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运用“支架”理论指导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1运用“支架”理论指导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上海市雪野中学董蔚一、问题的提出初中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原先一直是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通过机械地模仿操作和反复地强化训练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说灌输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容易和方便的多,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这种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也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系统知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对教学设备和课前准备要求不高,对教师来说是非常“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对学生来说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没有一个具体的学习经历的话,学生即使是知道的知识也是十分空洞的,犹如空中阁楼。灌输式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会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很容易造就我们俗称的“书呆子”。要解决这一问题,“支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教学模式。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什么是支架?支架原先是在造房子之前起辅助作用的,尤其是要造高楼大厦,更少不了这个支架。“支架式”教学对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支架式”教学是重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就是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向深层次引入。“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的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如在初二《电路的连接方法》的一课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分析出两种知识水平:一种是目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如某初二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使一个小灯泡发光的方法等;一种是学生潜在的可能达到的知识水2平分析,即学生必须在更有经验的人的帮助下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如上述的这位初二学生以原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在老师有效的引导,有控的开放下,就有可能把学习向更高一层次的方向推进,“如果再增加一个小灯泡,你会用怎样的连接方法使它们发光?”从而引出电路的连接方法。这两种知识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一定要介入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支架”,而“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时空。所以“支架式”教学实际上也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有效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其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一种“支架”的支撑下,主动、积极建构自己“知识的高楼大厦”,跨越“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而教师的教为学生的“知识的高楼大厦”提供必要的“支架”,以支持学生不断的构建“知识的高楼大厦”,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关注的不仅是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且也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建构,也就是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建构与发展。在“支架式”教学中,“支架”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提供一个暂时性的、帮助学生发展自身学习潜能的一种教学策略或教学用具,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这个暂时性的“支架”不是随意搭的,它也不像实际在造房子时的支架,楼有多高就要搭多高;也不一定要从平地开始搭,而是要搭得恰到好处,要搭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随着学生对方法和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而逐渐撤去“支架”,只要学生自己有能力了,这个“支架”就可以不要,从而将对知识探究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的责任逐渐转移给学生,最后让学生完全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并通过学习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究到的新知识。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环节“支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创设情景→搭建支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效果评价。(1)、创设情景3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体验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面临的难题,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究兴趣,结合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吸引学生全面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在学习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促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兴趣,自觉地观察物理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进入到理想的求知状态。如在《压强》一课中,给同学们讲述在北方寒冷的冬天,一位年轻人救助落进冰窟窿的孩子的故事,描述了救人的细节,进而提出一个问题——“救人那么紧急的事,年轻人为什么不赶快跑上前,却要慢慢爬行呢?”由此引入新课课题——压强。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慢慢集中起来,兴趣也顿时被激发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课中,在上课时出示一块平面镜面向全班学生,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看到自己的“像”。但此时学生照镜子的兴奋心情与平时照镜子的心情截然不同,在学生的兴奋之中,引出今天的课题就是研究你们为什么会在平面镜中成像。教师创设的情景,可以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活动中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可以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2)、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搭建“支架”。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阶段。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探究问题方向;接着,教师就要围绕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所需要的“支架”,该“支架”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最后,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过程,并且教师的有效引导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渐增强而逐渐减少。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方法》的一课中,初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是已经学习了如何使一个小灯泡发光的方法;会画使一个小灯泡发光的电路图、用笔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图;用导线连接实物;了解电流的形成并能够指出电流的方向。但是如何使两个小灯泡发光?这时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电源(干电池两节),电键,两个额定功率不同的小灯泡,导4线若干。在这里学生“最近发展区”就是用所给的实验器材把两个小灯泡、电源、导线、电键等电路元件连成一个正确的电路,使它们都能发光。给学生提供的“支架”就是:看书,向老师询问,与同桌交流,实验操作。在这个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主动学习,教师巡视课堂,发现问题个别指导。(3)、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放手试着拆掉“支架”,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选择自己的实验方法,独立进行探究,解决问题。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案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方法》的一课中,探究的内容就是:(1)电路的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探究开始时教师先适当地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在所给的实验器材中自己去动手实验,两至四人为一组进行实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巡视课堂,适时、适量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沿“支架”逐步攀沿。这时是学生分组实验,因为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尽相同的,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在使两个小灯泡发光时,会出现不同的方案,如把两个小灯泡连接成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即使同样是连接成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也会因电键位置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电路图。这样的分组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不仅可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4)、合作学习在这一阶段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协商,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的成果,共同解决自主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方法》的一课中,在探究电路的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时,当学生自主探究了使两个小灯泡发光的不同方法,并把不同的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们找出两个小5灯泡连接方法相同但电路元件连接顺序不同的电路图,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很顺利的得到了串联、并联的概念。在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也可以采用上述的方法,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探究,还可以帮助学生设计这样一张表格:串联并联概念电键所接位置对电路的控制作用电流回路(选填“一条”,“两条及两条以上”)两灯间的工作关系(选填“互相影响”,“互不影响”)在这个阶段每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创意,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相互交流,不仅是小组内交流,而且组与组之间也要进行交流。学生看到伙伴们的创意很有特点时,他们都会想学一学,创意好的学生也会很乐意地充当小教师,对自己的伙伴们把自己探究的心得进行毫无保留地交流。这些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中自然生成的宝贵资源,也是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最好的“支架”。(5)效果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自主学习能力;(2)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阶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以上所说的各个环节只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同班级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不同的学生,其最近发展区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分析学生在学6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从而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预先设计的学习“支架”进行修改和补充。对有些好的学生可以适时地撤去学习“支架”,而对于较薄弱的学生可以搭建新的学习“支架”,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互动。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实际体验以及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积极主动的建构,从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本该生动的物理学习变成了枯燥的知识传授。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和推进,物理教师会成为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控制学生的物理学习。教师和学生二者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时,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讨论,不仅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而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也会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是讲授物理学科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1、张鹏孟进: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3、林崇德冯小秋:物理学习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标题:运用“支架”理论指导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6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