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考语文掌握小说探究题的四个探究点
课案4掌握小说探究题的四个探究点【考点索引】题型题源设问方式探究标题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3年山东卷《活着》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012年辽宁卷《最后的黄豆》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血的故事》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2010年课标全国卷《保护人》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探究情节2015年全国Ⅰ卷《马兰花》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014年全国Ⅰ卷《古渡头》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全国Ⅰ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探究文本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016年全国Ⅲ卷《玻璃》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2014年浙江卷《走眼》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2013年辽宁卷《圣诞夜的歌声》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2013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探究人物2016年浙江卷《母亲》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2015年全国Ⅱ卷《塾师老汪》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马裤先生》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2011年江西卷《晚秋》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我的发现①探究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考题型,探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情节、主旨、表现手法、环境等,有时探究其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其中,情节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标题类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为常见类型。②探究题往往与社会热点契合,体现“一点四面”的导向,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考点1探究标题考点解读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探究标题,需要理解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关注标题的艺术特点,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典题引路(2016·全国Ⅱ卷)《战争》,见本专题“真题体验”第二题第8小题。解析:对于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思维提升【变式训练】这篇小说的标题“战争”,有何寓意?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解析:分析标题应先从词语本身概念入手,再结合文本分析其语境义。答案:①战争指武装斗争。②小说中的“战争”既指小说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指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斗争,明明相爱很深却害怕见面后失望,最终美好的爱情被无情的战争打断。③作者故意将大题目放在小故事上,形成鲜明对比,揭示故事发生的根源,突出了谴责战争的主题。思维提升解题指津考点2探究情节考点解读探究小说故事情节主要是探究情节的构思技巧及其艺术效果,情节安排是否合理,尤其是结尾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典题引路(2014·全国Ⅰ卷)《古渡头》,见本专题“真题体验”第五题第20小题。20.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主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歌声作结,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从小说主题来看,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等等。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思维提升【变式训练】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概括时要分清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步骤来概括即可。答案:渡夫等待渡客,因母亲生病,“我”急欲过湖回家——渡夫劝“我”明天过湖,先在他的船上暂住一晚。渡夫与“我”深入交谈,熟悉彼此情况。“我”深为他的遭遇感到悲哀。——第二天,顺利过湖。渡夫好像忘记了所有的不幸。思维提升解题指津考点3探究文本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考点解读“探究文本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主要是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典题引路(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有删改)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首先找到“微笑的意义”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第⑦段“微笑的意义”所在的句子前半部分说“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一;第⑦段倒数第二句“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二;第⑦段第二句“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里不再只有战争,而是变得更丰富了,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三;第⑥段末句“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说明会明的思想由“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转向不愿战争发生,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四。根据对这些提示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概括作答。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思维提升【变式训练】这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会明养小鸡,有什么用意?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创作意图。喂鸡、孵化鸡、养鸡很明显是家庭生活的日常行为,放在战争中,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有积极意义。答案:①从情节的角度,战争开始前的空白期,会明养鸡也填补了生活的空白;②从人物的角度,使会明的形象更丰富;③从主题的角度,会明养鸡,喜欢鸡,揭示了反战的主题。思维提升解题指津考点4探究人物考点解读探究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究人物性格的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人的启示。典题引路(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掌握小说探究题的四个探究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95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