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言文短语1(谓词性短语)目录:1、述宾短语:1)受动述宾短语;2)致动述宾短语;3)双宾述宾短语;4)宾语前置。……………12、述补短语:1)介宾补语;2)谓词性补语。………………………………………………………………123、状中短语:1)实词性状语;2)介宾性状语。……………………………………………………………174、连谓短语和谓词性联合短语:1)连谓短语;2)谓词性联合短语。……………………………………26文言文短语,是构成文言文句子的重要语素。文言文短语由谓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介宾短语、计数短语等组成。其中:谓词性短语又分为:述宾短语、述补短语、状中短语、连谓短语和谓词性联合短语。一、述宾短语在谓词性短语中,述宾短语是前中心短语。通常,普通宾语可以分为:受动宾语和致动宾语两大类。这里,主要以这两类宾语为基础,来介绍述宾短语。以下分为四个问题说明:1)受动述宾短语;2)致动述宾短语;3)双宾述宾短语;4)宾语前置。(一)受动述宾短语受动述宾短语中,常见五种短语:1)受事述宾短语;2)处所述宾短语;3)对象述宾短语;4)原因述宾短语;5)“以为”类述宾短语。以上五种短语中,受事述宾(受事述宾短语简称受事述宾,下同)最常见,通常由及物动词,尤其是真他动...动词构成;处所、对象和原因述宾则常常由不及物动词构成,其中有少量由及物动词构成;而“以为”类述宾则主要由动词“以为”构成。1、受事述宾短语受事述宾中的宾语表示受事。在行为活动中,承受某种行为并相对消极、被动的一方是受事。受事述宾中的动词通常是及物动词,常见的受事宾语主要有以下四种。1)无生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通常是消极、被动承受行为的一方,所以它们常充当受事宾语。生活动词、支配动词常带无生名词做宾语,并构成受事述宾。例如:○《礼记·曲礼上二》:有疾则饮酒.食肉.。本例中的“饮”、“食”是生活动词,其后分别带无生名词“酒”、“肉”作受事宾语。○《左传·昭公元所》:后子享晋侯,造舟.于河。本例中的“造”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无生名词“舟”作受事宾语。○《左传·文公十年》:宋公违命.。本例中的“违”也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无生名词“命”作受事宾语。2)有生名词也常是受事宾语。与无生名词构成受事述宾不同的是:有生名词所表示的人物等是有意志的,有的受事是被迫承受述语所表述的行为,有的受事则是情愿承受述语所表述的行为。支配动词和人事动词带有生名词做宾语后,常构成受事述宾。例如:○《左传·桓公十一年》:宋人执郑.祭.仲.。本例中,“执”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郑祭仲”,但宾语是被迫承受行为。2○《公羊传·僖公元年》:公子庆父弑闵公..。本例中,“弑”是人事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闵公”,但宾语是被迫承受行为。○《左传·桓公六年》:郑太子忽帅师救齐.。本例中,“救”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齐”,但宾语是情愿承受行为。○《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罃..。本例中,“送”是人事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知罃”,但宾语是情愿承受行为。注意:及物情态动词也可以带由有生名词充当的受事宾语。例如:○《韩非子·说林上》:卫君怨吴王..。本例中,及物情态动词“怨”,其后带有生名词“吴王”充当受事宾语。○《荀子·大略》:晋人欲伐卫,畏子路..。本例中,及物情态动词“畏”,其后带有生名词“子路”充当受事宾语。2)感知动词、情态动词中的及物动词后边带的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之字短语、其字短语等抽象宾语,通常也是受事。例如:○《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将谋救燕..。本例中的宾语“救燕”是谓词性宾语,动词“谋”是情态动词。○《史记·殷本纪》: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本例中的宾语“圣人心有七窍”是主谓性宾语,动词“闻”是感知动词。○《荀子·儒效》: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所以周公护卫成王继承武王之位来统治天下,是担心天下人背叛周王朝。)本例中的宾语“天下之离周也”是之字短语作宾语,动词“恶”是情态动词。○《韩非子·难四》:子产憎其为人也....,且以为不顺。本例中的宾语“其为人也”是其字短语作宾语,动词“憎”是情态动词。注意:代词“之”等所指代的如果是事实,这样的宾语也是抽象受事宾语。例如:○《左传·成公五年》:(重人)曰:“梁山崩...,将召伯宗谋之.。”本例中的“之”指代的是“梁山崩”,是抽象宾语。○《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卫君之晋,谓薄疑曰:“吾欲与子皆行......”。薄疑曰:“媪也在中,请归与媪计之.。”本例中的“之”指代的是“吾欲与子皆行”,是抽象宾语。4)引语动词所带的引语也是受事宾语,最常带引语宾语的是“曰”和“云”。其中“曰”可以带各种引语。引语的内容可以说没有什么限制,日常对话、书面语言、转述已有的话等都可以用在它的后面。例如:○《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本例中的引语,所引用的是日常对话。○《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本例中的引语,所引用的是书面语。○《孟子·梁惠王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本例中的引语,所引用的是转述。注意1:“云”后的引语是有限制的,一般用来引用已经存在过的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如文3献、熟语、他人的言语等。换句话说,“云”后的引语往往是转述或重复已有的话。例如:○《荀子·大略》: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顺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永远恩赐那些孝顺的人)本例中所引用的是《诗经》,这种用法很常见。○《左传·僖公五年》:(卜偃)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本例中所引用的是童谣。○《庄子·寓言》:庄子曰:“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本例中所引用的是孔子的话。注意2:由于“云”常是引用已有的话,所以其后的引语有时可以不出现。此时,“云”后所涉及的内容一般在前文已经出现过。例如:○《韩非子·说难》: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亦云。(亦云:也是这样说(“不筑,必将有盗”))○《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行人子朱曰:“朱也当御....。”