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勘测方案勘测作为设计工作以及以后施工工作的依据,是后续工作的基础。要求其具有反映现状信息的现实性、准确性、详细性。结合勘测成果后续的使用、处理方便,勘测成果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整个勘测工作包括首级GPS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野外数据采集及内业编辑。(一)首级GPS控制测量利用测区原有的国家统一布设的高等级GPS控制点,结合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控制网布设工作底图,用于测区的踏勘及选点,完成GPS控制测量。1.GPS控制测量布网原则与设计(1)以能够满足进一步发展为原则,均匀分布点位,根据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2)为保证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每点必须至少有1个通视方向;(3)GPS网应有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路线形式构成,但闭合环的边数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不大于10;(4)至少联测高等级控制点3个以上。2.GPS外业施测选择经过检验的GPS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模式,完成本项目区的控制测量。3.GPS外业观测相关技术要求测区拟采用GPS静态定位模式布设E级GPS控制网作为平面控制的基础。要求满足《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中各项指标和规定的要求。(1)基本技术要求见下表。GPS静态观测技术指标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数观测时段数时段长度数据采样间隔PDOP≥15≥4≥1.6≥40min15s6注:外业观测时段长度应根据同步观测点间距离、观测条件等情况适当调整;(2)观测前应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研究所要观测点的最佳时间段,并制定工作计划;(3)出发前应检查电池电量、接收机内存或磁盘容量是否充足;(4)天线基座应严格对中各量取一次,较差应≤3mm,取中数使用;置平;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误差不宜超过5;天线高测前、测后(5)接收机在观测期间应防止震动、移动,防止人和物体靠近天线;(6)测量手簿按作业程序认真逐项填写,要清晰、整洁,不允许事后补记或追记;(7)、接收机在观测期间,不应在旁边使用对讲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8)、观测中应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卸到外存介质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4)GPS数据处理及观测成果的质量检验1)数据处理GPS网数据处理是通过相关数据处理软件,经过基线解算、网平差等,得到控制网成果的一个过程。外业观测结束后,我们及时将观测的GPS卫星数据下载到电脑上,妥善保存外业观测和记录资料。并在南方GPS接收机随机商用软件“南方测绘GPS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处理。具体数据处理流程见下图。GPS内业数据处理流程图2)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①数据剔除率;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应小于10%。②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时,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的任一的三边t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得超过下表所列限差。新建项目导入观测数据基线解算无约束平差三维网约束平差修改点号并输入仪器高建立当地坐标椭球,输入已知点并匹配已知点,选择平差方式成果输出同步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ppm)等级限差类型二三四一级二级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2.03.06.09.09.0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3.05.010.015.015.03)在自由网平差时对观测成果进行了检验。a.每个时段同步环的检验同一时段三台仪器组成的闭合环,坐标增量闭合差应为零。由于仪器开机时间不完全一致,会有误差,造成坐标增量闭合差不为零。对同步环其闭合差分量要求:XW≤/5YW≤/5ZW≤/5SW≤3/522)(dba其中:a为固定误差,a10mm;b为比例误差系数,b10;d为网的实际平均边长,以Km为单位;b.同步边的检验一条基线在不同时段观测多次,有多个独立基线值,这些边称为重复边。任意两个时段所得基线差ds应小于该等级规定精度的22倍,即22ds。c.异步环的检验在构成多边形环路的基线向量中,只要有非同步观测基线,则该多边形环路称为异步环。异步环检验应选择一组完全独立的基线构成环进行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nX3nY3nZ3n33222ZYX式中:为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n为同步环点数。d.可以舍弃在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10,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同步图形。(二)图根控制测量本次作业方法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图根控制可采用RTK测量、光电测距导线、测距支导线。采用RTK测量时,应按《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的要求执行。图根点的编号以字母“T”为字轨,后缀自然数顺序排列。图根点编号应在实地红漆书写,用箭头指示方位,一般不得空号和跳号。图根点布设密度每平方公里10个点,地形复杂、隐蔽区及建城区,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适当加大密度。1.选点图根点一般设置临时标志,土质地面打入20cm长木桩,铺装地面打入10cm长水泥钉,或打“+”字,刻方框,红漆涂描。