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精品课件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目录页01020304第一部分:趣味导入第二部分:字词解析第三部分:深入探究第四部分:拓展练习第一部分:趣味导入01让学生通过回忆秋的诗句,引入本课;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背景。秋的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写作背景郁达夫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作者背景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作者背景第二部分:字词解析02正确认识单音字、多音字、辨形词组,理解词语含义,知道近义词词组的区别与用法。字词解析1、单音字①落蕊()②细腻()③柘树()④椽子()⑤着凉()⑥夹袄()⑦平仄()⑧歧韵()⑨橄榄()⑩颓废()ruǐchuánzètuínìzháoqízhèjiáɡǎnlǎn字词解析1、单音字⑪散文钞()⑫萧索()⑬普陀山()⑭鲈鱼()⑮房檩()⑯譬如()⑰槐树()⑱驯鸽()⑲混沌()⑳潜意识()廿四桥()tuópìdùnchāolúhuáiqiánxiāolǐnxùnniàn字词解析2、多音字()水泡()泡影()落在后面()落枕()落差落泡()干戈()干练干()折耗()折叠折()卷曲()开卷卷pāopàolàlàoluòjuǎnjuànɡānɡànshézhé字词解析3、词组辨析嘶(嘶吼)厮(小厮)缀(点缀)辍(辍学)蕊(花蕊)芯(灯芯)椽(缘木)掾(掾史)凋(凋零)雕(雕刻)啼(啼哭)谛(谛听)柘(潭柘寺)拓(拓本)字词解析4、词语释义(1)混混沌沌:(2)领略:(3)潜意识:(4)落寞:(5)不远千里:(6)点缀: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寂寞、冷落。不以千里为远。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字词解析4、词语释义(7)陶然:(8)平平仄仄:(9)颓废:(10)何尝:(11)田园诗:(12)萧索: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民、渔民的劳动为题材的诗。缺乏生机,不热闹。舒畅快乐的样子。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意志消沉,精神委靡。未曾,并非。系用反问语气来表示意味的加强。字词解析5、近义词辨析(1)悠闲·闲适悠闲:闲适自得,一般用于生活状态。如生活悠闲。闲适:清闲安逸,既可用于生活状态,还可用于心情等。如闲适的心情。(2)萧索·萧条两者都是形容词,均可表示冷落而无生气,不兴旺。“萧索”侧重于强调荒凉、衰败、无生气,多用于自然景物,或人对自然景物的感觉。“萧条”侧重于强调冷寂、不兴旺。另外“萧条”在表示经济上的衰落意义时,与“萧索”没有同义关系,一定不能替用。字词解析5、近义词辨析(3)领略·领悟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领会,理解。(4)不单·不但“不单”主要有两种用法:①相当于“不止”;②用法与“不但”接近,相当于“不单单”。“不但”是个连词,用在表示递进的复句的上半句里,下半句里通常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与之相呼应。第三部分:深入探究03了解本文的文眼,知道本文的中心思想及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在本文体现的念秋的情感。深入探究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题目“故都的秋”包含着什么含义?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深入探究2、确定了“文眼”之后,作者是如何选材来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现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深入探究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分别是:清晨品秋图;落蕊映秋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3、故都的秋在哪里呢?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故都的秋?深入探究4、清晨品秋图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深入探究5、“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触觉”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怀。深入探究6、作者写秋蝉的目的何在?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秋味。深入探究7、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为什么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深入探究8、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深入探究9、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在五幅秋景图中是如何体现的?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深入探究10、这篇文章在运思谋篇、遣词造句、文笔风格以及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的结合上表现了独特的色彩。本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征。写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深入探究10、这篇文章在运思谋篇、遣词造句、文笔风格以及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的结合上表现了独特的色彩。本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征。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循环往复;中间充分展开,酣畅淋漓。。深入探究11、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却在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之后,插入第11段这样一大段议论,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给“故都”再添色彩,也更显示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从行文章法看,作者把文笔由写景转到议论,有起伏跌宕的效果,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深入探究12、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秋光:碧绿的天色(高远),漏下的日光(柔和),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冷清)秋声:西山的虫唱(凄凉),秋蝉的残声(哀婉)驯鸽的飞声(悠远),潭柘寺钟声(低沉)秋色:牵牛花(冷色),将熟未熟的枣儿(青涩)秋味:秋槐落蕊(落寞),秋雨(凄凉)深入探究1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北国之秋—南国之秋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黄酒味润——白干味烈稀饭味浅——馍馍味深鲈鱼味淡——大蟹味浓黄犬味短——骆驼味久喻体比喻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对比烘托结构梳理故都的秋总写分写总写眷恋故都的秋味怀念江南的秋秋清晨品秋图落蕊映秋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议秋清净悲凉前后呼应文章主旨本文从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述,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全文,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第四部分:拓展练习04通过对本文的深入探究,可以解决相关的练习题目。拓展练习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凋谢(diāo)潭柘寺(zhè)屋椽(chuán)落蕊(ruǐ)B.细腻(nì)平仄(zē)椭圆(tuǒ)歧韵(qí)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普陀(tuó)D.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譬如(pì)解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识记。B项,“仄”应读“zè”。拓展练习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A.阅读文章,常常是把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B.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及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解析:A“把”应为“以”;C成分残缺,应在“深切的眷念之意”之前加上动词“含有”;D缺少主语,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改为“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故选B。拓展练习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A.④①②③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①②③④解析: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故答案为C。拓展练习4、评论家历来认为,《故都的秋》一文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第一段加以分析。解析:这一段写清晨作者在院中所见到的景象。无论是“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是“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本文标题: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精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4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