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完整版)第七章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
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一、城市社会极化1、城市社会极化及其原因2、城市社会极化的空间表现二、城市社会空间隔离1、城市设空间隔离的研究方法2、城市社会空间的隔离形式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1、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式四、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学习要点一、城市社会极化极化是指事件或事物沿某一方向持续发展并达到顶峰,它既表示事件或事物的动态过程,又表示其发展结果。社会极化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当代城市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萨森认为,极化的社会空间将不仅在全球城市存在,而且将出现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其他级别的城市。1、城市社会极化概念2、城市社会极化的原因(1)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变城市功能结构从传统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业经济转变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社会极化的重要原因。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和全球经济重建既营造了城市化新趋势,促进世界城市体系的发展,也导致了城市社会收入和就业岗位分配的极化。(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分化加剧了。经济国际化和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及资本与劳动流变动的加剧等原因促成全球生产活动的分散化重组。收入差距扩大可描述为贫富两极分化,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乃是利益与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掌握经济与政治稀缺资源的少数人,较之大多数社会成员,就拥有更多机会与条件谋取更多的好处,所以在市场发育过程中就存在着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3)收入差距不断拉大3、城市社会极化的空间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极化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围绕“生活贫困的底层阶级”,探讨其结构和形态上的原因与机制;二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城市的“双城化”(DualCity)问题。(1)社会空间碎片化社区生活的解体和社会的个体化是当代城市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美国社会学家普特南在其名著《独自打保龄球》中曾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社会空间碎片化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格局以其特有的不断增长的、处于分异重组状态的社会空间单元为特征,以各种新社会空间的出现为载体,正不断重塑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在城市中心区:原有居民或被迁往郊区的拆迁房社区,或被迁往经济适用房等其他中低收入居民聚居的社区。国际化社区和商品房楼盘在老城区大量兴起,使得中心区进入明显的“绅士化”和“城市美化态势”。在城市周边的农村社区:“城中村”、“廉租房社区”、“外来工聚集区”等大量出现,同时,“别墅区”和“国际社区”也在近郊大量出现,使得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外围开发表现得即为多元复杂,更带来整个郊区的多样化,并存在社会空间的破碎化。(2)城市“双城”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和全球经济重建既营造了中国沿海大城市城市化的新趋势,也导致了城市社会收入和就业岗位分配的极化。城市社会空间绅士化与贫困化并置所形成的社会空间两极化不仅是西方城市,也是当今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的核心特征。封闭型社区棚户区(3)弱势群体边缘化当代中国大城市生活着一群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城市社会边缘人群。他们由于收入低下和社会地位低下,往往成为制度性排斥的边缘群体,在居住空间上也呈现出边缘化特征。北京城市社会极化富人居住空间廉租房社区外来工聚居区二、城市社会空间隔离1、城市社会空间隔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写道,“任何一座城市,无论其规模大小,事实上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是穷人的世界,另一个则是富人世界;两者之间总处于冲突状态,而且,在任何一个世界中,还有很多更小的部分。但若把每个更小部分视作单一的国家对待,则完全离题千里了”。这是关于城市社会空间隔离的形象描述,也是对社会空间隔离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的表述。2、城市社会空间隔离的研究方法隔离指数(Indexofsegregation)差异指数(Indexofdissimilarity)孤立度指数(Indexofisolation隔离度指数:IS=0.5*xiX−yiY差异度指数:ID=0.5*xiX−yiY孤立度指数:II=xiX−xiti3、城市社会空间的隔离形式(1)城市贫困空间城市贫困空间是指由城市贫困阶层构成的、与外部呈现相对隔离状态的城市社会空间。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城市贫困阶层主要由下岗、失业人员构成,主要包括:原属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因企业陷入困境而失业或下岗等待的人员及其家属;因个人素质低、竞争能力差而无法找到工作的待业者;难以承受物价持续上涨的低收入者;商海竞争中的失败者,天灾人祸造成的贫困者,单亲家庭中的成员,从事不法行为乃至判刑的人员及家属,以及无稳定工作的进城农民工,等等。(2)城市新贵空间城市新贵空间是指由城市权力阶层和富裕阶层构成的城市空间。当代中国城市的新富裕阶层大多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并拥有前代人难以想象的财富;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并热衷于追逐经济变革的大潮;但他们同样“鱼龙混杂”,例如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参差不齐,他们的财富或源于体制内,或源于市场,也有的很难说清楚财产来源。(3)城市新移民空间“新移民”指的是由农村迁居城市的移民群体。由于流动人口中的个体务工经商者不需要通过地方单位或是企业化的经营主体,而是直接以家庭或是近似家庭的身份同客居的城市发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联系,使得异地人口务工经商和择地安居呈现特殊规。克拉玛依的河南村(4)城市全球化空间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新国际劳动分工、技术科技革命以及现代交通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加快全球化的步伐,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经济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全球城市作为跨国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不仅吸引了跨国精英阶层,且还有从事低收入工作的难民、流亡者。跨国移民社区案例近年来,在全球化影响下中国东部沿海大城市出现了许多跨国移民族裔聚居区。广州黑人聚居区(越秀区小北路街区)社会网络结构分为3个圈层:核心层为非裔商人圈第二层为非裔社团组织圈第三层为非裔商人与本地中国居民所组成的外圈层广州黑人街广州黑人街广州黑人街广州黑人街广州黑人街广州黑人街探讨题:1、黑人在广州的大量聚集会给我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2、我国政府该如何解决广州的黑人问题?