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4年河北省中考真题化学部分(解析版)
2014年河北省中考真题理化合卷(化学部分)1.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C的(B)A.鸡蛋B.西红柿C.米饭D.牛肉解析:鸡蛋中富含蛋白质;西红柿中富含维生素C,米饭中富含糖类;牛肉中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B.空气中的氮气常用作保护气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常用作灭火剂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解析: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常用来作霓虹灯、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等,但不用做灭火剂,二氧化碳常用作灭火剂。3.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D)A.两个氮分子:2NB.钙离子:Ca+2C.两个氢原子:2H2D.氧化镁:MgO解析:A.两个氮分子:2N2;B.钙离子:Ca2+;C.两个氢原子:2H;D正确。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B.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解析:A.水只能溶解部分物质,如油、石子、碳酸钙等都不溶于水,故错误。B.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些则是既不吸收热量也不放出热量,如:氯化钠;还有些则是吸收热量,如:硝酸铵,故错误。D.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不能再溶解其溶质,但是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选C。5.下图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解析:A中酚酞溶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所以不能达到鉴别目的,其他选项均正确。6.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B)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浓盐酸也具有吸水性B.O2和O3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C.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D.酸雨的pH小于7,所以pH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C.带电荷的微粒有离子、质子、电子、原子团等。D.pH小于5.6的雨水被称为酸雨,所以pH小于5.6大于7的雨水不是酸雨。7.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和足量的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XYB.t2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C.t3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D.t3时,消耗盐酸的质量:X=Y解析:由图可以看出t1时,产生气体的质量:XY,故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t2时X已经反应完了,而Y与盐酸的反应没有结束,题中又说了两种金属等质量,故此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故B正确。t3时,两种金属都完全反应了,故此时消耗金属的质量:X=Y,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成气体的质量XY,故消耗盐酸的质量:XY。C正确,D错误。8.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D)A.纸张要双面使用B.随手关闭水龙头C.尽量不用一次性物品D.少用自动铅笔,多用木制铅笔解析:自动铅笔只需要换铅笔芯即可,木制铅笔要用木材制造,不利于保护森林。9.所示实验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C)解析:铜和黄铜相互刻划,能够刻出划痕只能说明两者的硬度不同,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试题评论】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的结构,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0.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B)A.给轮胎打气B.粮食酿成酒C.铁水铸成锅D.过滤粗盐水解析: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C、D都没有新物质生成,B中粮食变为酒精。11.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C)解析:A中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以免发生火灾。B中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C中温度计使用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正确。D中应该用镊子拿砝码,用手拿砝码会污染砝码,导致结果不准确。12.下列对科学知识的应用错误的是(C)A.铁由于导热性能好,用来做暖气片B.铅锑合金由于熔点低,用来做保险丝C.甲醛由于有防腐作用,用来保鲜食品D.洗洁精由于有乳化作用,用来除去餐具油污解析:甲醛具有防腐作用,常用来保存标本,但由于甲醛有剧毒不能用来保鲜食品。13.[2014河北13题2分]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A.松香、玻璃、沥青属于非晶体B.尿素、氨水、磷矿粉属于氮肥C.白酒、雪碧、蒸馏水属于混合物D.橡胶、氯化钠溶液、石墨属于导体解析:B中磷矿粉属于磷肥,C中蒸馏水属于纯净物,D中橡胶不属于导体。【试题评论】分类学习法贯穿于整个中性化学的学习当中,也是其他学科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物质的分类为河北重卡的必考内容,理化综合题中涉及的常见分类有混合物与纯净物,有机物与无机物、单质与化合物、晶体和非晶体、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学肥料的分类、氧化物、导体和绝缘体等。学习物质的分类关键是要掌握物质分类的标准,能将其系统化,并从整体上去归类。14.下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A.甲: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B.乙:铜片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铜比银活泼C.丙: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一根远离,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D.丁:测力计示数与钩码重相等,说明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解析:甲: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表述一定要严密。【试题评论】实验操作及分析题是把化学实验和物理实验联系起来,或者两个学科的交叉实验(比如天平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及分析实验的能力。