在某些非洲或南美国家,此病仍是出血症的重要起因。黄热病是一种黄病毒科的节肢介体病毒引起的,此病毒是最小的人外RNA病毒之一。传播:在此病从林中猴子向人或人际之间的传染中,蚊子是主要的介导者。非洲的辛普森伊蚊、非洲伊蚊、埃及伊蚊,以及趋血蚊属和煞蚊属(Sabethes)都牵涉其中。症状:典型的症状是发烧、肌肉疼痛、头痛和背痛。他如红舌、红脸、红眼,亦容或有之。在约15%的病例中,甚至牵连到内脏——肝、肾和心。也有的出现消化管道出血(吐血)现象。随后病情可能因伴随肝功能衰竭的黄疸和/或伴随蛋白尿症的肾功能不足而变得复杂。如果继续恶化,会跟着发生精神错乱、痉挛(seizures)和昏迷、低血压和脱水也是常有的,此阶段会导致死亡,约为20%。因此整体的死亡率约为3%,但个别地区的整体死亡率可高达50%。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与之相似同是由蜱虫传播的疾病还有森林脑膜炎、莱姆病、洛矶山斑疹热。综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非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和亚洲北纬50度以南的国家中流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布尼亚病毒科家族的蜱传病毒(内罗病毒属)所导致的一种广泛传播的疾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会导致严重的病毒性出血热疫情,病死率为10-40%。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宿主包括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如牛、绵羊和山羊。许多鸟类抗感染,但鸵鸟易感染,在流行地区感染率会很高,它们已成为人间病例的源头。例如,在南非一个鸵鸟屠宰场就曾发生过疫情。在这些动物中未见明显的疾病。动物被受感染的蜱虫叮咬而感染,受感染后其血液中的病毒会持续存留一周左右,当另一个蜱虫叮咬后,即造成蜱虫-动物-蜱虫循环传播。许多蜱属都可能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传播媒介主要为璃眼蜱。症状:潜伏期时间长短取决于病毒感染人体方式。被蜱虫叮咬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一到三天,最长时间为九天。接触受感染血液或组织后的潜伏期一般为五到六天,有记载的最长时间为13天。症状的出现很突然,发烧、肌肉痛(肌肉酸痛)、头晕、颈部疼痛和僵硬、背痛、头痛、眼痛、畏光(对光敏感)。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早期咽喉痛,继而情绪波动剧烈,意识混乱。二至四天后,可能从焦躁不安转为嗜睡、抑郁和倦怠,可能出现右上腹痛,可检出肝脏肿大。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心动过速(心律加快)、淋巴结肿大、内部粘膜表面呈瘀点状皮疹(皮肤出血引起的皮疹),如口腔和咽喉以及皮肤表面。通常有肝炎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五天后可能会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或肺衰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死亡率约为30%,死亡常发生于发病的第二周。康复的患者,一般是在发病后第九天或第十天开始出现好转迹象。恙虫病综述:恙虫病或称沙虱毒、日本江河热、洪水热、丛林斑疹伤寒、恙螨传立克次体病,是一种由恙虫立克次体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斑疹伤寒样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急起发热,伴有皮疹,其被恙螨幼虫叮咬的原发感染部位经常存在溃疡或焦痂及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传播:传播途径早在1878年恙螨已被Palm,T.A.所发现,但直至1918年Ka—wamura才首次证实红纤恙螨的幼虫为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恙螨生长于阴暗潮湿的草丛中,雌虫在泥土中产卵,约经三周孵化成幼虫。当动物或人经过草地时,幼虫爬至动物或人身上短期寄生,吸食组织液及淋巴液。通常恙螨的幼虫一生中只饱食一次。经3~5天后,离开动物宿主坠落于地上,约经三个月的发育由稚虫而至成虫。稚虫及成虫均生活于泥土中,以节肢动物的虫卵及幼虫或植物的液汁作为食物,并在泥土中越冬。恙虫立克次体在恙螨幼虫体内繁殖,并经卵传递至第二代幼虫。当第二代幼虫叮咬人或动物时,才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或动物而引起发病。由于实验证明鼠类及猫于吞食感染恙虫病的小白鼠后能感染恙虫病,同时也曾证实感染恙虫病的小白鼠尿中含有恙虫立克次体,因此啮齿动物也可能通过互相残食而感染本病。