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电流定律》教学指导
第十六章电流定律第一单元电流和电流的测量在教学要求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电流和电流的测量属于理解级要求。具体为:(一)知识内容具体要求:1.知道电量的概念,记住电量的单位:库仑。知道1库仑=6.25×10-19个电子的电量。2.理解电流,记住电流的单位:安培。3.知道测量电流的仪表:电流表(安培表)。4.知道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5.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理解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二)能力目标具体要求:1.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的大小。2.会进行电流单位间的换算。3.能根据公式I=tQ计算电流的大小。4.会正确地观察电流表,并会有条理地表述观察的结果。5.会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并掌握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6.能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归纳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三)情意目标具体要求:1.通过对电流表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习惯。2.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3.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4.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教学方法具体建议这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二个:电流的概念和电流表的使用。对于这二个知识点,从学习性质上来看,是不相同的。电流属于概念的学习,电流表的使用既有知识的学习又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策略。对于电流知识点来讲,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初二学过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基础上完善电流的概念。是形成性的概念,属于上位学习范畴。因此在教学上,应采用与上位学习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体的说,在电流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创立生长点→创设情境→师生举列→归纳概括→简单应用。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电流的存在,引出电流的效应。接着对初二学过的有关电流形成的初步知识进行复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建立概念形成的生长点,引入电量的概念。以水流的形成作直观启发,引进电流这样一个物理量。第二阶段,主要介绍电流的单位,电流的单位是建立在电流的定义公式的基础上的。在公式I=tQ中,当电量Q的单位取库仑,时间t的单位取秒时:1安培=秒库仑11。此时要及时学习安培这个单位的意义:每秒钟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为1库仑时,导体中的电流为1安培。接着介绍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辅助单位及相互换算关系。通过对图16-1的观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让学生了解家用电器中除了空调器和电热水器外,一般电流均在0.1~0.5安培。使学生对电流的大小有一个概念性认识。对于电流表的使用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认识电流表,要教会学生对电流表的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表述。这一阶段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边观察边讨论、师生对话的方式上课,以加深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主要讲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对电流表的指针的调零和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对于这个阶段的知识点来说,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可以采用示范——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可采用边讲解也演示操作,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测简单电路(手电筒电路)的电流。应使学生明确电流表的量程的选择、电流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串联连接和“+”、“-”接线柱)。告诉学生,电流表的电阻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而将其看作一根导线,因此,绝对不允许将电流表的接线柱直接与电源的两极相连接。这一实验的安排非常有必要,可以为下一个实验设置坡度降低难度。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读数时视线与指针垂直。且安照“一看(接线柱——量程),二认(最小刻度),三读数”的口诀让学生学会读数。第三阶段是学生实验: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由于电路的连接还是初二时学习过的内容,因此本实验应该有三个目的,分三个层次完成:首先是串联电路的连接——小灯泡是否亮?属于复习电路的连接。其次是电流表的使用。再次是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结论”让学生探索、归纳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对于测量并联电路的电流也同样分三个层次完成。不同之处在于电流表读数时不要求估读,因此,要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五)单元学习过关检测(1)双向细目表:要求题号知识点知道理解会答对题数达标率(%)电量的概念(1)电流的概念(2)(6)(7)(8)(9)(10)电流的单位(3)(4)(5)电流表的观察(11)(12)电流表的使用(13)(14)答对题数达标率(2)检测题:1.电流是由形成的。叫做电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基本单位是。2.电流强度是用来描述导体中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_______通过导体横截面的叫做电流[强度],用符号表示。3.电流的国际单位的主单位是,符号,实用单位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4.0.5A=mA=μA;40mA=A=μA;500μA=mA=A。5.下面是几种常见的用电器,请选择恰当的工作电流值,并用符号填在各用电器后面的括号内。A.2微安;B.3毫安;C.300毫安;D.1~2安;E.约20安;F.100~200安。电子手表();普通家用白炽灯();手电筒();电焊机()。6.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实际电路中,电流从电池的______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池的_______极。在金属导体中,能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则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__________。在图11-1中,标出导线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7.2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4库仑,则导体中的电流是____安培。8.导线甲中通过的电量是Q甲,导线乙中通过的电量是Q乙,若Q甲Q乙则--()A、导线甲中的电流比导线乙中的电流大;B、导线甲中的电流跟导线乙中的电流一样大;C、导线甲中的电流比导线乙中的电流小;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9.