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宝宝发烧后的急疹有妈妈说:8个月的宝宝早上发现头有些热,身体也有些发烫,量了一下腋下体温37.3度。精神状态还好,就是容易困,有些闹。这是出生后第一次发烧,不知道是不是急疹。还有的妈妈说,如果是生疹子的话应该是发高烧,我家宝宝当时生疹子时38度多烧了三天最高的时候到了39.8。因为疹子发展的很慢医生也看不出来,还给她吃了几次退烧药,一直到全身长满了才确诊。一、幼儿急疹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急性出疹性疾病。目前认为此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通过呼吸道传播,常见于婴幼儿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3~4天,然后骤然退热并出现皮疹,病情很快恢复。发病特征:(一)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为多。感染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2岁居多,尤以1岁以内最多。潜伏期一般为5~15天。(二)幼儿急疹发热期以突然高热起病,热度可高达39.5~40度以上,持续不退或有波动,持续3~5天。高热初期可伴惊厥。高热期间,患儿同时有的出现轻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肿、眼结膜炎。在发热期间有食欲较差、恶心、呕吐、轻微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并且咽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此期除有食欲减退、不安或轻咳外,体征不明显,仅有咽部和扁桃体轻度充血和头颈部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表现为高热与轻微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三)幼儿急疹出疹期病程第3~5天体温骤然退至正常,热退时或热退后数小时至1~2天全身出现皮疹。这时孩子已经退烧,可安然入睡,在医学上称“退热疹出”,是幼儿急疹的特有表现。皮疹首发于颈部和胸部,很快波及全身,出现不规则的小玫瑰状斑疹或斑丘疹,直径为2~3mm,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可以消退,很少融合。皮疹最先见于颈部和躯干部位,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较多,面部和膝以下皮疹较少,这是以中心多周边少的向心性皮疹为主要特点。皮疹多为分散性,亦可融成一片,皮疹持续24~48h很快消退,无色素沉着,也不脱皮。偶有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轻度肿大,整个病程8~10天左右。发热时血液中白细胞总数降低。由于此病发病前持续高热、症状和体征方面又缺乏特异性,因而早期很难诊断,直至热退后全身出现皮疹才真相大白。该病预后良好,病孩得病后可获得一生免疫力,一般不会再得此病。二、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幼儿急疹由病毒引起,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病儿出疹后病情就可开始好转,故一般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尤其对高热病幼儿应予以退热镇静剂,加强水分和营养供给。目前尚无十分肯定的抗病毒药,对巨细胞病毒有用的抗病毒药可以在重症患者试用,有人用阿昔洛韦(aciclovir)效果不显著。认为更昔洛韦(ganciclovir)或膦甲酸钠(foscarnetsodium)效果较好。年轻的妈妈在遇到这种情况下,不要急于给孩子退烧,应查看疫苗接种情况,配合医生治疗。(二)护理治疗该病一般不重,应着重一般处理,加强护理,病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新鲜,被子不能盖得太厚太多。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经常给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渍,千万不要洗澡,以免着凉;也不要给他抓痒,如果他痒的话,可以用手掌轻按。给孩子多喝些开水或果汁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进毒物排出。急性期让宝宝多卧床休息,卧床至皮疹消退。高热时有大量的水分损失,要注意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和营养物质,多喝白开水、菜汤、果汁等。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合理搭配膳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患病期间的饮食,吃流质或半流质,应以牛奶、米汤、豆浆、粥以及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果出现腹泻等并发症,也是由于该种病毒引起的,腹泻时不可摄入白开水或者葡萄糖、含乳糖的食物(包括含乳糖的牛奶),应喝浓稠的米汤,加适量盐。高热持续不退的可用冷水敷在前额或服用退热药,小量退热剂,哭闹烦躁试用镇静剂。惊厥则及时止惊。也可以进行物理降温。病儿经对症处理后大多在出疹后4~5天就会康复。幼儿急疹在皮疹出现以前,诊断较为困难,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不良,当热退疹出后,诊断明确,病即将痊愈,家长无需再带婴幼儿到医院看皮疹,因不需特殊治疗。三、急疹预防(一)幼儿急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带出的唾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所以是会传染的。如果你的孩子与病儿密切接触,体内缺乏免疫力,就完全有可能被传染该病传染性不强,预防措施参照呼吸系统疾病预防方法。凡与病儿接触过的婴幼儿应在10天内密切观察,如发生高热,即予以暂时隔离,以免扩大传染。(二)幼儿急疹的前期症状该病在出疹前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如咽炎、腹泻,同时颈部周围淋巴结普遍增大,这对幼儿急疹的诊断很有意义。(三)幼儿急疹患者将终身免疫幼儿急疹对婴儿健康并没什么影响,出过一次后将终身免疫。健康强壮的宝宝绝大多数不会有后遗症!一生中感染两次以上者极少见。hscvdw伟德国际
本文标题:宝宝发烧后的急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39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