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建筑防火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建筑火灾蔓延的基本途径,重点掌握建筑防火设计。了解建筑安全疏散时间和疏散距离的概念,重点掌握建筑安全疏散设施。教学重点与难点:建筑设计、建筑安全疏散教学方法及课时数: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4课时主要参考书:《实用消防管理学》、《公共安全管理教程》、《建筑灭火设施》、《建筑防火设计原理》主要教学内容:案例: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2008年11月14日6时10分许,上海商学院一女生寝室使用“热得快”发生火灾,4名大学生被火围困在阳台,慌乱中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消防人员正在清理火灾发生现场发生火灾宿舍存在的问题:1、3层通往4层的楼梯口设有一扇伸缩铁门阻隔;2、宿舍七楼楼顶搭建的简易工房;3、灭火器超过保持期;4、寝室没有水龙头;5、寝室建筑没有设置躲藏和疏散地方。思考:1、寝室发生火灾后怎么做?2、为满足安全需要,宿舍修建时应该进行哪些安全设计?第一节建筑物防火概述一、建筑物的含义和分类(一)建筑物的含义建筑物构建物人工建筑而成,由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组成,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整体物物。(二)建筑物的分类1.按用途分为民用、工业、农业建筑。2.按建筑结构类型分为砖木、砖混、钢筋混凝土、钢架建筑。3.按承重方式分为承重墙承重、框架结构建筑。4.按耐火程度分为一、二、三、四级建筑。5.按建筑高度分为地下、低层(单层和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地下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24米以上且为2层以上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高度在100米以上的建筑。•屋顶面低于室外地坪面的建筑。台北国际金融中心大厦(508米)迪拜塔(688米)二、建筑火灾的蔓延热对流热辐射热传导相邻建筑物之间火势的传播(二)建筑物火热蔓延的途径一、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一)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第二节建筑防火设计材料的燃烧性能构建的耐火极限建筑物的耐火等级A—不燃烧材料1B2—可燃烧材料3B1—难燃烧材料2B3—易燃烧建筑材料4建筑建材性能(二)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含义对任一建筑构件按规定的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热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称作为耐火极限。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计算公式T-T0=345Lg(8t+1)t-试验加热时间(分钟)T-时间炉内标准温度(度)T0-炉内初始温度(度)(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耐火等级的决定因素建筑物的重要性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建筑物火灾负荷建筑物高度建筑耐火等级以楼板为基准,比楼板重要的耐火等级高,比楼板次要的耐火等级低。建筑物耐火等级划分耐火等级楼板耐火极限建筑物特征一1.5小时主要建筑构件全部为非燃烧体二1小时吊顶为难燃烧体外,其他建筑构件全部为非燃烧体三0.5小时屋顶可为燃烧体,钢筋混凝土楼板和砖墙组成的砖木建筑四0.25小时木屋顶,除防火墙外,其他结构均为难燃烧体和燃烧体(一)防火间距的含义为防止火势蔓延而在建筑物之间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二)确定防火间距的原则1.考虑热辐射的作用。2.考虑灭火作战实际需要。3.有利于节约用地。(三)设置时主要考虑因素热辐射、外墙门窗面积、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大小、风向风速、建筑物高度、消防设施等。二、防火间距(三)建筑物之间防火间距的规定民用建筑防火间距防火耐火间距等级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679三级7810四级91012厂房的防火间距防火耐火间距等级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101214三级12146四级141618高层民用建筑之间及高层民用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建筑类别高层民用建筑裙房其他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高层民用建筑13991114裙房96679(四)防火间距不足的补救补救措施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提高建筑物耐火等级改变厂房工艺流程调整部分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拆除相邻建筑物(一)防火分区的含义采用防火分隔物将建筑物空间划分成若干区域的局部空间。(二)防火分区的作用将火势控制在限定区域,阻止火势蔓延,减少火灾损失,并为人员安全疏散和扑救提供有利条件。(三)防火分区的划分要求一类高层民建最大分区为1000平方米,二类为1500平方米,地下室为500平方米。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扩大一倍三、防火分区•(一)防火门含义设置在防火分区间或防火分隔间与疏散走道、安全出口间,具有一定耐火极限的防火分隔物。四、防火分隔物防火门分类等级耐火极限适用范围甲1.2小时防火墙及防火分隔墙乙0.9小时楼梯间或通向楼梯和前室的门、单元住宅向公共楼梯间的分户门丙0.6小时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井壁防火门设置要求向疏散方向开启,关闭后能从任何一侧手动开启;疏散走道、楼梯间的防火门能自行关闭;常开防火门起火时应具有自选关闭和信号反馈功能。(二)防火墙分类内墙防火墙外墙防火墙室外独立防火墙含义是指砌在地基上,用于隔断火势传播的不燃实体墙。设置要求耐火极限不少于4小时(高层建筑为3小时)。防火墙用于截断燃烧体和难燃烧体的建筑时,屋面的面层为不燃烧体时,防火墙应高出屋面不小于40厘米;为燃烧体时,则应高出屋面不小于50厘米。(三)防火卷帘(四)防火阀(五)消防水幕器五、防烟分区含义是指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50cm的梁而划分的防烟空间。