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小学校园志愿者活动管理建设研究报告
中小学校园志愿者活动管理建设研究报告Company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小学校园志愿者活动管理建设研究报告项目成员:完成时间:深圳市龙岗区六约学校目录中小学校园志愿者活动管理建设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充分接触和感受这个世界,非常有利于今后的眼界开阔,思想成熟。而作为没有真正踏入社会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能是为数不多跟社会交流的机会。面对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学着接纳和理解,以及学会沉着应对,是每个中小学生都应该拥有的一次特殊的体验。而有些人认为,志愿服务是成年公民的事,中小学生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开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确实不可能像专业的志愿组织那样参与到赛事组织、灾后救援等活动中,但那也是一种真实的社会义务服务活动,而且志愿服务的意识需要从学生阶段培养。从小学阶段就开展系统的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就学生而言,志愿服务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学生道德体验活动,是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公益精神的重要途径。志愿精神,是一种不计报酬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公益精神,是个人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良好的基础道德品质。其次,就学校而言,广泛地开展志愿精神教育,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课外、校外活动,而且有助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是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切入点。而且,多层次的志愿服务教育和活动,可以引导中小学生做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推动者,带动家长和家庭乃至社区,有利于在全社会宣传志愿服务理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中小学较为系统地开展志愿精神教育,常态化地组织开展学做志愿者、践行志愿者的准志愿服务,是培养未来社会志愿者的基础性工作。在志愿者教育、培养、培训和形成的多种途径中,正规的学校教育是重要的渠道之一。二、中小学志愿者活动管理的研究意义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积极开展志愿精神教育,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从小播下志愿服务的种子,培养志愿服务的意识,是培养大量的未来社会志愿者的通行做法,比如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都有志愿服务的课外作业要求。现代志愿服务的概念来自西方,但是,志愿服务所倡导的一些理念和实践都不是今天才有,“学雷锋”倡导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与其有相通之处,如果说有差异,主要是志愿服务的发展衍生了更多专业的组织,其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值得学习借鉴。而将志愿服务更好地引入到中小学,研究系统地开展志愿精神教育,常态地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和管理,则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一是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必须加强引导与规范。从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方面来说,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有效途径。13~18岁的中小学生既处在叛逆期,也处在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故在中学阶段将德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发动学生无偿地为他人提供服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自我教育、优化社会环境等目的。中小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青春活力和生命力,在传递志愿精神中也实现了文明的传递。通过志愿服务,引导中小学生用具体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载体,必须研究一套可行的管理机制,将中小学志愿服务纳入到日常德育工作范畴进行管理。就学校德育工作而言,不仅需要传播知识与技能,更要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德育工作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志愿服务活动能使德育形式多样化,这主要表现为四个“转变”:德育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德育过程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德育方式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接受,德育内容由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实际操作。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体验、沉淀,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能力,完成道德“思、行、意”的完美结合,而且拓宽了中学德育的空间,将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效地渗透到志愿服务全过程。三是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新途径,是落实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必须加强建设与管理。就教育方面而言,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践育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学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深入接触到社会实际和人民需求,感到自己“被需要”,唤醒了道德情感和奉献精神,促使自己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志愿服务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参与德育的过程,能达到帮助他人、提升自己、服务社会的效果。学生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甚至提升了承受压力的能力。志愿服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方位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志愿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被帮助的对象,更在于参加志愿服务的中小学生本身。除了有助于拓展视野,志愿服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能力。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非常有个性,较难融入集体。而志愿服务大多是一个团队完成的项目,需要大家一起合作讨论、设计项目并完成。这就教会他们如何和别人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人想法给予适当评价,以及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科学分工,齐心合力地完成一个项目。三、中小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目前,社会对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组织、宣传明显滞后。学校对志愿服务的组织宣传普遍局限于本校各类活动,中小学生志愿者投入到社会志愿服务没有形成规模和效应,正规的招募信息渠道不畅,没有真正发挥好学校作为宣传的纽带和平台作用。