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剖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若干概念1、民族斯大林提出“四个共同”的标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客观性)安德森:“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民族是认同的产物。(主观性)我以为,民族是血缘、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种族——生物性(基因、血缘)有科学依据和客观标准(体质人类学),分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有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蒙古褶、铲型门齿等特征。民族——政治性(与国家相联系)客观实在与主观认同交织而成的共同体。族群——文化性(心理)有一定的客观基础,但以主观认同为主。2、中国“中国”一词始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初为地理概念(国中、京师、中原),后有文化、政治、族群含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中国正式成为国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仍然简称“中国”。“一个中国”民族国家与朝代国家。“大清国”牌楼。一八七六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中国展区3、中华“中华”一词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与中国一词含义近似,但更偏重于文化。4、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词始见于20世纪初,最初指汉族,后来泛指中国境内所有民族。《辞海》:“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是指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各个族群构成的自在的共同体和中国现实中存在的56个族群构成的自觉的共同体。5、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大学演讲,题目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点之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论点之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论点之三:中华民族“所包含的50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如果把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如实地摆清楚,也就是一部从(中华)民族观点描述的中国通史。中华民族是国族,中国的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个国族之下的56个族群。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花篮瑶社会组织》(1935)《江村经济》(1938)《乡土中国》(1948)《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988)“文化自觉”系列文章(1997—2005)二、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1、中华民族的起源孕育(先秦时期)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过去曾流行过“外来说”和“摇篮说”。“外来说”认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来自中国本土以外。其中以“西来说”影响最大。“摇篮说”认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然后幅射到全国各地。经过中国考古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外来说”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摇篮说”是片面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源自中华大地(本土说),是多元起源,“满天星斗”(苏秉琦)。黄河流域不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摇篮”(核心——辐射),而是“熔炉”(内聚——扩散),到夏商周时成为中心。良渚文化玉璧(浙江)良渚文化玉琮(浙江)红山文化C形龙(内蒙古)红山文化玉猪龙(内蒙古)红山文化整身塑像(内蒙古)牛河梁遗址(内蒙古)牛河梁遗址女神像2、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秦汉至清末以前)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形成了以汉人为核心的农耕族群共同体,北方草原形成了以匈奴为核心的游牧族群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汉族初步形成。司马迁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是黄帝。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把各族群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将黄帝华夏始祖的地位典籍化,影响极其深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当时许多王公贵族都自称是炎黄之后,这未必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以炎黄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共同体和中原华夏隋唐皇室和不少王公大臣都有胡人血统。唐代胡风盛行,族群交融,成就了大唐盛世。独孤氏、宇文氏、长孙氏。十分之一的唐朝宰相都是胡人出身。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又一个族群大融合的时期。各族群之间你来我往,时战时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元朝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族群执政的王朝,也是中国疆域最大的王朝,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国游牧区与农耕区的完全统一。清朝是中国第二个少数族群执政的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基本上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和各族的格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曾经在中国北方叱咤风云、盛极一时的族群后来销声匿迹了,分别融入到其他族群之中。汉族是最大的吸纳者。汉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成分最杂、意识最淡的族群。有许多族群都为汉族提供了有生力量,补充了新鲜血液。当然,汉族也为其他族群增添了力量。2010年2月7日新华社电,经过基因检测,汉族已经没有专有的DNA,现今中国已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2010年2月22日《光明日报》报道,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海国领衔的《中国全民族肤纹格局》研究成果公布,中国56个民族的肤纹特征表现出各民族肤纹基因相似,有很强的融合性。汉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族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3、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自觉(清末民国时期)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升级,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西方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中华民族在危机中走向自觉。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出现。时局图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也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浴火重生的时候。中华民族在《义勇军进行曲》中真正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各民族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共同承受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共同憧憬着中华民族的复兴。4、中华民族的重构与复兴(新中国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前后持续了20多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确认基诺族,共识别了55个少数民族。目前汉族有12亿多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91.51%,其他55个民族合计有1亿多人,其中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有19个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塔塔尔族、珞巴族3000多人。基诺族珞巴族塔塔尔族高山族(原住民)胡锦涛:“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核心,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时要坚持“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为何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动愈演愈烈?“泛民族主义”(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的泛滥。第一次、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掀起的是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导致民族分裂主义的泛滥(肢解多民族国家,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东突厥斯坦”源于8世纪以前中亚古代文书中提到的“突厥斯坦”一词,原意是“有突厥人的地方”,具体所指仅仅是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的一部分地方。18世纪,在欧洲人的一些著作中开始出现了南突厥斯坦、北突厥斯坦、中突厥斯坦、西突厥斯坦等地名,所指地理范围也扩展到亚洲东部、中部的许多地区。19世纪,今独联体境内的几个中亚汗国被称为突厥斯坦,也称为俄属突厥斯坦或西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则用来指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有时也泛指整个新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东突厥斯坦”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并没有政治内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疆的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开始利用“东突厥斯坦”的概念大做文章,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分裂祖国统一的活动。1933年,萨比提大毛拉在国外扩张主义势力的支持与纵容下,在新疆喀什建立了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虽然仅仅存在了三个月就垮台了,但消极影响比较深远。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还在借此鼓吹、煽动。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改革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反对党”、热比娅的“世界维吾尔人大会”。1990年“巴仁乡暴乱”、1992年乌鲁木齐爆炸案、1996年“赶汉”系列刺杀行动、1997年2月伊宁骚乱、乌鲁木齐爆炸案、2009年7、5乌鲁木齐恐怖事件、2013年冲击金水桥、2014年昆明火车站恐怖事件都与“东突”有关。中国迅速崛起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惧”和敌对势力的合流。企图遏制中国。文化差异导致的分歧。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不同,存在分歧。一些民间国际组织同情甚至资助民族分裂势力,至少在客观上帮助、纵容了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动。民族隔阂的长期存在。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利益就会存在,民族隔阂就会存在。仍需自我完善与发展。民族政策的完善与落实,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民族矛盾由来已久,民族问题极其复杂,民族团结来之不易。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有责。要铺路搭桥,不要挖沟筑墙。要与邻为伴,与族为善,要像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人各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仅民族之间应该如此,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都应该如此。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和解、和平、和谐。
本文标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6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