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概念隐喻概述作者:李倩杨秀敏曾莉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6期【摘要】1980年,莱可夫(GeorgeLakoff)和约翰逊(Mark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将隐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隐喻研究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正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将从认知隐喻的发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其概述。【关键词】认知隐喻发展研究范围研究意义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Johnson提到“metaphorispervasiveineverydaylife,notjustinlanguagebutinthoughtandaction.”(Lakoff&Johnson,1980:4)“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渗透到了我们的语言,同时渗透到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Lakoff&Johnson的认知隐喻概论对认知语言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认知隐喻也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的新热点。一、认知隐喻的发展1980年,Lakoff&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最早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隐喻是从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域到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域的映射。这些提法都促进了认知语义学对概念结构的研究,从而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李福印,2008)。但是Lakoff&Johnson对概念隐喻的提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的20年里,他们继续坚持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并对概念隐喻理论不断的完善。Johnson认为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隐喻的,哲学也是隐喻思维。同时,其他语言学学家也在不断地对概念隐喻进行探索研究,例如法国语言学学家GillesFauconnier和MarkTurner针对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些不足,又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一般来说,概念隐喻理论主要涉及的是约定俗成的隐喻化概念模式,合成理论则更适用于创新意义的构建。我国认知语言学家们也开始涉足于整合理论的研究。二、研究内容Lakoff在1933年发表的论文《当代隐喻理论》中系统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Lakoff用目标域(targetdomain)、源域(sourcedomain)、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schema)等术语来解释概念隐喻。Lakoff认为概念隐喻就是用源域(通常为较具体的概念域)来描述目标域(通常为较抽象的概念域)。例一:a.Weneedtobuttressthetheorywithsolidargument.龙源期刊网论据不成立上述例句中,buttress、shaky和collapsed都是用来形容建筑物的,现在用来描写理论。“建筑”和“理论”比较而言,建筑物在人们的大脑中更为形象具体,理论的形成和建筑的修建在人们大脑中有着一个概念的存在,即“理论是建筑物”。用修饰建筑物的词语来描写理论,使得人们在认知“理论”时更为形象,更容易懂得其内涵意义。在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有这样的举例。例二:ARGUMENTISWARa.Heattackedeveryweakpointinmyargument.b.Yourclaimsareindefensible.c.Hiscriticismswererightontarget.d.I’veneverwonanargumentwithhim.在上述例句中,“argument”(争论),claims(宣称),criticisms(批评)都是表示口语中争执的词语,与其搭配的“attacked”(袭击),“indefensible”(防不住的),target(目标),won(取胜)都是用来形容战争的词语。这种词语上的隐喻性搭配决定于观念上形成的隐喻“争论是战争”。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可以用大脑中已存在的认知来表达,也就是我们认知中的一个概念域来表达另一个概念域,另一个概念域即被概念隐喻化。Lakoff认为“ArgumentisWar”这样的概念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中,隐喻是概念问题,因此称之为概念隐喻。三、研究意义概念隐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方面使我们队概念系统的来源有着新的理解,另一方面解开了我们思维方式,对我们进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就是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跨概念域系统映射。隐喻不是空虚的,不是空想的,也不仅仅是修辞的,它是本义的,如实的反应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该理论对我们认知未知世界,更好的了解当下的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龙源期刊网总之,概念隐喻的研究意义重大,但是像Lakoff&Johnson对概念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并不多,我们需要更多的学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到概念隐喻的研究中,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认知世界。参考文献:[1]LakoffG.and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andLond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李文萍.《隐喻》中的概念隐喻认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吕华蕾.概念隐喻对词汇习得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5]赵芳芳.概念隐喻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1.
本文标题:概念隐喻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5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