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现状,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教学难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要点:这是一则流传很广、又深有寓意的故事:三个打鱼人在潭边打鱼时,突然发现有人从上游被冲进水潭。一个打鱼人便跳入水中把落水者救了上来,并用人工呼吸等方法予以抢救。这时,他们又见到另一个被冲下来的落水者挣扎着求救,另一个打鱼人又跳入水中把他救了上来……可是,他们同时又发现了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落水者,于是这三个打鱼人便手忙脚乱,难于应付了。此时,有一个打鱼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他离开现场来到上游,劝说人们不要在这里游泳,并在人们通常游泳时的入水处插上一块木牌以示警告。可是,仍有无视警告者被冲进水潭,三个打鱼人还得忙于救人的工作。后来,一个打鱼人醒悟了,他说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要去做另一项工作——教人们游泳。这似乎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有了好的水性,像他们三个打鱼人那样,那么即使是被冲下深水或急流之中也能够独立应付,不至于深陷危机,甚至于付出生命了。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领悟许多道理。如果以此来比喻心理学,那么第一步跳入水中抢救落水者的工作就好比“心理治疗”——一项艰巨而充满意义的工作。心理治疗往往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被治疗者”也往往感到沉重的痛苦和不安。第二步,去上游对人们进行劝说,这就好比是“心理咨询与辅导”,也是一项充满意义的工作,但一般来说,它也只是对“来访者”或接受咨询者才能够产生作用和影响。那么第三步,那位要去教人们游泳的打鱼人所做的工作,就好比是“心理健康教育”,即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他找到了“落水者”需要被抢救的根本原因——水性不好,并着眼和致力于从教会人们游泳这一根本方式上来解决问题。由此看出,普及心理保健知识,进行预防性心理建设,是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治病于未病,防患于未然。“水性的好坏”对于2“落水者”是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也有同样的意义。心理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生活的质量。美国心理健康专家艾森伯克教授说:“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健康在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节科学健康新理念一、健康的概念(一)传统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常把“健康”看作是“没有疾病”,把“疾病”看成“不健康”。仅从生物医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体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就是健康。即“无病即健康”,“无缺陷即健康”。这种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消极的、不全面的,而对于心理或精神的健康却很少了解。(二)现代观念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遇事不挑剔;③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抵抗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⑦眼睛有神,反应敏捷,伤口不易发炎;⑧牙齿清洁,无蛀牙,无疼痛,牙龈色泽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深化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三)亚健康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亚健康”这个崭新的概念,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相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许多人常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腰酸腿痛、疲乏无力等不适。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阐述:“健康就是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二、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一词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SweeterW)所提出。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3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它包括了人的知、情、意、行的健康状况,体现在理想境界、智能发展、情绪、意志、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归纳起来,心理健康的内容应该包含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个是情绪情感要素,一个是思维或智力要素,而且,两种要素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情境之中。据此,我们可将心理健康的含义概括为:个体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有正常的认知水平、稳定愉快的情绪、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与良好的个性特征的状态和正常的自我控制能力。(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具体的标准: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3.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④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⑥人格和谐完整。⑦智力正常。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一)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没有真正完全达到成熟的特殊阶段。1.智力发展高峰42.情绪、情感发展迅速3.自我意识逐步成熟4.意志品质不断发展5.人生观基本形成6.社会化心理的成熟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1.锁闭性所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常常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探索、反思,这是青年期最显著的锁闭性心理特征。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也会产生强烈的被他人接纳、认可的心理需求。心理特点的两重性让大学生形成了一种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但又难以摆脱长期形成的依赖感。这就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了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3.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大学生求知欲特别强,但又缺乏实践经验,识别能力比较低。这就构成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现实矛盾。4.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大学生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但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教育的增多,往往也会表现出理智性的一面。大学生常会为不善于处理情绪与理智之间的关系而苦恼。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富有理想,当理想受挫不能成为现实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6.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性心理正趋向成熟。这种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实矛盾,导致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产生。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2.良好的情绪5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3.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4.统一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已具有相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把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5.积极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大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行为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较合理的反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6.能够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有与自己年龄相符的心理和行为。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新生适应问题(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能很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大学新生有直接的重要影响。(2)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与中学相比,由于大学学习专业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在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有不同,使新生一时无所适从。2.学习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学习上的长期持久的紧张感、压抑感得不到消除,造成学习心理上的焦虑现象是普遍的。3.人际关系问题人际交往中,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长期与同学不合而导致关系紧张,由此带来苦闷、焦虑,以至长期被消极的心境困扰;有的学生6个性抑郁,缺乏自信,自我否定,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自卑、自缩甚至自闭心理,长期处在忧虑之中。4.恋爱和性问题理想中的交友恋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失恋也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更有甚者出现变态心理或轻生心理。由于性教育的缺失,性知识的贫乏,大学生有关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对其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压抑、性冲动、性梦等。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罪恶感。性心理问题:性的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淡化、性与爱的困惑、性与爱的分离、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5.人格缺陷大学生中有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表现为不良的人格倾向。6.就业问题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就业的压力越大,心理越紧张,心理障碍也越有可能发生。7.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困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与早期经历的影响(1)家庭结构和组成人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2)家庭教养方式和观念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最早和最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3)家庭人际关系和氛围、父母人格特征的影响。家庭中父母之间、亲子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4)家庭期望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2.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影响7(1)生活环境改变带来心理的不适。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个人心理变化的基础。(2)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产生交往障碍。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群体,人际关系相对于大学之前变得复杂化。人际交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3)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产生焦虑心理。(4)传统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制约。3.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人们必须根据从社会中所获得的信息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功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然而这种适应性反应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从而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带来情绪体验上的巨大变化,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心理失常。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最敏感
本文标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4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