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一、关于刘少奇刘少奇生平•1898年,出生于湖南宁乡。原名绍选,字谓璜,化名胡服。•1919年在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二三十年代,先后在上海、广州等地工作,参加领导了五卅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9年六届四中全会当选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8年任中原局书记,组织建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1943年返回延安,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1945年在党的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49年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1954年一届人大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6年党的八大会后,任政治局常委、副主席。•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1969年11月,受林彪、“四人帮”的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在开封不幸病故。•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为他恢复名誉的决定。对刘少奇的最新评价•2008年11月11日,胡锦涛在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党的建设等领域作出许多理论建树,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深入总结和提炼我们党治党治国的重要经验,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胡锦涛:“在刘少奇同志的理论贡献中,尤为突出的是关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刘少奇同志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是党内公认的党建理论家。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论党内斗争》等都是党建理论的重要著作。”•刘少奇同志理论素养高在党内外都是有名的,有“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说法.•王光美:“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读的书又多又杂,家里没有多少书,就成天泡在同学家里读书,因为他排行第九,所以大家就叫他‘刘九书柜’。参加革命后他也一直坚持有空就读书,结婚后我发现他随身带的小木箱里没几件衣服,几乎全是书和文件。王光美二、《论修养》的产生背景•(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亟待加强党的建设,塑造和培养好的党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具体表现:•第一,留苏派掌握的意识形态以及在党内的领导导致“左”倾路线的出现,革命事业受到阻碍。•苏联和共产国际一度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有特殊的影响和发言权•鲍罗廷:1923~1927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苏联驻中国国民党代表、国民政府高等顾问。鲍罗廷•米夫:上世纪三十年代王明等上台的幕后推手•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导致革命一度陷入低潮米夫•李德: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党的“左”的错误,但未在主流的党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相应的作用,党内的理论权威还是熟读马列主义经典的留苏派。毛泽东和刘少奇所坚持的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情势的政策、策略和战术都无法得到认可和执行。延安时期的毛泽东一度不敢去中央党校讲演•第二,共产党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员数量从6万多人急遽减少到1万多人。1940年前后,全国党员的数量从3万发展到121万。入党条件的降低和数量的急剧扩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内鱼龙混杂、思想不纯的状况。•刘少奇:“加入我们党的人,不只是来自社会上的各阶层,而且是带着各种各色不同的目的与动机而来的。很多的党员,固然是为了要实现共产主义,为了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伟大目的而来加入共产党;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党员,就还是为了其他的原因与目的而来加入党的。•譬如,我们有某些农民同志以为过去“打土豪分田地”就叫“共产主义”,再进一步的真正的共产主义,他们在入党时是不懂的。在今天也有不少的人主要是由于共产党抗日坚决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来加入党的。另外还有些人主要是由于在社会上找不到出路——没有职业、工作和书读,或者要逃脱家庭与婚姻等,而来共产党中找出路的。还有些人是仰慕共产党的声望,或者只模糊认识共产党能救中国而来的。最后甚至还有个别的人为了要依靠共产党减轻捐税,为了将来能‘吃得开’,以及被亲戚朋友带进来的等等。”•1938年10月毛泽东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9年5月陈云发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都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但过于原则化。而刘少奇的《论修养》通过详细的对比和论证,为如何作一个好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提供了详细的回答。(二)《论修养》是“新启蒙运动”语境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关于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是中共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和北方局宣传部长陈伯达直接领导和发起的。其所启之蒙已主要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李慎之:还是救亡推动了启蒙,只是启蒙转了向。•在运动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命题。•陈伯达:中国当代文化一方面应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优秀美好的成份;另一方面,应吸收世界伟大的文化传统和成就,在马列主义的框架下,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先进的外国文化结合起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概括为:“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论修养》诞生于1939年,一方面诞生于“新启蒙运动”当中,与“新启蒙运动”的语境脱离不开,另一方面也是这一语境中产生的经验总结的进一步提升。(三)刘少奇与毛泽东思想上的共鸣与互相支持•刘少奇与毛泽东在1930年代的上半期,都处于党内“异己”的境地而又坚持自己的策略战术。《论修养》也暗含着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思想的一致性。•毛泽东:“他讲‘修养’,我讲‘整风’,意思是一样的”。