症状:病的潜伏期为6~18天(平均9-12天)。在此期间在恙螨幼虫叮咬处可出现一无痛的厅.红丘疹,约0.3-1.0cm大小。继之形成水泡,中央部位发生坏死、出血,并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痂皮,即为焦痂。其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焦痂或溃疡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部及肛门周围等隐蔽、潮湿且有汗味的部位。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焦痂的发生率各地报告不同,国内报告为85—98%,且绝大多数患者仅有一个焦痂。潜期过后,体温迅速于2~8天内升至39.5℃~40.5℃,偶有畏寒,伴有剧烈头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振,少数患者有恶心及阵发性腹痛,大便秘结。患者表情淡脉搏相对徐缓,偶有干咳,咯少量粘痰,偶带血丝。严重病例皮疹可呈出血性。皮疹一般持续约4~7天,无脱屑但可出现色素沉着。约40%的病例脾脏肿大并有轻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也可肿大,或出现轻度黄疸。2.2昆虫传播的寄生虫疾病常见的由昆虫传播的寄生虫疾病如:疟疾、河盲症、人皮蝇、跳蚤等。大多数寄生虫疾病都是由线虫纲和吸虫纲的动物造成的,而昆虫往往在这些寄生虫和人类间扮演者中间宿主的角色。例如:疟疾综述:疟疾,俗称打摆子、打老张,是一种由疟原虫造成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通过疟蚊传播。独特症状为间歇性发冷发热。疾尚无疫苗。但有几种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疟疾。口服或肌肉注射奎宁是一种有效方法。传播:雌按蚊叮人传播疟疾,但并非所有蚊都能传播疟疾,大部分蚊抗疟原虫,只有按蚊属下的部分种类,易受疟原虫。症状:感染疟原虫后8-25天会发病,病人可能会有如下症状:忽冷忽热、头痛、发热、颤栗、关节痛、呕吐、溶血反应、疟原性贫血、黄疸、尿血、视网膜损害、抽搐等。最典型的症状为忽冷忽热循环——先发冷、打冷颤,然后发热、出汗。河盲症综述:蟠尾丝虫症主要发生在西非河川沿岸,是全球仅次于沙眼、可造成失明之第二大感染症,由寄生性的蟠尾丝虫引起,可在人体内活上十馀年。由于传播此种寄生虫的昆虫喜好生活在清澈流动的河川,当地居民生活又需要水源的情况下,使得许多沿河村落的居民陆续失明,因此又称河川盲、河盲症。传播:蟠尾丝虫的生活史始于受到寄生之蚋属的雌性蚋吸血的过程,唾液含有第三期的幼虫,顺其口器进入下一个宿主体内,从叮咬处,这些幼虫移动到皮下组织或其他部位(如眼睛)并且形成椭圆形突起的结节,并且在6至12个月后化为成虫,身型较小的雄性成虫随后从结节移行到皮下组织其他位置,随机遇上体型较大的雌虫进行交配,受精后的雌虫每天可产下1至3千个卵,且约可在人体内活上15年,因此产卵量极为可观,也造成治疗时程漫长;而卵的成熟会在卵内形成第一期的微丝虫,再由母体一次一只排出至宿主皮下组织。正常的微丝虫在人体内则可活上1至2年,这些第一期的微丝虫又将在下一次受到蚋叮咬时被带走,而在这种昆虫体内,经过1至3周的发展形成第三期幼虫。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对蟠尾丝虫而言是唯一的最终宿主,也就是说,人类如果消失,这种寄生虫就随之灭绝。症状:早期造成典型的皮肤病变包含异常发痒、水肿、发炎。角膜表面是微丝虫移行的另一个部位,在此免疫系统仍可作用,当该部位受损、发生点状角膜炎,随着发炎消退,这些症状也会随之清除;但如果是慢性感染,角膜可能硬化,使得邻近区域模糊或无法透光,导致失明。3以昆虫为媒介传播的疾病防治近2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杀虫剂耐药,使昆虫越来越多地侵犯人类。全球虫媒传染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原有疾病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展,疾病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但虫媒传染病的传播,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与虫媒生存、发育、繁殖需要的条件、温度、湿度等密切相关。并且很多昆虫传播的疾病都是“贫困疾病”,在贫穷、欠发达的地区越是容易流行,在大城市则很少见。改善基础医疗卫生状况,科学的预防宣传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此类疾病的传播。我们害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未知的恐惧。
本文标题:昆虫人与类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7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