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论国画教学中线性素描与西方形体素描的融合
龙源期刊网论国画教学中线性素描与西方形体素描的融合作者:范鲁杰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21期摘要主要针对国画素描教学与西画素描教学进行比较,探讨其相互关系,使国画线性素描能够利用西方成形的素描体系。关键词素描;国画;西画中图分类号:J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93-02OnTeachingof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andWesternFormLinearSketchFusion//FanLujieAbstractThisarticlemainlyaimsatthe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andWesternpaintingsketchteachingofsketchteachingwerecomparedtoexploretheirinterrelationships,makeChinesepaintinglinearsketchcanusewesternformingsketchsystem.Keywordssketch;Chinesepainting;westernpaintingAuthor’saddressQiingdao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China266071;Weifa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houguang,Shandong,China262700素描这一概念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新文化思想的发展与传播,西式艺术教育引进与普及下,进入中国的。中国画是以线为主的艺术,它表现事物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线条来完成的,不存在素描的概念。西方的素描是以体面以描绘体积感为表现手法的,这与中国画在造型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一谈到素描,往往认为只有西方美术存在素描关系,也就是说西方画是立体的,东方画是平面的。这是一种偏见。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追求绘画的完美,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1)以结构为造型依据。就人物画而言,西方有很完备的解剖学,画家特别注重人体解剖和人体绘声绘色原理的应用。西方以油画为主,特别强调人物形体在光与影条件下的变化。西方绘画教学也从人体结构和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功方面训练,他们对人体的骨骼肌肉掌握得十分精妙,训练也十分严谨。中国古代的画家受长期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往往在衣服的纹理和人物的传神方面下功夫较大,但是透过人物服装,仍然感觉到中国人物画的形体也是十分准确的。如同中医通过把脉就能够把病看得很透彻是一个道理,中国古代画家透过服装研究人体,还能把形体搞得那样准确,这是很了不起的。传统中国画通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创造出一套完整的通过内部结构的严谨表现外在结构的方法。中国画内部结构的严谨性是国际公认的,这种严谨不单是训练的结果,更是一种体悟的结果,并代代相传。龙源期刊网)强调形神兼备。形神兼备就是说要画的对象不但要神似,更重要的要神似。西方画家在这方面是颇有研究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人物造型准确,表情刻画生动,五官表情十分到位。中国画从魏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开始就一直强调形神兼备,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理论根据。在顾恺之创作的《洛神赋》中,画家正是通过人物的动势、体态、表情生动地刻画了洛神的美以及由于人神殊途,曹子建怅然若失的神态。3)强调形象的特征。形象特征也就是人物的面目特征,即一个人面部特点以及职业年龄对人物气质的影响。西画中许多肖像画正是通过细致地刻画人物面部特征使性格刻画得非常好。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堪称孔庙的镇庙之宝,由复制的石刻本拓印的《孔子行教像》拓本也成为山东省拓印最多的古迹拓本。《历代名画记》称其“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其中他的地狱变相尤为出色。根据因果报应,他把在人间作恶的坏人安排在阴间,让他们受尽各种折磨。据说他画的地狱变相虽无牛头、马面、剑林等可怖之物,但“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上面讲的是中西方绘画的共通之处,但是中西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西方绘画强调点、线、面的结合,追求空间体积的真实,通过光影等造型手段表达物象的真实感。中国画在表现真实感上则更“直接”一些,强调以线造型,压缩了物象的真实体积,在有限空间里创造了一种略有浅浮雕的感觉的真实。有了这种了解,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共通之处为中国画学生利用素描进行训练提供了前提,不同之处为进行专业素描训练明确了方向。中国画是以线为主的艺术,中国画的线条勾勒,每个线条都非常讲究,类似于书法,每条线都有它的交待,每条线都有它的起折转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发挥好中国画用线的艺术,用线来表现万物。线是中国画主要表现的手段,如何画好线在中国画专业基础学习当中尤为重要。1)用线条表现体积。中国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没有油画表现立体来的直接,但也要将线条的表现力藏身于立体感之中,利用线条的疏密、粗细、刚柔等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质感。2)用线条表现明暗关系。西洋画可以说是光与影的艺术,而中国画的线条很难直接表现光与影的变化。中国画的表现比较含蓄,它不直接告诉观众哪个地方是受光的一面,那个地方是背光的一面,而是巧妙地运用纸张的空间,它讲究的是惜墨如金,不该用笔的地方绝不用笔,不作交待,让观众去想象。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中国画的这些特性,比如在画人物画时,受光的地方线条要细一点,背光的地方线条要粗一点;受光的地方用淡一点的墨,背光的地方用重一点的墨,有时结合皴擦法表现增加立体感。3)用线条表现透视关系。中国画是特别讲究虚实关系的,近的东西用线和用墨都要实一些,远一点的东西用线就虚一些,所谓近实远虚就是这个道理。近的东西用重黑、浓墨或者枯龙源期刊网墨,远处的东西用淡墨、湿墨来表现;近的东西刻画要具体,远处的线条要概括。这里既有对西洋画的借鉴,又有古代艺术大师的经验总结,切不可本末倒置。无论是形体还是线,讲的都是结构。形体是有结构的形体,线是表现结构的线。凡是能称得上是形体的东西都不是平面的,至少有两个面组成,那么面与面的衔接部就会有线,这就形成由面到线的变化。东方人与西方人观察与审美方法的不同,出现线性素描与形体素描两种表现形式,说穿了,就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视觉观念。医学上有中医和西医,绘画中也有中画和西画,既然提倡中西医结合,在绘画中也要提倡中国画吸收西洋画中为我可用的有效成分,扩大中国画的视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方面,国画大师徐悲鸿做了很好的范例。他早年出国学过西画,他的形体素描基本功非常扎实,但他没有把中国画画成油画,没有把中国画的线性素描搞成形体素描。而是巧妙地将西方绘画技巧揉和在中国画里边,洋为中用,而不失中国画的本色。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也要将形体素描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画中去,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技法,赋予中国画新的时代感,与时俱进地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国画作品。中西方造型原则的相同,使国画基础训练使用素描这种方法成为可能,通过实践把形体素描转换成线性素描应用于国画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国画的发展与改良。参考文献[1]钟涵.廊下巡礼:从传统到现代的艺术探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2]黄复盛.中西画论选解[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
本文标题:论国画教学中线性素描与西方形体素描的融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0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