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1﹑2课时总计第1﹑2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0年5月8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5.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导入明标1.谈话引入,创设情境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是纯真的,是充满回忆的,身处童年,我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哪位同学说说童年自己最有趣的事?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二、自学质疑1.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第一小题)2.再读古诗词,借助(设问导读一),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3.自学《牧童》,把你不懂或是不理解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三.小组交流1.诗中写了几个孩子,他们在干什么?你从哪句知道的。2.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句诗,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展示点拨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从视觉上我们看到了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广阔无垠的原野上。从听觉上我们听到了伴随着晚风吹来的笛声,这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把“卧”改成“睡”不好吗?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四、训练拓展同学们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五、小结: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节课要学的诗词中写了两三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出示自学目标1.学习《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理解诗句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二、自学质疑1.自由轻声地读《舟过安仁》,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在诗中画出来,并把你的理解写在旁边。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学习。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词《清平乐·村居》,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在诗中画出来,并把你的理解写在旁边。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学习。(完成导学案精读感悟)三.小组交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四.展示点拨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喜”不单解释为“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与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温馨的气氛)五、训练拓展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绚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同学们请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用简短的几句话描述出诗中的画面。六、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5.古诗词三首《牧童》景声音人情由远及近《舟过安仁》两小童(天真活泼)《清平乐·村居》景—美人--美(喜)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总计第3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0年5月8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6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毡帽、幼稚、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教学难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导入明标歌曲激情,解释课题1.教师: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2.教师: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板书:冬阳•童年•骆驼队3.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暧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教师: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自学质疑(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思考:①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三.交流汇报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段: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学习“学胳驼咀嚼”的片段。(1)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2)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3)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四、训练拓展教师: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五、总结全文。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4课时总计第4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0年5月8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7、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幸福。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导入明标一、导入新课,了解萧红萧红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呼兰河传》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在这本书里,她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齐读课题)祖父的园子。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请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后想一想: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出示:祖父的园子是个园。(花园、果园、菜园、乐园)你从哪里知道的?这是个怎样的花园?果园里有什么?(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简单说一说。)2.课文写到了在祖父的园子里,哪些让我难忘的童年生活片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快速默读课文中写“我”跟祖父干农活的段落,感受干农活时“我”的心情。(学生汇报交流。主要抓住4、5、14、15自然段进行朗读理解。在评价中渗透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2.选择其中一段读给大家听。点评。3..除了从干农活体会出来,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我在玩?4.指名读13自然段:读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吗?5.你若是在干活时瞎闹玩耍,你的父母会有什么态度?祖父是什么态度?读6——11自然段的对话。6.有一个字代表了祖父的态度——笑。从这一笑中,你读出了什么?(宽容、慈爱)小结: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亲人可以给你造一个天堂,有了祖父这慈爱宽容的笑,我才能在这园子里尽情地玩闹,这园子不就是祖父给我造的一个天堂吗?四、感悟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方法这种童年生活,你羡慕吗?再次浏览全文,找出你认为最有情趣的那一段,细细品味。1.重点学习第17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2.如果让老师来写,我会这样写:花开了,鸟在飞,虫子在叫……比较品味:意思变了吗?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心中是自由幸福的,看到的一切都是自由幸福的)3.发现一个特殊的句式:“愿意……就……”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所做的一切吗?(教师随机点评)小结: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这种写法就是——借物抒情。4.有人说,一个人快乐,是藏不住的,一张口,从你说话的声音中都能听得出。你还能从作者的哪些叙述中感受到这一点了?5.交流。(叙述的孩子气,“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等词语。)你能通过读书,让大家感受到这种感情吗?五、回扣课题,总结拓展1.课文大多数文字都在写事,但为什么课题强调是“祖父的园子”呢?全班交流。(园子是她的乐园,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她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她的自由快乐来自这个园子,还来自于慈爱的祖父。因此,这园子已不是普通的菜园、花园,而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乐园。所以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2.总结: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快乐的心情,不过,在老师读完作者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后,对这篇文章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著名作家茅盾曾对《呼兰河传》有过这样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大家课后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心去感受。……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5课时总计第5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0年5月8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8.童年的发现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导入揭题。当我们渐渐长大,童年便如风中的羽毛越飘越远。但是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常常会萦绕心头,久久难以忘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童年的发现》。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由朗读文章,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概括交流:课文写了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后来因这一发现被老师误解受到惩罚。)哪些段落是写我发现的经过?(3-12段)哪些段落是写我被老师误解而受罚?(13-18段)三、了解“我的发现。”(一)理解:胚胎。出示解释(有条件的可以展示胚胎发育图片):胚胎是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二)了解“我”发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2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