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考重点知识归纳(诗歌鉴赏-小说阅读-人物传记-新闻-论述类文本)
1语文高考相关知识归纳一、诗歌鉴赏:(一)基础:1.诗歌标题:(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揭示作品的线索;(5)表明诗歌的题材;(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2.意象:(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寄寓了××感情3.意境: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4.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等。5.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反语、反问、叠词、反复、列锦(即名词组合、意象叠加)等。(2)表现手法:衬托(烘托、反衬)、对比、象征、渲染、赋(铺叙)比兴、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先抑后扬、先扬后抑)、虚实结合、对写法(即对面落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怀古讽今,卒章显志等。(3)抒情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景与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诗歌结尾)事与情(理)----即事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怀古讽今、寓理于事物与情(理)----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寓理于物(4)描写方式:①正面描写(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肖像、神态]、细节;物---形、声、色、态、味)、侧面描写、正侧结合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③描写角度:感觉上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视听结合。内容上分----形、声、色、态;绘声绘色、摹状观察角度上分----远近结合(由远到近、由近到远),高低结合(由高到低、由低到高),仰视、俯瞰等状态范围主次上分----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对比)(5)结构方式:总分、层进,开篇点题、伏笔、铺垫、呼应、过渡等(二)鉴赏诗歌形象1.鉴赏人物形象:(1)明确形象:思想性格特征(两字词或四字词)+人物身份(隐士、官员、文人、思妇、游子、征夫、农夫、渔夫等);(2)结合诗作分点说明、概括;(3)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诗人通过形象所寄寓的感情)。2.鉴赏事物形象:(1)描述物象(“翻译”相关诗句);(2)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不同感官),或运用什么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侧面烘托),写出了物象的什么特点?(3)指出象征意义(所写之物象征什么?),或作者借所写物象表达的思想感情。23.鉴赏景物形象:(1)描述景象(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特点,点明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简要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3)根据氛围特点说明表达了(烘托了、反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三)鉴赏诗歌语言:1.“炼字”题(哪个字用得好?哪个字精炼传神?)(1)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含义。(2)简练形象地描述()该词所在句子的句意,指出手法、词性、活用等(3)分析表达效果或作用。2.鉴赏“炼句”艺术(问法:哪个句子用得好?这个句子好在哪里?)(1)解释(或“翻译”)该句的意思。(语言尽量优美整齐)(2)简练概括句子表述的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3)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语言效果、描述效果、抒情效果、阅读效果)。3.鉴赏诗歌语言风格:(1)点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1.点明手法。(用什么)2.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内容。(怎么用)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作用如何)(五)鉴赏诗歌情感态度(一般为多种情感):1.分析角度和依据:(1)显性信息:(1)标题(2)注释(3)作者、时代(4)情语(2)隐性信息:(1)题材(2)意象(3)景物(4)典故(5)手法2.题材类别:(1)送别抒怀诗:主要表现重逢之喜、离愁别绪(离别在即之愁)、别后思念之情、宦游之苦、鼓励之意等。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2)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之艰、漂泊之苦,思乡念亲之情、对圣上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旅途的孤寂、夜行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苦等。(3)边塞征战诗:内容主要包括:边塞风光的壮美(或荒凉、苦寒、恶劣);边塞战士生活的艰苦,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将吏的刻薄暴戾、冷漠无情;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的感伤或壮别感奋等(4)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写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游山玩水之乐,躬耕田园之乐,对自然风物的喜爱,对现实(世俗)的不满,对官场的厌倦,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向往),对高洁坚贞的品格的追求、对自由闲适之趣的追求,或表达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等。(5)怀古咏史诗是作者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常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以古喻今、借古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表达的情感多为物是人非的惆怅(感慨),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劝谏批评之意等。(6)即景感怀诗:对山水美景的喜爱,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对俗世(官场)的厌恶等。(7)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事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运,或忧民生,或反映时代的离乱,或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抒发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的豪情,或表达仕途失意的苦闷,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或讴歌河山之美等。(8)咏物抒怀诗:或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或托物寓理(意),借物言志,3以物自况(喻),表现高洁不俗的品格、自甘淡泊的隐逸之乐、;或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六)评价诗歌的情感态度:1.概括诗歌内容,点明诗歌情感倾向;2.表明自己的看法,并结合相关诗句内容说明理由。二、小说阅读(一)小说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的概括:(1)形式:人+事(因+果)(2)步骤:①梳理情节(梳理思路脉络):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作用),然后写……(作用),再写……(作用),最后……(作用)。②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2.小说情节结构和特点的分析:(1)单线型结构(2)复线型结构(双线结构):明暗两条线索。(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3.小说结构技巧:(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等。4.小说开头段落的作用:(1)悬念式开头: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5.小说中间段的作用: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6.结尾段的作用:(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交代人物……的结局(命运);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4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7.小说标题的作用:(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或者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作用。(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画龙点睛、揭示……的主题、隐含……多重含义、意蕴丰富、寄托作者的……情感等作用。(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与……对比,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强化……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8.小说标题的含意(意蕴)①指代意义;②双关意义;③比喻意义;④象征意义;⑤情感意义;⑥态度、价值观意义。(二)小说人物形象:1.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角度:①概括情节,点明性格特征。②概括主人公对他人的举动、关系后,点明性格特征。③分析人物正面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的描写以及侧面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④分析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⑤借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的评价,点明人物性格特征。(2)答题模式:一个词(两字词或四字词)概括+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概括。(每点如此)(注意)分点答题,一般至少三点。每点尽量在一条横线内完成。2.小说人物的作用:(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某种启示、主题和意图。(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的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3)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
本文标题:高考重点知识归纳(诗歌鉴赏-小说阅读-人物传记-新闻-论述类文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6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