已知甲导线在10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5库仑,乙导线在5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3库仑,那么通过甲导线和乙导线的电流I甲和I乙有-------()A、I甲I乙;B、I甲=I乙;C、I甲I乙;D、横截面积不知道,无法比较。10.用蓄电池供电,放电电流为7.5安培时,可持续放电100秒,若要求持续放电时间改为6.25分,则放电电流应控制为多少安培?11.安培表是以_________为单位的电流表,它的符号是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培表使用时,要注意四点:(1)安培表必须跟被测电路(或用电器)_______联;(2)必须使电流从安培表的_________接线柱流入,从________接线柱流出;(3)通过安培表的电流不得超过安培表的__________;(4)绝对不允许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将安培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12.图11-2所示是一个有两个量程的安培表,请将观察的主要结果写出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要测量并联电路中灯泡L2中的电流,图11-3中正确的电路是--------------()14.图11-4是对某一电路测量,电路的两个线头接在“十”、“O、6”两个接线柱上时指针的位置。测得的电流是________安培。图11-1图11-2ABCD图11-3图11-4第二单元电阻和变阻器在教学要求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电阻和变阻器属于理解级要求。具体为:(一)知识内容具体要求:1.理解电阻,记住电阻的单位:欧姆。2.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3.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二)能力目标具体要求:1.会在电路中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三)情意目标具体要求:1.通过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渗透“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2.通过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归纳演绎→得出结论。”的研究性学习的环节。3.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清实质”的认识能力。(四)教学方法具体建议这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二个:电阻的概念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对于这二个知识点,从学习性质上来看,是不相同的。电阻属于概念学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既有知识的学习又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策略。对于电阻知识点来讲,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性的概念,也属于上位学习范畴。因此在教学上,应采用与上位学习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体的说,在电阻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师生举列→归纳概括→简单应用。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按课本图16-9的电路进行演示,通过对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电阻的存在,知道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引出电阻的概念。接着,介绍电阻的单位。第二阶段,主要定性地讨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可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导线的材料、导线的形状、导线的长短、导线的粗细、温度的高低等。在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电阻大小时,必须采用的研究方法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这里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控制变量这种方法,而避免生硬的灌输。从而设计控制其它因素的实验方案,让学生领会实验16-4中表格第(1)、(2)项的含义。由于导线的电阻可以从多用表上直接测出,故从记录的数据和灯泡的亮暗变化中可以得到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用粗细、形状和长度不同的铅笔芯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实验。我们的经验:铅笔芯的长度要在10厘米以上,否则实验效果会不明显。关于温度对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用废日光灯管内的灯丝串联在小灯泡的电路中,用酒精灯对废日光灯管内的灯丝加热,可以明显地看到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还可以讨论为什么通常在开灯的一瞬间电灯的灯丝会烧断、介绍超导现象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认识滑动变阻器,在上一节课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基础上,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在出示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上面两个叫金属棒接线柱,由于金属棒又粗又短,电阻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接线时随便接哪一个都是等效的。下面两个叫电阻丝接线柱,接线时将决定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丝。最好能向学生介绍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上涂有一层绝缘漆,因此相邻的两根电阻线不会因接触而短路;滑片P与电阻丝接触处却因把漆摩擦掉了,因此可以良好地接触。以避免学生产生认识障碍。这一阶段的知识虽然属于陈述性知识,但要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上课,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第二阶段主要讲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对于这个阶段的知识点来说,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可以采用示范——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可采用边讲解也演示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给每一个学生小组提供一个多用表,让学生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测量某一电阻丝接线柱与金属棒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大小的变化。这样做虽然较麻烦,但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滑动变阻器在不同的接线方式时滑片移动引起电阻大小的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清实质”的认识能力,为以后解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打
本文标题: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电流定律》教学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6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