为方便今后的需要,每平方公里设置3个以上埋石点(包括基本控制点)。土质地面埋设上标石面10cm×10cm,下标石面12cm×12cm,高40cm的混凝土标石,标石的标志为长10cm的铁钉或水泥钉。铺装路面上的图根点打入15cm长的钢钉或道钉及水泥地面刻十字的图根点可作为埋石点;相邻埋石点之间应互相通视。2.观测本测区为加快工程进度,提高作业质量拟对图根控制测量采用GPS-RTK技术观测图根点。采用RTK动态技术观测时除应认真架设基准站,正确计算“参数”,特别是选择使用计算“参数”的GPS点应均匀分布于测区控制范围的周边和中心,以确保“参数”的计算准确。基准站应架设在测区中心附近方便看护和架设的地方,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架设在高处,保证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正常通讯。实地作业时,首先作业前应认真选取E级GPS点进行检核,点位要求均匀分布在测区周边和内部,确认基准站、“参数”的架设和计算均正确无误后方可正式作业。(1)作业时基准点应尽可能架高,以提高数据链接的传输速度和距离,但应避开强磁场的干扰。(2)第一次设置基准站或者重新设置基准点时,必须联测附近的E级GPS点作为检核。(3)测量时不得手持流动站观测杆,必须采用三脚架来安置流动站,从而确保定位瞬间GPS接收机处于稳定状态,在固定解状态且HRMS≤0.02,VRMS≤0.02时方可进行数据采集。每个点位应在不同的时间段观测二次,较差小于5cm的取中数使用,大于5cm的应返工重测。因地形限制无法采用GPS-RTK技术观测图根时,可在E级GPS或GPS-RTK图根点的基础上发展二级图根导线或布设不多于三条边,总长不超过100米的支导线。但利用支导线测量的图根点总数不得超过图根点总数的30%。二级图根导线和支导线的具体要求按下列规定执行。a.图根导线采用不低于标称精度±(5mm+5ppm),测角精度6的全站仪进行施测。b.距离测量一测回,4次读数,各次读数较差不大于10mm,气象数据可采用时间段平均值。c.测边时应加入加常数、乘常数、倾斜改正将导线边长改正到高斯平面上,当气象改正数大于边长的1/10000时加入气象改正。其中边长的水平距离按近似公式计算:D=S·cosαd.改边用垂直角施测一测回。e.采用全站仪施测,各项改正可直接置入仪器,只读平距。f.图根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图根导线限差表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回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坐标闭合差(m)DJ2DJ6一级1.21201812±241/50000.22二级0.7701±401/30000.22说明:1.导线总长度少于500米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2.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4)二级图根导线点的高程可用三角高程法测定,其限差和精度要求按下列规定执行。a.图根导线三角高程路线起闭于高级控制点,其边数不超过12条。当边数超过规定时,布设成结点网。b.三角高程路线垂直角对向观测,中丝法一测回,指标差之差不大于25;用全站仪观测时,直接读取高差,仪器高和觇标高均准确量取三次,记至毫米,取平均值作为仪器高。c.三角高程路线闭合差均不超过±0.1Hn(m)(H为基本等高距0.5m,n为边数);同一条边往返高差均不超过0.4S(m)(S为边长,以“百米”为单位);独立交会点由各方向推算的高程较差不得超过0.2H(H为基本等高距0.5m)。(三)高程控制测量利用水准仪联测项目区内或项目区周围的不低于国家三等水准的高程控制点,完成整个项目区包括首级控制点和加密控制点的高程控制,要求其高程精度达到四等水准的精度。相关要求参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图根点采用GPS拟合高程。(四)野外数据采集及内业编辑数据采集内容及内业CAD编辑成图除按下述要求执行外,其它执行《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和《1:5000、1:10000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规程》的条款内容要求。1、居民地居民地本次只测绘外围轮廓线,内部综合表示。2、交通及附属设施调绘道路时,公路按其行政等级分别用相应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及其他公路、专用公路符号表示,要求等级分明、位置正确,应按真实路边线位置表示,宽度在图上大于符号尺寸的,依比例尺表示;小于符号宽度的,放宽到符号尺寸表示。线段曲直和交叉的形式要反映逼真。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可随意中断,应根据实地情况正确表示。(1)宽度在3m~4m能通行手扶拖拉机的道路,用大车路表示。(2)连接乡村之间且不能通大车、拖拉机的道路,用不依比例尺乡村路表示。(3)供单人单骑行走的道路,用小路表示,可依情况取舍部分小路,但应路相连、村相通,并反映出疏密特征。双线道路下的涵管要正确表示。3、管线及附属设施(1)永久性的高压输电线电力线要表示,电杆均按电线走向适当取舍绘制,拐弯处和跨越地物两侧的不应取舍。同一杆架上同方向有多种线路时,只表示主要的一种,但在分叉处需交待清楚。电线入地口应用入地符号表示,地下部分不表示。(2)图上长度小于1cm的栅栏、活树篱笆可不表示。(3)断头的地面管线,在断头点杆位符号上只绘单侧符号即可,断头符号不需绘制。4、水系及附属设施(1)河流、湖泊、运河、水库、水渠、水塘通常均以岸边线绘出轮廓线,当水域边的堤其内侧斜坡边沿线与水涯线间距在图上距离小于0.2mm时,水涯线可以不表示。当岸边线与水涯线图上水平投影间距大于1mm,水涯线需以虚线绘出。(2)有重要防洪作用或堤顶宽度在图上大于0.5mm或其基底宽度大于10m或堤高大于3m的用干堤符号表示,其他未一般堤。堤坡的投影宽度在图上大于0.5mm的依比例尺长短线表示,小于0.5mm的均用0.5mm的短线表示。(3)河上桥梁或过河高压线电线两边的拦桅线两端支柱实测表示,加注“拦桅线”。(4)水塘、鱼塘应加注“塘”或“鱼”。塘中可不加注水生作物符号、名称。(5)沟渠宽度超过5m以双线依比例表示,小于5m以单线表示,有岸堤的沟渠应测注堤顶高程。所有河流沟渠均应绘出流向。(6)对河流一般取图上20cm左右的间距,在河两侧堤顶部测注高程注记点,水涯线每400米测注一个高程注记点。5、境界依据行政区划图准确表示县界、乡界、村界。6、地貌和土质(1)等高线注记字头应指向高处。乱掘地、水稻田、密集居民区内不测绘等高线,但须适当测注高程点。(2)等高距为1米,等高线小于1米等高距或小于图上1mm时可不绘陡坎符号;在陡坎上测注高程,不注记比高。(3)公路、简易公路、主要街道及大车路的中心线外,图上每隔8~15cm应测设一处高程注记,在道路交叉口和转换处,以及地形明显变换
本文标题:勘测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6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