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物流概述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物流的定义及其内涵;掌握物流的活动过程,熟悉物流不同分类形式以及物流的作用;了解不同的物流观点、发展历程;认识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第一节物流简介人们对物流认识最早是从流通领域开始的,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关系)来认识物流的。经济运行由生产、流通和消费所组成,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社会间隔(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同)、空间间隔(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同)和时间间隔(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不同),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间隔联系起来。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行为,在具体的流通活动中,消费者用货币取得商品所有权的过程,即购销过程,称之为商流过程。而在买卖成交、商流完成后,还需要把商品运送到消费者所在地,这个过程就是物流过程,即从包装开始,通过装卸搬运、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环节,将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过程。一、物流的概念(一)物流概念的产生物流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英国克兰菲尔德物流与运输中心(CranfieldCenterforLogisticsandTransportation,CCLT)主任、资深物流与市场营销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MartinChristopher)教授认为,阿奇·萧(ArchW.Shaw)是最早提出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概念并进行实际探讨的学者。阿奇·萧在191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指出:“创造需求与实物供给的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存在平衡性和依赖性两个原则”,“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流通活动中的重大失误都是因为创造需求与物流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的。”1916年,L.D.H.Weld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一书中指出;“市场营销的效用中包括时间效用、场所效用、所有权效用和营销渠道的概念,从而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1922年,克拉克(E.Clark)在《市场营销原理》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和包括物流的活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2·现代物流基础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二)“物流”概念的发展1956年,日本派出由早稻田大学宇野正雄教授率领专家学者组成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一行12人赴美国考察。历时一个多月,弄清了日本以往称为“流通技术”的内容就相当于美国的physicaldistribution(PD),此后日本亦将此类活动改称为PD。1964年,池田内阁“五年计划”制定小组的平原直谈到PD这一术语时,将其翻译为“物的流通”,并在1965年的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以后这一术语又逐渐被简称为“物流”。从引进物流概念到20世纪70年代的近20年间,日本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物流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战争物资的供应问题,美国军队有两个创举:一是建立了“运筹学”(operationresearch)的理论体系;二是提出并丰富了“后勤学”(logistics)理论,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和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服务更好。以系统观点研究物流活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军方后勤部门的科学研究开始的。因此,物流学在欧美还广泛使用“后勤学”这样的名称。二战后,“后勤”一词在企业经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使后勤的外延推广到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经过长时间演变之后,logistics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先“后勤”的范畴,其内涵也比民用领域的PD更为丰富。之后的70多年里,logistics的严密性使它逐渐取代了PD在企业中的地位。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20世纪60年代末直接从日本引入“物流”这个名词,并沿用“PD”这一英文称谓;另一条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初,物流随着欧美的市场营销理论传入我国。在欧美的“市场营销”教科书中,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要介绍PD,使我国的营销领域逐渐开始接受物流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西方企业用logistics取代PD之后,我国和日本仍把logistics翻译为“物流”,有时也直译为“后勤”。1988年中国台湾地区开始使用“物流”这一称谓。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的使用日益普遍。我国在引进物流概念的过程中,为了将logistics与physicaldistribution区分开来,也常常将前者称为“现代物流”,而将后者称为“传统物流”。(三)物流的概念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4月17日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地结合。”对物流概念的标准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物流,对我国的物流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第一章物流概述理解物流概念,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物流是物品物质实体的流动。任何一种物品都有二重性:①自然属性,即它有一个物质实体;②社会属性,即它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包括它的稀缺性、所有权性质等。物品物质实体的流动是物流,物品社会实体的流动是商流。商流是通过交易实现物品所有权的转移,而物流是通过运输、储运等实现物品物质实体的转移。(2)物流是物品由供应地流向接收地的流动,即它是一种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不属于经济活动的物质实体流动也就不属于物流的范畴。(3)物流包括运输、搬运、存储、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活动。