设置要求需要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房间,均应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超过500㎡,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一、安全疏散允许时间安全疏散设计时间安全疏散允许时间≦第三节建筑物内部安全疏散安全疏散设计时间一般民用建筑: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可为6分钟,三四级为2-4分钟。人员密集场所:一二耐火等级建筑可为5分钟;三级耐火等级建筑不超过3分钟;其中剧院、电影院等,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不超过2分钟,三级耐火等级建筑不超过1.5分钟。二、安全疏散距离确定安全疏散距离应考虑的因素烟对人体的危害人员密集知程度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人对建筑物的熟悉程度安全疏散距离是指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间门或住宅门的距离和房间门到疏散楼梯间的距离。鸟巢人员疏散设计鸟巢人员安全疏散三、安全疏散设施(一)安全出口1、含义是指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房间的门、楼梯或直通室外的门。(1)易于寻找,并有明显标志;(2)多层公共建筑、地下室,每防火分区不应少于两个;(3)允许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时,最小宽度不小于1.4M;2.设置要求(4)剧院、电影院、礼堂不应少于两个,且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5)安全出口的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不应采用悬吊门、侧拉门,严禁采用旋转门,自动启闭的门应有手动开启装置;(6)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入场门、太平门不应设置门槛,门内外1.4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二)安全疏散楼梯和楼梯间敞开楼梯间指建筑物内由墙体等围护构件构成的无封闭和无防烟功能,且与其他使用空间相通的楼梯间。在一层至五层普通建筑中广泛采用。封闭楼梯间是指用耐火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适用于高层工业建筑、六层及以上的一般民用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高层民用建筑和十二层至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防烟楼梯间具有防烟前室和防排烟设施并与建筑物内使用空间分隔的楼梯间。一类高层民用建筑、超过32m的二类高层民用建筑和塔式住宅、19层及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采用。室外疏散楼梯用耐火结构与建筑物分隔设在墙外的楼梯。用于应急疏散,辅助防烟楼梯使用。对已建成又需要曾设疏散楼梯的建筑,可作为一种补救措施。设置要求(1)应满足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2)靠近标准层或防火分区的两端布置,以便于双向疏散。(3)居住建筑内,可燃气体管道不应穿过楼梯间,如必须穿过时,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4)楼梯间在各层的位置不应改变。(5)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突出物。(三)疏散走道设置要求1.疏散走道的长度应满足技术规范对最大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2.简明直接,避免弯曲。3.走道内不应设置阶梯、门槛等突出物。4.具备一定的耐火性能,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5.设有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四)消防电梯1含义是指具有耐火封闭结构、防烟前室和专用消防电源的电梯。2设置范围一类公用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公用建筑;塔式建筑;十二层以上单元式住宅。3设置数量面积小于1500平米的设1台;大于1500小于4500设2台;大于4500设3台。(五)疏散指示标志(六)应急照明灯第四节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一、含义公安消防机构对法律规定需要审核的建筑工程项目,从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所实施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安装监督检查和消防验收等执法活动。二、依据《消防法》、《建筑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及技术规范。三、范围公安部规定的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四、消防监督审核主要内容(一)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中涉及消防安全的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二)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三)建筑物防火、防烟分区和建筑构造;(四)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五)消防给水和自动灭火系统;(六)防烟、排烟和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设计;(七)消防电源及其配电;(八)火灾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疏散指示标志;(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室;(十)建筑内部装修的防火设计;(十一)建筑灭火器配置;(十二)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防爆设计;(十三)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中有关消防设计的其内容。四、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的程序决定审查受理申报其他工程应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依法取得施工许可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进行抽查。建设单位在验收后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进行抽查。抽查不合格,禁止投入使用。思考题第三章建筑防火
本文标题:建筑防火设计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7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