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上海市光明中学等六校2013届高三3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光明中学等六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2013.3)(东昌中学、卢湾中学、光明中学、北虹中学、六十中学、同济二附中)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1.加点词“伪装”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3分)2.第三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B.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C.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4.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3分)5.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1分)漫步银锭桥刘宏伟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就能相知相守一生。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白、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6.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3分)7.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何作用?(3分)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A.首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环境,又为全文奠定了清冷、沉重的感情基调。B.作者认为携手走过银锭桥的情侣们迷信落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然,不屑一顾。C.银锭桥本是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失去了这个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D.作者漫步银锭桥,写了桥的过去和现在,桥的一带美景不再,不变的是灯红酒绿、热闹繁华。E.作者由“未来难尽想象”感悟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文章主旨有点消极。9.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4分)10.“银锭桥历史悠久”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与全文不协调,内容也不可信,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三)、默写。(6分)【任选六空,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11.(1),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4),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5)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6)落日楼头,_________,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7)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8)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辛弃疾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③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④。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注释】①作者年轻时与安徽池州东流的一位女子两情相洽。淳熙五年途经旧地,重访不遇。②划(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③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④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12.辛弃疾,字。(1分)13.古人吟诗填词讲究炼字。请就上阕中“又”、“欺”二字选择其一,谈谈它的妙用。(3分)14.本词的结束句“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4分)(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5—19题。(17分)郑燮,号,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振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曰,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生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弟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当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15.郑燮,号,乾隆元年进士。(1分)16.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①燮开仓振贷..()②岁.荒,人相食()③囊橐萧然..()④诗宗.范陆()17.文中画线句共有三个分句,请依次用“|”划出来。(2分)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在50字以内介绍郑燮。(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上海市光明中学等六校2013届高三3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54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