(4)物流包括空间位置的移动、时间位置的移动以及形状性质的变动,因而通过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物品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状性质的效用。二、物流活动的过程根据我国的物流术语标准,物流活动由物品的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工作内容构成,以上内容也常被称之为“物流的基本功能要素”。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物流的构成要素不同于传统物流,不仅有实现物品实体空间位移的运输要素和实现时间变化的储存要素,而且更有保证物流顺利进行以及实现物流高效率的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运输运输是指运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运输是改变物品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与搬运装卸、配送等活动结合,就能圆满完成物品空间状态的改变。人们最初往往将运输看成是物流,其原因就是运输承担了物流中很大一部分责任,是物流的主要部分。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等需要通过运输从产地运到生产部门,生产企业的产品也需要通过运输环节才能进入流通领域,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一活动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连接国民经济各部门,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实现物品的使用价值。同种物品,由于空间场所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场所的改变能发挥物品最大的使用价值,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运输不改变物品的实物形态,不增加产品产量,但运输过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运费在全部物流费用中占有最高的比例,一般综合分析计算社会物流费用,运输费在其中占将近50%的比例,有些产品的运费高·4·现代物流基础于产品的生产费。因此,合理组织运输能有效地节约物流费用。(二)储存储存是“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和运输概念相对应,储存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以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差异而获得更好的效用。储存在物流体系中是唯一的静态环节。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由于生产与消费节奏不统一,总会存在暂时不用或留待以后使用的物品,因此,在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时间差异里,需要妥善地保持物质实体的有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方式出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改变,生产方式也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仓库的功能也从单纯重视保管效率转变为重视流通功能的实现,储存是物流中的重要环节,既有缓冲与调节作用,也有创造价值与增加效用的功能。(三)装卸搬运装卸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在实际操作中,装卸与搬运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往往相伴而生。搬运与运输的区别在于:搬运是在同一地域的小范围发生的,而运输则是在较大范围内发生的。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都需花费较长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影响物流速度的关键。装卸活动消耗的人力、物力也很多,装卸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我国铁路运输的始发和到达的装卸作业费大致占运费的20%,船运占40%左右。此外,在装卸过程中,也可能造成货物破损、散失、损耗等,因此,装卸是物流中的重要环节。(四)包装包装是指为了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要求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包装处于生产过程的终端和物流过程的开端,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物流的始点。包装与运输、搬运、保管关系密切。如:运输件杂货时,若用货船载运,则必须用木箱包装,而用集装箱装运时,则用纸箱包装就可以了。现代物流条件下,包装对物流服务的成本和效率影响也较大,如:对存货盘存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人工或自动化的识别系统,与商品的包装密切相关,因为商品分选的速度、准确性和效率都要受包装识别、包装形状和作业简便性的影响。·5·第一章物流概述(五)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件、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有效地完善了流通。尽管流通加工不如运输和储存两个要素重要,但它起着补充、完善、提高、增强的作用,是提高物流水平,促进流通向现代化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流通加工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润源。流通加工可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以简单加工解决大问题。实践证明,有的流通加工通过改变装潢使商品档次提升,售价提高,有的流通加工(如批量套裁)可将产品利用率提高20%~50%,从而获得较大利润。(六)配送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直接与用户相连的活动,服务对象满意与否,与配送质量直接相关,只有在用户希望的时间内,以希望的方式,配送送达所需要的物品,用户才会满意。因此,整个物流系统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最终完全依赖于配送功能的价值实现程度。配送活动大多以配送中心为始点,而配送中心本身大都具备储存的功能。配送活动中的分货和配货作业是为了满足用户要求而进行的,所以经常要开展拣选、改包装等组合性工作,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对货物进行流通加工。配送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运输,所以人们经常把面向城市或特定区域范围内的运输也称为“配送”。(七)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物流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物流信息。物流信息分为系统内信息与系统外信息,系统内信息对各种物流活动起着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纽带作用,如车辆选择、线路选择、库存决策、订单管理等。而系统外信息有市场信息、商品交易信息等。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必须有准确的信息保证。现代物流信息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为实现物流的系统化、合理化
本文标题:物流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8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