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金融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探析
龙源期刊网金融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探析作者:龙雄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2年第01期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金融资源的配置要从全局性与前瞻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助推器、加速器和导向器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行业和企业流动,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可简述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影响着居民的储蓄、消费倾向及储蓄和投资的转化效率,进而影响全社会的资本形成,并通过增量资金和存量资金的配置调整,带动了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变动,最终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动。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对当前娄底市金融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面临的障碍进行观察和解析,探讨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娄底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金融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一、娄底市金融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娄底市地处湖南几何中心,矿藏资源丰富,锑矿储量占世界第一位,煤、白云岩、石灰岩和大理石储量占全省第一位。依托资源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娄底兴建了一批很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冶金、煤炭、电力、有色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是湖南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但娄底的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产业结构的矛盾一直是制约娄底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障碍。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娄底市金融业迅猛发展,信贷总量不断扩张,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娄底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特点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娄底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九十年代以后,娄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从2001年22.2:37.8:40.0调整为2005年的18.7:47.2:33.3,再至2010年的14.7:53.8:31.5,整体呈现向第二产业集中转移的局面。2、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实现了总量、投资、规模企业户数的“三个翻番”,规模工业增加值由“十五”的447亿元增加到1029亿元,增长2.4倍,工业总量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8名;工业投资由“十五”期间的232亿元增加到625亿元,增长2.7倍;规模企业户数由226户增加到664户,增长2.9倍;基本形成了千万吨钢、千万吨水泥、千万吨煤的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龙源期刊网上升到2010年的48.7%,其中2010年比重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达到64.7%,拉动9.4个百分点;工业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增强,“十一五”期间,工业实缴税金130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8%;工业转型升级来势看好。2010年全市完成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818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7亿元,同比增长22.6%;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672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3.1亿元,同比增长16.1%。涟源三一中源新材料、国藩水工机械、鸿帆铝业、大丰和绿色动力科技园、金华车辆特种汽车、文昌科技等一批发展前景好、附加值高、投资额度大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将为娄底工业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3、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娄底工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型结构,重化工业的比例达到96%。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娄底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娄底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2010年高新技术实现增加值为8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3.33%。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8%,对整个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38%,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38.5%,比2005年提高14.1个百分点。目前,已成功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拥有1个国家实验室,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且有9项技术获得省科技成果奖。“十一五”期间,娄底市共申请专利3620件,年均增长25.6%;专利授权1364件,年均增长30%。(二)娄底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资源配置情况及特点1.信贷资金存量结构与娄底产业结构形成和变化关系密切。从娄底产业结构的形成和现状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形成了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型结构,信贷资金主要配置在第二产业。2000年,贷款存量三次产业的比例是23.2:41.07:35.73,到2005年这一比例为14.2:56.70:28.88。此后,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个人消费贷款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到2010年,贷款存量三次产业的比例是18.39:38.93:42.68,这个比例与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大致比较吻合。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贷款存量占比高于相应的产值占比,也体现了国家宏观金融调控政策在娄底实施的效果。2、信贷资金的增量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001年以来贷款平均增速为14.26%,与2001年以来娄底GDP年均增长率15.89%的水平基本持平,GDP总量增长与信贷总量增长基本呈同趋势、同幅度变动。