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夜莺之歌》PPT课件6
夜莺之歌夜莺又名黄鸟,体长二十五厘米左右,它不但模样漂亮,且善鸣啭,歌喉清脆甜美,是鸟类中有名的歌唱家之一。夜莺杜鹃又名布谷、郭公,属于夏候鸟,也就是说它们夏季在我国境内繁殖,秋季迁往印度和我国南方温暖地区越冬。杜鹃的体形有点像鸽子,只是更细长些。它们喜欢栖居在开阔的林地,常常隐在茂密的树上鸣叫,声音响亮,但很少会让人看见。可谓“不见其人,只闻其声。”杜鹃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联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时代背景德国苏联1941年德国法西斯占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又突然进攻前苏联,妄想三个月征服前苏联。于是,对前苏联狂轰滥炸,萧条的景象充斥着人们的双眼。苏联卫国战争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xiènǐngshēnyín木屑拧脑袋蘑菇呻吟两挺机关枪斯切潘苏蒙塔斯村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尘埃轻蔑耷拉鬼子削木头钉钉子mòfáng笔挺塞到磨坊以防万一断断续续聚精会神自学提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部分内容?每部分写了什么?默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发现了什么?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画出相关的句子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部分内容?每部分写了什么?这篇课文写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消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的重点部分是一、二两部分,写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1)诱敌(2)带路(3)歼敌(4)再诱思考题1.找出小男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2.在给敌人带路时,小男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默读一、二部分内容:“怎么会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1.找出小男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战,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这部分写了小夜莺引诱德国兵,并主动和敌人接近,巧妙地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取得敌人对他的信任,让他带路。小结2.在给敌人带路时,小男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记了。体会:在带路时,小夜莺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是为了让德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和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游击队员听到小夜莺的叫声,知道他已经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用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说明了,小夜莺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3.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那个最先听到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子……”那个人说。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说明默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发现了什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说小男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所以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首尾连贯的(即首尾呼应)。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1.课题为什么叫“夜莺之歌”?2.读了这篇课文后,小夜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佩服小夜莺什么?总结课文课题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诱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并用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美好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是个小英雄在以下词语中任选5个写一段话说一说“为什么小夜莺能如此勇敢、沉着、机智呢?”热爱憎恨临危不惧祖国敌人卫国战争保卫家园镇定自若毫不畏惧果断聪明小夜莺憎恨德国法西斯,因为他们对苏联发动了战争。苏联人民为了保卫家园,赶走他们,只好开展卫国战争。聪明的小夜莺为了出色地完成任务,发现敌人后便果断地决定将敌人引诱到游击队设置的埋伏圈。一路上,他镇定自如,临危不惧。他是一个多么热爱祖国的小英雄啊。
本文标题:《夜莺之歌》PPT课件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04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