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中小学生面对中、高考,深陷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中,对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知之甚少,加之难有便捷的渠道了解和认识志愿服务的内涵和价值,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参与动机难以被激发,参与意识不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做志愿服务,要与爱同行,但是,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志愿服务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志愿服务队伍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管理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人才储备,缺乏专项工作经费,没有条件和能力开展相关的培训,缺乏考核、激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导致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不高,持续性不够,随意性、突击性特点突出。四、完善中小学志愿者活动的管理与建设的建议(一)拓宽中小学志愿服务的途径1.整合校内资源,全方位开发志愿服务岗位。在校内设立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岗位,拓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调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从教学活动、日常管理、体育艺术等方面开设学习辅导岗、心理疏导岗、图书管理岗、信息技术岗、教师助理岗等岗位,各岗位统一管理、各司其职,达到了“处处是志愿服务,时时是学习机遇”的效果。2.整合校外资源,共建社会志愿服务基地。发挥区域化团建优势,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为中小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开展志愿服务提供项目支持。走进社区:配合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做好学校所在地的环保宣传和环卫清洁工作,大力倡导垃圾分类,及时劝解乱扔垃圾、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走进企业:与学校附近的地铁站、公司联系,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利用周末、寒暑假开展乘车指引、生产线体验、定岗实习等志愿服务。走进社会:与图书馆、交警队、老人院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充分挖掘学校周边景区的优质资源,建立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为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二)创新中小学开展志愿者活动的管理方法为高效地开展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方法尤为重要。1.管理注重制度化。为了使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开展,必须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分为招募、选拔、培训、评价和激励四大板块。招募机制:包括信息发布、营造氛围、申请人报名、志愿者面谈、岗位确认等。选拔机制:综合考察动机、技能、知识、经验、特长,以及爱心、恒心、责任心等。培训机制:主要有集中面授、实践培训和远程培训等,旨在了解志愿服务理念和提升服务技巧。评估和激励机制:依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认定记录的服务时间、服务成效进行必要的激励表彰,将志愿服务经历作为开展团内评选表彰的重要条件。2.注重长效化管理。志愿服务活动不是某个时间段的特有活动,也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年级、某些群体开展的活动,而是一届一届传承下来的校园文化,更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也能自觉投入的活动。这种志愿服务精神已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和学生个人的理念相融合。学校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参与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乃至使志愿服务成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3.建立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虽然不讲求物质上的回报,但也会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也需要激励。可以建立中小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中小学生志愿服务与学校现有的各项评优、评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贡献进行宣传、表彰和精神鼓励。可以通过“时间银行”“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者”评比等,建立激励和表彰制度,激励更多中小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团队中来。4.寻求志愿者活动管理的特色。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确立志愿服务方向,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除了在校内设立志愿服务岗之外,还要建立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尤其是校外服务活动基地。这是学生的志愿服务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加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校内志愿服务岗由分管校领导一抓到底,由团委教师具体负责;与校外志愿服务基地有长期合作协议,由专人负责联系。根据学校所属的街道或社区,联系当地老人院、幼儿园、医院、公园、图书馆、志愿驿站等,建立长期的特色合作项目,如“交通安全指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文明乘车”等。5.搭建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建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网站,或在学校网站中设立志愿服务网页并与其他志愿服务网站连接,供有关单位发布志愿服务的需求资讯,包括具体的服务内容、时间、地点等,也可供有意提供志愿服务人士登记个人信息,方便对接。可以在电视、社区网站、学校的宣传栏等公共媒体、媒介提供志愿服务资讯专栏,方便有志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及时、准确了解相关信息,并做出是否参与该项志愿服务的决定。6.拓展中小学生志愿服务“上岗”培训。新时期的志愿服务需要专业化的分工,可以根据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对象,确定所需服务技能,分类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邀请资深志愿者、专家学者通过举办培训班、专业讲座、经验介绍等,对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进行“上岗”培训。同时,依托社区资源和社区实际,全面推进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宗旨、理念、法律法规等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7.完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登记注册制度。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登记注册制度,就是要统一规范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登记与注册,明确中小学生志愿者的应有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建议制作《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登记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地点、服务内容、意见反馈及服务机构盖章确认和评价,促进中小学生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
本文标题:中小学校园志愿者活动管理建设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0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