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三峡》比较阅读及答案
1三峡比较阅读(一)(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1.解释加点的词语。沿溯阻.绝或.大或小2.翻译下面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3.用原文句子填空。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二)【甲】(《三峡》全文)【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2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释】①迳: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略无阙.处(2)常闻峡中水疾.(3)每至晴初霜旦.(4)泠泠不绝.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8.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9.请简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10.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一句的含义。(三)【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11.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3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1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1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14.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三峡》问答题补充1.从全文看,文末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三峡很美,请用“三峡的……美,你看……“句式再仿写一句。3..写三峡为什么先写山?写三斜的水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6.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段导游词,要求能抓住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写。4《三峡》答案(一)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1.隔断;有的2.(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4.山险水急三峡景;5.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不同点: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二)【参考答案】1.(1)阙:通“缺”,空缺;(2)疾:快;(3)旦:早晨;(4)绝:消失。2.(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3.(1)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4.夏天:水流湍急;春冬之时:水清山绿;秋天:猿鸣凄异5.答案示例:①耳听为虚,眼见为实。②百闻不如一见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至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见日月,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5大茂密,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三)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1、①即使②代词,那③代词,这④都2、D3、A4、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本文标题:《三峡》比较阅读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83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