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教学中“学习支架”的创设
物理教学中“学习支架”的创设上海六团中学段若谷学习支架的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支架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都在不经意间用到了“学习支架”。如“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创设、解题时台阶的铺垫”等。但由于是不经意的或者是随意的,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产生的效果就不够理想。有了“支架理论”后。用它来指导课堂教学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支架,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学习支架”进行课堂教学改进的一些体会。(一)创设问题支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激发起来’,因此,创设问题支架就变得非常重要。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开始还是整体过程中,以及教学的某些细微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问题的创设要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例《简单的磁现象》一课是在学生从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磁铁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接触过磁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首先提问:“同学们平时玩磁铁时(或者在小学自然课上)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引起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会回答:磁铁能吸引铁,指南针能指南北,辨别方向。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准备大头针、铁屑、铁片、玻璃片、陶瓷瓦片、镍币铜片等,不足的老师加以补充)进行实验探索。学生实验:用条形磁铁分别靠近刚锯条、镍币、铜片、铁片、玻璃片,陶瓷片等,观察现象。问:磁铁到底能吸引那些物质呢?学生通过实验很容易回答:磁铁能吸引铁和镍。(教师指出,磁铁还能吸引钴,由于钴是稀有金属,平一般很难见,但科学家已经做过实验证实了磁铁还能吸引钴)由此学生得到完整的结论: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设问:磁体上各部分的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看看那些器材可以用来探索这个问题,这次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作指导。(把一些铁屑或大头针平铺在一张大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铁,蹄形磁铁放在上面然后轻轻提起磁铁)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说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结论,教师加以修正并板书)这样通过几个问题支架设和小实验,学生很自然的自己就获得了“磁极”的知识。问题支架的创设还应贯穿整节课,因为,问题最容易创造一种激疑的动态氛围。在得出磁极的概念后,马上提问“从实验可以知磁体都有两个极,那怎样表示和区分两个磁极呢?这两个磁极一样吗?”通过这两个问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热情步步高涨。(二)创设实验支架使学生充分感悟探究的过程、观察现象、发现规律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初中物理教学更突出了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知识的特点。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亲身感悟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简单的磁现象》一课在传统教学上只要求老师做演示实验,为让学生成我把体现教学内容重点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使学生自主地“学”,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自觉获取知识,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实验:1、用细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央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观察它静止的的方位。2、在用支架支起小磁针,使它在水平面自由转动,观察它静止时的方位。学生得出结果: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教师补充: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总是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为了区分这两个磁极,就把指南的极叫南极(S极),指北的极叫北极(N极)。再问: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学生马上就能答出,这样学生就轻松地获得了“指南针的原理”(在这里还要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学生为此感到自豪,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接着提问:两个磁极除了指向不同还具有什么性质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学生实验:3、把一块条形磁铁用线吊起,用另一快条形磁铁的S极分别慢慢靠近吊起的那个磁铁的N和S极。观察磁极之间的作用,归纳实验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了,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激发起来了,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成功者的乐趣。三、创设习题支架作铺垫降低知识难度每年“中考”总有一部分能力题是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往往认为这一类题是很难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设置有效的学习支架,将难度分解,使学生顺着“支架”(台阶)一步一步到达“顶峰”。例题:某同学用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和若干导线,测定电阻RX的值。所有元件均完好,电源电压为6伏不变,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电路连接正确。闭合电键,该同学在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a)、(b)所示。(1)请在下表中补上实验数据表格的发现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为0.2~0.58安;当滑片在中点附近某个位置时,电有关栏目。(2)根据该同学的实验器材及观察到的现象将有关的数据填入表格内,并求出RX的阻值。(计算电阻时,精确到0.1欧)123物理量实验序号(a)(b)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程序是:先复习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再到测电阻的基本方法。然后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题目做些改变再过度到“中考题”,这种设计看起来似乎很合理,由易到难,一步一步深入,层次也很清楚。可是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不能很快“入题”,抓不住关键点,或者不会用“关键点”。我自认为讲得非常清楚。却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我改变了策略,先设置一组习题作为支架支架1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伏,滑动变阻器标“20Ω2A”字样,合上电键后当滑片P滑到中点位置时电流表读数为0.3A求(1)电压表读数是多少伏?(2)RX的阻值为多少欧?分析:要求电压表示数,即RX两端的电电压U2利用串联的特点I=I1=I2U2=U-U1只要先求出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1=IR,解:U1=IR=0.3安×10欧=3伏U2=6伏--3伏=3伏RX=本题的解题方法学生容易理解。支架2:在第一题的基础上改变2、,电源电压为6伏,滑动变阻器标“20Ω2A”字样,合上电键后当滑片P从左端滑到右端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为0.14∽0.58安,滑到中点位置时电流表读数为0.3A求(1)当滑片P在左端、中点、右端时电压表读数U1、U2、U3分别是多少伏?(2)RX三次的平均阻值为多少欧?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并完成第二题。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再来讲例题就顺利多了,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让学生认真耐心读题,注意题中RX=U2I3伏0.3安=10欧的关键点,找出相关条件。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可。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设计和用好“学习支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支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最及时的帮助,引领和激发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自觉,自主地去探求知识,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支架是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技术,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改进中提高和完善。我将会不懈地努力,以求新的进步。2006-8-10完稿
本文标题:物理教学中“学习支架”的创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6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