27.如图所示是小明眼镜的照片。(1)小明是近视眼,所用的镜片是凹(选填“凸”或“凹”)透镜。(2)眼镜所用材料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塑料。(3)眼镜带久了,镜架上会产生铜锈,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生锈除与空气中氧气和水有关,还与空气中的CO2有关。解析:(1)近视镜是凹透镜。(2)塑料属于合成材料,铜属于金属材料,玻璃属于无机材料。(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推断,碱式碳酸铜中含有铜、氢、氧、碳等元素,由此推断还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关。【试题评论】调教师用书第179页考查四第4题的试题评论。28.双能源(汽油和天然气)汽车以其经济,污染小等优点备受人们青睐。(已知汽油的热值为3.2×107J/L、天然气的热值为7.2×107J/m3)。(1)内燃机是汽车的“心脏”,它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的机器。(2)完全燃烧9L汽油放出的热量与完全燃烧4m3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相等。(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解析:内燃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使汽车跑起来。【试题评论】能源和环保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能量转化,热值计算和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计算都是很简单的,只要细心认真即可做对。化学方程式也是基本方程式,按书写步骤书写即可。29.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比较水煮沸前后的硬度。(2)生活中常用燃烧的方法来鉴别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3)可用来制作糕点或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碳酸氢钠。(4)小明家新装修的房间中放有几包活性炭,其目的是:吸附有害气体。(5)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碘的一格。请写出从中获取的一条信息:碘原子的原子序数是53。解析:(1)将肥皂水加入水中搅拌,若出现较多泡沫的为软水,若出现较少泡沫,并且有多浮渣的是硬水。(2)点燃后,天然纤维一般不会有臭味,只有些微焦味,烟一般为白色,烧过处不会结成一块;合成纤维一般有臭味,烟一般较黑,烧过处结成块状。(3)可用来制作糕点或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小苏打即碳酸氢钠。(4)新装修的房子内甲醛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有害物质。(5)从元素周期表中能获取的信息有: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名称的汉字可以判断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30.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1)甲是蒸发溶液的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飞溅。(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后,白磷燃烧。比较打开活塞前后的现象,证明白磷燃烧需要与充足的氧气接触。烧杯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3)丙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比较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31.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如图所示的是A、B、D、E的相关信息(重叠部分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为Fe2O3。(2)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3)物质E的用途之一为作燃料。(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解析:由图可以看出A、B组成元素相同,A为红色,B为黑色,初中阶段符合此条件的只有:A为氧化铁,B为四氧化三铁,因此是C铁单质。E为气体单质,可以由C转化到E,则E为氢气。D为固体单质,可以由C转化到D,因此D可以是金属活动性弱于铁的金属单质。再将各物质带回原图中验证即可。氢气可以燃烧,可作燃料,此外氢气还是一种还原性气体,可用于冶炼金属。35.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实验验证】(1)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有水生成。(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了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如如图2所示的内容。【实验验证】(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阻挡炭黑,防止炭黑和氧化铜发生反应。(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先撤酒精灯,稍后撤蜡烛。【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提供充足的氧气和空气(答一条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实验操作、环境保护等,是一道综合性非常强的题。【实验验证1】证明有水生成时,一般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氢氧化钙的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升高后,水分也会蒸发一些,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交流讨论】由石蜡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可猜想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实验验证2】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阻挡炭黑,防止炭黑和氧化铜发生反应。因为炭黑也具有还原性,会干扰对CO的判断;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应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冷却后再撤蜡烛。36.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固体,并得到氧化钾溶液100g。加热时间/min0t1t2t3固体质量/g28.023.218.418.4(1)共制得氧气g。(2)计算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液质量分数。解:(1)制得氧气的质量为:28.0g-18.4g=9.6g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本文标题:2014年河北省中考真题化学部分(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51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