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6年嘉定初三化学一模试卷
化学部分考生注意:1.本试卷化学部分含三个大题。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做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a—40六.单项选择题(共20分)27.空气的成分中,属于稀有气体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氦气28.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燃烧B.玻璃破碎C.冰川融化D.干冰升华29.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大理石B.空气C.生理盐水D.冰水30.物质对应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碳酸钠—NaCO3B.硫酸—H2SO4C.氧化铁—FeOD.氢氧化钾—K(OH)31.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A.冰与干冰B.汞与水银C.金刚石与石墨D.氧气与液氧32.钒(V)被誉为金属中的“维生素”,其氧化物V2O5中钒元素的化合价是A.+1B.+3C.+5D.+733.欲使某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降温B.升温C.倒出一些溶液D.再加足够的溶质34.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C.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D.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35.依据水的化学式H2O,某同学做出的推断中正确的是A.水在常温下是无色的液体B.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2:1C.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D.水中氢、氧元素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36.2015年10月6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在青蒿素(C15H22O5)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青蒿素由42个原子构成B.青蒿素属于有机物C.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37.小红观察在不同酸碱度下紫甘蓝汁液所显示的颜色,记录如下pH12~34~67~9101112~14颜色深红紫红浅紫蓝绿黄绿黄下列物质中,能使紫甘蓝汁液变黄的是A.自来水B.食盐溶液C.稀盐酸D.氢氧化钠溶液38.镁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点燃2MgO+C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B.该反应一定放出热量C.有黑色固体生成D.该反应中CO2作还原剂39.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天然气作家用燃料B.金刚石切割玻璃C.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40.根据反应3Cu+8HNO3→3Cu(NO3)2+2X↑+4H2O推断X的化学式为A.N2B.NOC.NO2D.N2O41.“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比较正确的是A.组成: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但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元素B.性质:都能溶于水,但是CO能燃烧而CO2不能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等D.危害:都有毒性,CO2还会造成温室效应42.有关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2:1B.产生氧气的体积是氢气的两倍C.该实验证明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D.该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化合物43.现将CO、CO2和O2各1mol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冷却后该容器内的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A、1:1B、1:2C、2:3D、2:544.“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44gCO2含有2mol氧B.1molH2O中约含6.02×1023个氧原子C.氧气的摩尔质量是16g/molD.1molCO2中约含6.02×1023个氧分子45.20℃时,恒温蒸发某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克水,没有晶体析出;第二次又蒸发掉10克水,析出3克晶体;第三次再蒸发掉10克水,析出m克晶体A.m<3B.M≤3C.M>3D.m≥346.下图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的变化关系的是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B.恒温时将NaCl饱和溶液不断蒸发水C.向饱和Ca(OH)2溶液中不断加入CaO固体D.20℃时向蔗糖的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蔗糖固体ABCD溶质质量分数蒸发时间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加热时间00溶液的质量CaO的质量0溶液质量蔗糖的质量0乙甲甲10℃30℃℃℃10℃ABC七、填空题(共19分)4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按要求填空①自来水生产过程中能凝聚水中悬浮物的是(1)(填物质名称);②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2)性;③常作气体燃料的一种有机物是(3)(填化学式);④可以做食品干燥剂的金属氧化物是(4)(填化学式);⑤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5);该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6)。48.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请回答:①变化Ⅰ的现象(7),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8);②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是(9)(填微粒名称);③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填写序号);A.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B.分子变小了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④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的一条宏观信息是(11);⑤已知“●”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m倍。则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12)。49.A、B、C三个烧杯中都盛有40g水(其中A、C烧杯中水温为10℃,B烧杯中水温为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物质各10g,充分搅拌后所得现象如下图所示,试回答:已知: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①30℃,甲与乙的溶解度关系甲(13)乙(填“=”或“>”、“<”);②若将B中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还需加入物质甲(14)克;③其它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50℃时,C烧杯中的溶液是(15)(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④10℃时,上述A、C烧杯中的溶液质量分数关系为A(16)C(填“=”或“>”、“<”,下同)。其他条件不变,将温度升高,则A、C烧杯中的溶液质量分数关系为A(17)C;⑤30℃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10℃时,两溶液的质量关系:甲(18)乙。八、简答题(共21分)50.某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①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只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蜡烛燃烧片刻后熄灭,如实验一;②吹灭燃着的蜡烛,看到烛芯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如实验二;③将粗细均匀的木条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稍加热后观察木条燃烧现象,如实验三。Ⅰ.操作①中,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1);Ⅱ.操作②中,关于白烟的成分,有同学做出了下列猜想:A.白烟是水蒸气;B.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C.白烟是二氧化碳。你认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填序号)(2);Ⅲ.该同学在做实验一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做法正确的是(3)(填序号)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Ⅳ.实验三,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的外焰温度(4)。51.同学想研究不同的氧化物能否在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起催化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编号KClO3/g氧化物产生气体的体积(mL)耗时(s)10.69.848020.60.2g二氧化锰6736.530.60.2g氧化铜6789.5①写出实验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②为证明氧化铜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同学们又完成了以下的实验:Ⅰ.在实验3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将滤渣洗涤并干燥,用电子天平称量,质量为0.2g。Ⅱ.将过量的CO通入滤出的固体,按右图进行实验:仪器a的名称(6)。③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如下:装置现象实验结论A黑色固体全部变红生成了铜,反应方程式(7)B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二氧化碳Ⅲ.该实验装置存在的缺陷是(8);当出现(9)现象时,证明反应已经开始。④以上实验证明氧化铜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改变,能作为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两种氧化物相比,(10)的催化效果更好。52.同学们对实验“煅烧石灰石”展开深入探究。资料:石灰石中的杂质高温不分解。①为证明石灰石已分解,三位同学设计方案如下:Ⅰ.甲同学按图一进行实验(煤气灯亦能达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观察到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写出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1)。II.乙同学按图二进行试验,观察到B中液体变(12)色,A实验的作用(13)。III.大家认为甲同学的方案不合理,请分析原因(14)。IV.丙同学取一块质量为12.5g的石灰石煅烧,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时间(秒)060120180240300固体质量(克)12.512.311.29.28.18.1根据上述数据判断,(15)秒时,已经可以证明石灰石开始分解了。240秒时,石灰石已经完全分解了,理由是(16)。②根据丙同学记录的数据,该石灰石分解共生成(17)克CO2,物质的量为(18)mol。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这块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是(19)克。
本文标题:2016年嘉定初三化学一模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53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