一直以来,娄底经济发展主要依托间接融资方式,银行信贷投放作为最重要的间接融资方式,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到2010年末,娄底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99.3亿元,比2006年增加214.2亿元,增长115.7%;同期GDP为680.7亿元,比2006年增加331.4亿元,增长94.9%;从增速上看,“十一五”期间贷款投放年均增速达18.83%,高出GDP平均增速5.56个百分点。贷款的投放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3、信贷投放的结构与娄底工业占主导的结构密切相关。贷款存量分行业看,第一产业中,2010年农户贷款578111万元,占比86.1%,呈典型的农户主体型信贷结构;第二产业中,工业贷款占比一直在90%以上,2010年占第二产业贷款比重达98.4%,占贷款总额的龙源期刊网,存量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领域,占比达73.3%;建筑业占第二产业贷款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5.3%降至2010年的1.6%;第三产业中,存量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邮电、批发及零售和房地产业三大领域,2010年占比合计达49.5%,占贷款总额的21.1%,其中房地产业增速明显,年均增速达60.0%。整体来看,贷款增量主要集中在工业行业,年均增加33亿元左右,增速达53.4%,房地产业投入基数不大但增速较快。二、娄底金融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面临的主要障碍(一)区域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欠紧密一是短期趋利行为导致经济政策目标与经营目标不一致。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政策目标只是一个次要目标,在短期利润的趋动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经济政策目标与银行经营目标的偏差。由于娄底市经济对重型工业的依赖短期内无法改变,决定了信贷投入的存量和增量中,部分主导型“两高”行业仍将占有较高的比重,从而使银行的信贷行为与政策意图不能完全吻合。二是缺乏操作工具。基层央行除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这三种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外,没有其他可用工具。三是操作工具缺乏灵活性。如支农再贷款,一方面是使用范围狭窄和管理严格,另一方面是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不符合农业生产周期;窗口指导普遍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四是操作工具本身的市场化程度低。娄底微观经济实体融资空间小和渠道少,资金运用效益不高,造成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载体较少并限制了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二)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制约了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的贷款余额为3.54亿元,到2010年也只有5.65亿元,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比全国、全省低了12.5和7.8个百分点,发展整体水平低,没有形成规模,资金需求有限。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冶金、煤炭、电力、有色四大高能耗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了74.8%,是全国罕见的高碳排放区,也是典型的高碳经济。而这些行业都是国家调控的对象,金融机构都不断地进行收缩政策,吸纳信贷资金的能力在下降。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新产品开发力度弱,2005年,娄底新产品产值在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为28.36%,2006年为21.5%,2007年为18.1%,2008年为17.9%,到2010年已下降为15.4%,三是企业生产经营严重趋同。据调查,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有90%以上仍然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没有长远规划,没有新的投入,适应能力差,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对这样的企业金融机构不愿意也不敢去支持。(三)金融发展结构不平衡,加剧了产业转型资源错配龙源期刊网从融资结构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2010年娄底企业股票、债券融资等基本上是空白,而经济主体所需资金绝大部分依赖于银行贷款;从组织体系看,全国性银行机构市场份额比重较大,2010年末存贷款占比高达80.38%和79.28%,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比重偏小,2010末存贷款占比只有19.62%和20.72%;从空间布局看,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增贷款133.05亿元,新增存款156.01亿元,新增存贷比高达85.28%,而四个县市新增贷款107.16亿元,新增存款217.56亿元,新增存贷比仅49.25%,低于中心城区36.03个百分点,尤其是辖内双峰县,新增存贷比仅19.79%,远低于全市新增存贷比44.51个百分点;从投放对象来看,贷款存量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2010年大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02.47亿元,其中大型企业贷款余额122.25亿元,占比达60.4%,小企业占比18%;从贷款的期限来看,信贷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2006年末全市各项贷款短期贷款占比为58.0%,中长期贷款占比为34.6%,至2010年,短期贷款占比为39.3%,中长期贷款占比49.6%,上升15个百分点,信贷资金运动期限中长期化趋势明显。这必然透过金融业资金形成和导向功能,持续造成传统产业相对于高科技产业获取过多金融支持,国有部门相对于民营部门获得过大金融供量,发达地区相对于落后地区占有过度金融资源,加剧产业领域结构性矛盾。(四)金融创新深度不够,延缓了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娄底金融业大多数创新产品局限在传统的存款、贷款、票据、结算、担保等业务上,技术含量低,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较少。特别是缺乏对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兼并收购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支持的创新产品。同时,金融组织机构创新不足,缺少真正能够为弱势群体、微小企业、个人创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难以匹配小额金融需求,金融供给尚存在一定的盲区。这客观上阻碍了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的步伐,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五)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满足程度偏低一是涉农金融机构锐减。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推行集约化经营,按照市场份额,成本核算和规模经济的原则,调整了机构网点布局,实行“收缩农村”与“拓展城市”并举战略,加大了县域支行级以下机构网点的撤、并、迁、降力度,发展战略布局明显呈现出向城市移位的倾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2001-2010年,娄底市县域商业银行减少撤销网点70个,减幅达46.5%。自2005年底以来,农村信用社共撤销代办站1400多家,涉农金融网点退化现象更加突出。二是金融服务功能萎缩。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向中心城市集中,农村网点基本退出农村阵地,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残缺,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重任;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规模太小,加之结算手段落后,服务“三农”独木难支。四是农村金融资源价格整体偏高。利率水平代表金融资源的价
本文标题:金融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1580 .html