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地理学科课程计划安排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结合我市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进行编写,共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以及高三两轮复习的教学建议。一、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现状分析(一)现状1.通过二轮六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地理学科已形成比较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每一课时教学内容都有了相应的学案、教案。2.通过校本化的课程实施,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形成地理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3.教学中更加重视地理图表、图像的分析,学生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4.通过每堂课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课堂教学不断趋于完善。5.地理教研组各成员对地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实施有了更系统、深层次的认识,并在小高考、高考中取得丰硕成果。(二)问题1.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的局限性,制约了听课的效率和知识的掌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何时补充初中地理知识,补充什么,用何种方式补充存在困惑;2.高一学生思维的浅层次及空间思维的缺乏导致必修1第一单元的学习具有一定困难;教师在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学广度和深度上有些纠结;3.人教版必修1是整个高中地理最难的一部分内容,高一学生思想上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课后无巩固时间,许多学生该部分知识掌握差,给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留下很大的隐患,特别是选地理的学生今后2学习很困难;由于课时紧,教师在必修1教学节奏把握上很困难,即教师在内容取舍和节奏把握上还有困惑。4.学生课堂实验和课后考察活动太少。三、各年级教学进度高一:1.第一学期完成人教版必修一的学习——地理模块1学习。2.第二学期完成人教版必修二的学习——地理模块2学习和必修三第一单元。高二:必修班:1.第一学期完成人教版必修三;复习必修二和必修一;2.第二学期小高考迎考训练。选修班:1.第一学期完成1.世界、中国地理概况;2.人教版必修三;3.海洋地理(如果期中考试后只有2课时,则《海洋地理》放到第二学期)。2.小高考结束后一轮复习开始,5月1号前完成两本选修和地球和地图,学期结束时完成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复习。高三:1.第一学期完成高考一轮复习。2.第二学期进行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四、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一)总的教学建议高一:为入门教育,立足趣味性和基础性教育。教师备课立足于基础性和方法性,上课的趣味性,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教师注重“图文转换”方法的运用;一章进行一小结,把知识盲点及时补上。“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要浅显直白,要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归纳、提取或从生活经验中建构新的知识,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领略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并掌握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同时要适度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高二:注重学法指导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二的选修学生要对他们课后看书的重要性以及怎样看书、怎样反思教师所讲和自己所看的知识、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方面加以指导,教师要不断的反复和强调并加以督促和检查,用一个月的时间让他们养成习惯。大量的填或画图练习也很必要。还需指导记忆方法,通过默写检查掌握程度,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与鼓励,为高三厚积博发打下基础。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选取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纳形成规律,说明此类知识的出题形式及答题技巧,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小高考后进行高三一轮复习节奏在地球地图和地球运动两块知识要慢;课堂知识点容量不能太大,课堂注重大量训练,课后要求学生归纳整理规律和错题;教师注重课后答疑辅导。注意整个高二阶段对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有计划性、衔接性、完整性,也要体现层次性。高三:厚积博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高三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水平已发展到了较高层次,在心理方面,感知、思维、情感均较以前成熟。兼顾高考要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轮复习抓基础同时注重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地理复习进入二轮后,其重点是以专题的形式把知识系统化,通过知识整合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对纯记忆的知识的淡化,根据学生一轮复习下来所掌握的情况选择某一方面重点突破,在精选专题上下功夫,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要自己设计题目,一般是以地理专题知识综合为小题,以中心问题形式设计为情景,强调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重视图表阅读和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地理知识延伸、迁移、灵活应用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述能力。高三复习中对试卷的讲评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每一份试卷高三老师在讲评之前都要做一番细致的研讨总结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分类归纳,集中讲评。讲评试卷,大可不必按题号顺序进行,可以采取分类归纳、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评,这样可以使学生3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负迁移。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每次考试后,及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①反思解题方法、过程和规律。不满足于一种解法,开拓解题思路,学会创新,防止思维定势,总结各类题的解题规律、技巧等,为以后“从优、从快”解题打下基础。通过评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解题能力。(二)各学段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新授课的教学安排必修一:一、宇宙中的地球(共8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粗体表示重点)教学建议1.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课时)1.天体系统2.太阳系概况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别,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2.知道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4.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1.第一课时对学生地理基本素养进行问卷调查;说明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2.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3.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1.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课时)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知道太阳大气层的分层。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1.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课时)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3.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3.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4.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5.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6.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7.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8.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1.指导学生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原因。2.地球运动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叠加、合成的结果,注意分析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41.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知道岩石圈的组成。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运用模型,配合所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备注:本章8课时含练习1课时。国庆前完成第一章的教学国庆放假布置如下作业:1.经、纬网相关练习;2.画二至二分点光照图(侧视和俯视);3.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4.地球运动相关课后作业。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4+4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2.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2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阅读示意图,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2.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3.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2.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课时)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与天气1.知道锋面的概念和类型。2.运用图表,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3.运用图表,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低压、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2.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4课时)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3.季风环流4.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1.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2.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3.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可通过简单介绍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期中考试(考到季风气候)2.4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教学中应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起着加剧作用。2.观看气候变暖的科教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5响。(1课时)学生环境保护意识。3.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课时)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教学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6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