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产生经过•全国抗战爆发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抗日战争的需要,党采取了大量发展党员的方针,大批优秀分子和其他进步青年被吸收入党,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因此,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极为严重的任务。•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的命题。这在刘少奇思想上引起强烈共鸣,使他产生了写作论共产党员思想意识修养的想法。•193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从河南回到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受马列学院院长、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总编辑张闻天的邀请,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讲演。随后刘少奇又到延安中央党校作相关讲演。•应张闻天请求,刘少奇将讲演整理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于1939年8月20日、30日和9月20日,在《解放》周刊第81期、82期、83和84期合刊陆续发表。•同年11月7日,延安解放社(人民出版社的前身)出版了单行本。•1942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把《论修养》列入延安整风运动中各级干部学习的22个必读文件后,《论修养》更是广为流传。同毛泽东的有关党建著作一样,被全党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代表作。•此后,刘少奇于1949年和1962年对《论修养》进行两次修改,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这本书被译成蒙、维、朝等13种民族文字和俄、英、日、法、德、西班牙、捷克、荷兰等多种外文,在全世界发行2050多万册,影响遍及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内容概论•1、修养的必要性:马列主义与儒家传统的互相印证•按照马列主义原理这一路径,刘少奇强调“修养”出于如下原因:一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二是无产阶级所承担的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类的历史任务;三是无产阶级以及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政党——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先锋”性的要求。•“一个比较幼稚的革命者,由于他:(一)是从旧社会中生长教养出来的,他总带有旧社会中各种思想意识(包括成见、旧习惯、旧传统)的残余;(二)没有经过长期的革命的实践;因此,他还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要改变这种情形,他除开要学习历史上的革命经验(前人的实践)而外,还必须亲自参加到当时的革命的实践中去,在革命的实践中,在同各种反革命〔进行斗争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加紧学习和修养。”•刘少奇论述的“修养”又不完全是马克思列宁意义上的,同时还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的成份,即“内圣外王”的人生规划以及《中庸》、《大学》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之道。•刘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封建思想家在这里所说的是他自己修养的过程,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天生的“圣人”。•刘论:“另一个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2、修养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模范•刘:“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只是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而应该按照党章的规定力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斯大林:“如马克思、列宁那样‘清楚和确定’,那样‘奋勇作战和无情对付人民公敌’,那样在困难与危险的时候,‘没有任何害怕和类似害怕的心理’,那样‘忠诚纯洁’,那样‘钟爱人民’,并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和态度去解决复杂问题,从各方面考虑问题,周密计较问题的正反各方面”。•传统中国人以孔孟为修养标准,而刘将马恩列斯作为共产主义的“圣人”,主要是由于他们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真理的创始人,具有认识世界的本质规律的才智。•毛泽东(1958):“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真理在他们手里,为什么不崇拜呢”。刘少奇在这部分有明显的“扬弃”•弃:“在过去某一时期内,某些教条主义的代表人,……根本不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只是胡诌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术语,自以为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装作马克思、列宁的姿态在党内出现,并且毫不知耻地要求我们的党员象尊重马克思、列宁那样去尊重他,拥护他为‘领袖’,报答他以忠心和热情。他也可以不待别人推举,径自封为‘领袖’,自己爬到负责的位置上,家长式地在党内发号施令,企图教训我们党,责骂党内的一切,任意打击、处罚和摆布我们的党员”。•扬:“另一种人就完全和前一种人相反……他们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同时又着重调查和分析活生生的现实,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本国无产阶级所处的各方面情势的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不以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结论为满足,而要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立场上,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身体力行,活泼地去指导一切的革命斗争,改造现实,同时改造他们自己”。3、如何修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刘:”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我们不能这样去修养。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刘:“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当前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是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就是说,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总之,我们要使马克思
本文标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37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