广州黑人街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一)城市社会分异1、城市社会空间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既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城市社会空间通常具有泛指与特指两重含义:城市社会空间泛指城市里面一切人类所感知或体验的空间;城市社会空间特指城市里面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如唐人街、贫民窟、富人区等。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随着城市社会阶层分化现象的深化,在城市会出现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一致的城市空间分异,导致贫富相对聚集,体现为不同群体在集体消费资源、住房、工作等方面的临近性和趋同性,扩大至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当居住空间成为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地位象征的时候,居住分化便成为社会分化在城市空间上的体现。因此,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实质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是指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新的社会距离,从而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分化和相对集中的演化过程。3、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力因素布斯(Booth,1902)最早对西方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并采用制图技术对伦敦居民的居住状况进行了描绘。值得一提的是,布斯也是最早采用所谓“社会指数”来描绘城市社会空间状态的学者。之后,根据“芝加哥学派”学者在20世纪上半期所进行的系统而经典的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由所谓“自然区”所组成,这种自然区指的是“具有相同物质和文化特征群体的集合”。基于此,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对芝加哥的各类大型“自然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北部围绕密西根湖的富人区和南部的黑人区。类似“自然区”的思想和方法为城市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思路,用以解析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结构。3、社会生活转型的三个要素20世纪中期,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新的空间统计方法开始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运用。史域齐(Shevky)和贝尔(Bell)将现代城市的发展视为社会转型的体现,进而将社会生活的转型归结为三个要素:社会经济地位:指的是劳动分工的专业化趋向和社会地位的分化带来的愈加明显的阶层分化;种族地位:现代城市社会由愈来愈分化的族裔聚居区所构成;城市化或家庭状况:指的是传统家族生活的衰落和更为城市化的现代家庭生活的兴起。城市社会空间三个因素(1)经济社会地位(2)种族(3)城市生活方式(1)经济社会地位由于人们的教育水平、职业和收入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进而以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为基础,产生经济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异逐渐凸显,城市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成为其社会阶层分化的主导因素,城市社会空间是城市社会“等级结构”在城市空间上的外在表现,因此,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空间分异的前提。(2)种族又称人种,指代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划分是极具争议性的课题,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均存在差异。全球化人口的自由流动使得大量跨国移民在某些城市聚集,而他们所填补的将是低端劳动力市场与服务业,以此维系整个城市的运行与再生产。唐人街(3)城市生活方式不同的阶层、家庭类型和种族,其形成的城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常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如老龄化社区、蚁族社区等城市社会空间。城市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居住迁移的决策。美国有三种典型的城市生活方式:家庭至上主义者事业至上主义者主张消费主义者3、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式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式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相关。居住分异的模式还可以通过两种主要形式来评估,即空间的隔离和空间的集聚。当代中国由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城市正处于转型时期,多样复杂的新社会空间类型正不断出现:新城市贫困空间、新富空间、新移民空间、“国际化”空间、“城中村”等,总体表现为一种特别的“中国式社会空间”,它兼具多元、异质、高密度、弹性变化以及某种程度的过渡性。四、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学出现了所谓“空间”的转向,随之出现一系列对于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的新认识、新观点和新理论。当代城市的社会与空间形态相互影响,空间是认识当代城市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视角。对空间的分析也因此发展成为城市社会学一个重要的思想源泉与研究领域,用以解释城市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1、“社会空间生产”理论概述“空间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一个关键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这一概念的城市理论和城市研究呈现爆炸性增长,已经发展成为当代城市理论和城市研究的典型范式。空间生产是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1、“社会空间生产”理论背景首先,“空间生产”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和学术背景。20世纪50-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段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人文科学学者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20世纪60年代后,尽管自称实证主义在科学上是客观的,但这些空间分析却致力于提供“对社会有用的结果”,即为资本服务的“空间技术”。例如,区位分析在为工厂寻找最有效率的区位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传统上对“有效率区位”、以阶级观念为出发点、带有浓厚经济色彩的定义。2、“社会空间生产”核心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国外学者在有关空间生产问题上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派别。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是空间生产理论的奠基者。列斐伏尔指出,每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对应的社会空间(Lefebvre,1992),即每个社会都处于既定的生产模式架构里,内含于这个架构的特殊性质形塑了空间,同时空间不断生产社会关系。空间生产理论的奠基者社会空间3、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对“空间
本文标题:(完整版)第七章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3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