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
第1页总共4页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1.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A.有利于维护东汉王朝统治B.反映了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2.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3.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第2页总共4页4.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5.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促进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减轻农民的负担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6.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7.明代开荒而成耕地的屯田规模很大,但弘治年间官像马文升奏称,天下屯田被“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土地兼并恶性发展B.屯田促成社会分化C.政府强化社会控制D.政府鼓励发展农业经济第3页总共4页8.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经营方式出现变化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9.“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流转加速所导致的土地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有了新的表现。特别是这种土地分散化,部分抵消了土地兼并的趋势。”这反映土地流转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D.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10.下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和耕地数据变化表。据此推知,清朝A.农耕经济达到顶峰B.自耕农经济的盛行C.租佃关系遭到破坏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第4页总共4页材料二《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况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6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8分)
本文标题: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7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