三云,叔向不应。(三云:说了三遍(“朱也当御”))2、处所述宾短语处所述宾的宾语主要表示处所,有的表示时间。常带处所宾语的主要是不及物动词的居止动词、运动动词,其后的宾语一般是可以表示处所的名词和方位短语。例如:○《韩非子·十过》:(平公)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本例中的“坐”是居止动词,“师旷之旁”是方位短语。○《庄子·定公五年》有渔夫者,下船.而来。本例中的“下”是运动动词,“船”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庄子·人世间》:孔子适楚.。本例中的“适”是运动动词,“楚”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左传·成公二年》: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本例中的“如”是运动动词,“华泉取饮”是方位短语。注意:“适”一般表示长期停留在所到之处,而“如”则表示到某处去后,完成任务即返回。○《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兵十万,在霸上..。本例中的“在”是居止动词,“霸上”是方位短语。注意:个别的居止动词和少数的运动动词可以带时间宾语。例如:○《左传·昭公二年》:死在朝夕..,无助天为虐。本例中的“在”是居止动词,带时间宾语“朝夕”。○《墨子·尚贤中》:万民从而誉之曰圣王,至今.不已。本例中的“至”是运动动词,带时间宾语“今”。○《左传·成公五年》:祭之,之明日..而亡。本例中的“之”是运动动词,带时间宾语“明日”。3、对象述宾短语对象述宾的宾语主要表示对象,少数表示与事。在行为活动中,承受行为,同时又并非完全消极、被动的一方是对象,动词带有对象宾语后构成对象述宾。对象宾语一般由有生名词来充当,可以构成这种述宾的,通常是不及物人事动词和准它人事动词。对象宾语所表示的人,4可以是情态对象、交际对象,有的是与事。1)情态对象做宾语时,它主要承受的是包含有某种情态的行为,同时这个宾语所表示的人物,大多还决定了施事主语完成该行为..时的意志。在多数情况下,施事都是顺从..情态对象的意志..,少数是违背..情态对象的意志..,不及物人事动词常带这种宾语。例如:○《史记·管蔡世家》:十五年,楚围郑,郑降楚.。本例中的施事“郑”,顺从了宾语“楚”的意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戊午,晋侯朝王.。本例中施事“晋侯”与情态对象“王”之间的关系与上例中的关系类似。○《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刑人惟恐不能罚尽,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本例中的施事“天下人”与“之”(指代秦王)的意志相背。2)交际对象做宾语时,它主要承受某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要求承受行为的一方总要有某种反映,至少这个对象是在听.........,所以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准它动人事动词可以带这种宾语。例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号庆郑..。本例中,“号”是准它动人事动词,所表述的是言语行为。宾语是对象宾语。○《左传·哀公十一年》:吴子呼叔孙..曰:“而事何也”。本例中,“呼”是准它动人事动词,所表述的是言语行为,宾语是对象宾语。○《公羊传·文公十三年》:鲁祭周公..。本例中“祭”是准它动人事动词,在古人看来,被祭的周公是有反映的,宾语是对象宾语。3)在行为过程中,与事比对象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他们通常要直接参与动词所表述的行为;不及物人事动词中的“盟”、“会”可以带这种宾语。例如:○《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犫盟秦伯..于河西。○《左传·襄公十九年》叔孙豹会晋士丐...于柯。上两例中,“盟”与“会”都不是纯单方的行为,宾语所表示的人也参与其事,所以它们的宾语是与事宾语。4、原因述宾短语原因述宾短语表示原因或目的,经常带这种宾语的主要是不及物情态动词。例如:○《战国策·赵策一》:甘露降...,风雨时至....;农夫登...,年谷丰盈....,众人喜之.。本例中,“喜”是因为“之”,而“之”指代的是前面加·的部分。宾语“之”表示原因。○《礼记·杂记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本例中,“耻”是因为“之”,而“之”指代的是前面加·的部分。宾语“之”表示原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产)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本例中,“惑”是因为“之”,而“之”指代的是前面加·的部分。宾语“之”表示原因。注意:其后宾语表示目的的动词不多,主要是可以带多宾语的动词“死”、“鼓”等。例如:○《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5(召忽死之:召忽为公子纠而死。)本例中“死”的目的是为“之”,而“之”指代“公子纠”。宾语“之”表示“死”的目的。○《左传·庄公十年》: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在长勺交战,庄公将要为开战击鼓。)本例中“鼓”的目的是为了“之”,而“之”指代“开战”。宾语“之”表示“鼓”的目的。5、“以为”类述宾短语动词“以为”、“以……为……”是个比较特殊的动词,它既可以表示“使……为……”、“用……做……”,又可以表示“认为……”、“把……看作……”。注意1:一般地说,“以为”后的宾语如果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常表示“认为”。例如:○《战国策·齐策四》: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以上两例中的宾语分别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以为”都表示“认为”。注意2:如果用“以……为……”,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词分别处在“为”的前后。例如:○《韩非子·存韩》: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本例中的“以秦为不义”,大体相当于“以为秦不义”。○《韩非子·说林下》:郑人以其子..为智.。本例中的“以其子为智”,大体相当于“以为其子智”。注意3:“为”的宾语如果是名词性词语,则存在两种可能。这两种可能与名词的语义特点有关。1)如果“为”后名词所表示的人,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的,或通常不是人力所能成为的,这里
本文标题:文言文短语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2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